为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向政府管理者和全社会发布相应信息尤其是预警信息,根据国家要求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首先,对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现状进行分析,从机构建设、系统应用、发布能力、技术研发、运行管理等方面与其他直辖市进行对比;其次,分析国外重点国家的预警信息发布现状;最后,总结上海市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健全标准机制、融入城市管理、提升发布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力争高效应对突发事件,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社会防灾减灾,以及上海市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政府决策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对于防控和救治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上海市物品防疫与物资保障组(简称“物资保障组”)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类物资需求清单,建立了应急状态下的物资短缺预测预警机制和市、区两级医疗物资保障机制,建立了方舱医院防疫物资管理架构,完善了防疫物资捐赠流程和管理机制。在整个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中,出现了医疗机构区域协同、储备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但还存在着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管理方面的不足。通过对这些工作情况的分析和总结,探索改进工作机制,以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液体推进剂被应用于航天发射和军事领域。液体推进剂易燃、易爆,其中一些还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当空气中的液体推进剂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导致火灾、中毒、爆炸等突发事件,甚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的不断深入,液体推进剂作业活动也日趋频繁,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梳理液体推进剂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液体推进剂事故医学应急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对液体推进剂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工作提出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国家健康企业建设的大政方针、社会形势以及企业实际等,结合石油石化企业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实践情况,明确了企业建设健康企业时应严格落实职业健康法定职责,指出进一步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重点措施,要从员工职业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全面健康的高度来管控职业病危害因素,更加关注职业相关疾病以及容易引起非生产性死亡发生的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预防,以实现员工与工作环境的和谐发展,推进健康企业建设。
早期创面处理是化学性皮肤灼伤现场急救极为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救治的效果和预后。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经验,对化学性皮肤灼伤后现场救治应遵循的程序、洗消液的选择、早期创面的洗消方法、创面的早期外科处理等方面的临床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化学性皮肤灼伤的现场急救提供借鉴,提高现场救治和院内诊疗水平。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停搏的主要手段,复苏后的优化治疗和护理为患者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但疾病的高致死率、致残率仍然是目前的主要问题。各种床旁监测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日渐成熟,它们能否为急诊心肺复苏提供评估、预测价值,并取得好的临床结局,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对床旁即时超声、近红外光谱、即时检验、脑电图监测等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了各项技术应用的主要适应症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床旁监测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多模式监测,为心肺复苏中的指导和预测提供了可能。
职业性接触抗肿瘤药物会导致医务人员多种不良健康危害。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已实施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与其非必要的接触,但在医院工作环境中仍有抗肿瘤药物残留,增加了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机会。使用清洁剂被认为是能最大限度降低抗肿瘤药物残留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解各种清洁剂对抗肿瘤药物的清洁效率,系统性地综述了国内外抗肿瘤药物清洁剂的应用进展,包括清洁剂的应用、分类、其优缺点及清洁效率,探索医院工作环境中抗肿瘤药物残留的科学、合理的清洁方法,以期改善我国医疗工作环境,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生物钟是由自我维持的昼夜节律振荡器和环境、行为等共同驱动的,它协调机体生理功能和行为,对健康至关重要。机体内部的生物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特殊作息职业人群,因作息时间不规律,易出现生物节律紊乱,从而引起失眠、抑郁等多种身心疾病。因此检测机体内部生物节律有助于理解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特殊作息职业个体间差异并指导时间治疗法。既往评估机体内在昼夜节律的方法主要通过不同时间点采集外周标记物(如褪黑素、钟基因等)来完成,但这些方案耗时长、实用性欠佳。随着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已有多种检测机体内在节律的新方法,它们基于机器学习或数学模型的特征分析,即从高维数据样本中提取特征,如转录组、代谢组等,从而评估身体内部生物钟。回顾并总结了这些方法,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这些新方法为简化特殊作息职业人群昼夜节律的检测手段和时间治疗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
睡眠是人类基本生理需求之一,在多因素共同影响下,护士已成为睡眠质量受损的高危人群,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低的现象突出。从护士睡眠质量现况、评估方法、睡眠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和对健康影响,以及针对其的改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有效维护护士睡眠健康提供依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救治一线女护士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她们的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风险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保护护士身心健康是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对一线女护士的工作状态、心理应激障碍及其健康风险的分析,提出及早开始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树立职业信念、加强女性护士的劳动保护等心理干预对策建议,供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参考。
钴是一种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在生产中也有极为广泛的用途。钴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过量摄入钴可对机体造成多种毒性效应。综述了钴及其化合物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及其健康危害,包括一般毒性效应、致突变性、致癌性,以及生殖与发育毒性,以期提高人们对钴暴露人群的关注,并为进一步研究钴的健康效应提供方向。
对我国尘肺病防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回顾了我国建立的尘肺病防治法规体系、尘肺病以预防为主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开展的尘肺病治疗科技攻关实践,对我国在尘肺病防治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展示。同时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反映我国目前尘肺病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任重而道远。结合国家发布的《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展望我国尘肺病防治今后的工作和前景,认为通过全国统一行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新发尘肺病病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目的 掌握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分析技术服务质量,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上海市20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进行调查,使用标准的检查表对各机构的技术服务报告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对所有机构按资质等级、行业和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时间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分析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和服务质量。 结果 上海市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0家,其中甲级机构3家,乙级17家,无丙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720人,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50.7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2.09%;仪器设备平均215台/家,检定合格率97.60%;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平均131项/家。2015年度每家机构平均完成466份技术报告,其中评价类报告36份,检测报告431份。甲级机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评价类技术报告比例以及四类技术报告的得分均高于乙级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民营机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以及评价类技术报告比例高于民营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类技术报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时间≥ 5年的机构其四类技术报告得分均较<5年的机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人力、物力、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各机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还有差距。各机构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仍然需要政府支持。
尘肺病的防治一直是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和尘肺病攻坚行动方案,从政府的重视、职业健康政策法规和监管、尘肺病报告数量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我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从尘肺病的预防、诊疗、保障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当前存在尘肺病底数不清、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职责执行不到位、防尘技术研究薄弱、尘肺病防治机构及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低、诊断鉴定问题突出、开展尘肺病治疗的基础研究力度不够、工伤保险预防费用比例低、工伤保险区域性不平衡、保障形式单一以及农民工参保率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以“源头治理,多管齐下” “加强诊治,促进康复” “人人参保,应保尽保”为重点的多项对策和建议。
目的 分析深圳市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特征,为做好正己烷危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6-2015年确诊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资料(包括发病时间、临床特征和职业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年间共发生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107例,其中男性77例(占72.0%),患病年龄中位数22(17~52)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群发病例为主(占86.9%),相比散发病例,群发患者发病年龄更小、工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群发事件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散发病例无季节集中现象。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宝安区,电子、印刷行业的患病比例最高(占89.7%),且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空调密闭无尘车间更易发生。 结论 电子、印刷行业中的小型私营企业应成为正己烷危害的重点监控对象,特别是在冬春季高发季节,应针对存在空调密闭无尘车间的企业加强宣传、监管。职业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中毒病例的有效途径。
目的 研究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33例患者按汞进入体内途径的不同分为3组,即呼吸道吸入中毒组、消化道摄入中毒组和皮肤吸收中毒组,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呼吸道吸入中毒组呼吸系统症状较突出,试排尿汞升高明显。皮肤吸收中毒组以亚急性中毒为主,无明显症状,多为肾病等,发病后检查发现尿汞升高;消化道摄入中毒者为急性起病,可伴有胃肠道症状,治疗后尿汞值最低。治疗前呼吸道吸入中毒组的平均尿汞值分别为消化道摄入中毒组、皮肤吸收中毒组的18.5倍和9.2倍;呼吸道吸入中毒组的试排平均尿汞水平高达5 838.2 μg/gCr。呼吸道吸入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3.91个疗程,其中58.3%患者超过5个疗程;消化道摄入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仅1.56个疗程,其中55.56%病例仅需治疗一个疗程;皮肤吸收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2.25个疗程,其中50%的患者超过5个疗程。3组患者治疗所用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8,P<0.05)。 结论 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应强化汞中毒诊疗规范,以达到早期有效治疗,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随着各类灾害事件不断发生,应急救援工作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无人机作为新兴产业,因其灵活、智能、安全等特性,逐渐成为应急救援中的新生力量。为了总结无人机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经验,推进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对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现状、方式、面临问题、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认为现阶段我国已将无人机应用于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现场监测与指挥调度、通信中继与搜索救援、物资工具投放与受灾评估等方面。目前无人机救援还面临许多挑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需要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推动无人机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组建专业队伍,促进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联合应用。
通知公告More+
-
(转)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高血压防治大会的通知(第一轮)
2023.04.04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被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正式收录
2022.09.08
-
通知 | 第十七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第二轮)
2022.08.25
-
通知 | 第十七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