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一案三制”和中毒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两方面介绍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和工作进展。我国已初步建成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的“一案三制”的基本框架,中毒控制与卫生应急围绕处置规范化、网络服务模式、信息化建设、培训演练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和工作,已初步建成在卫生行政机构统筹管理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中毒预防与救治、国家与地方联动的中毒救治网络,推动了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我国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面临挑战,亟需加强中毒卫生应急信息化、升级改造中毒救治基地、建立中毒卫生应急技术研究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及化工园区应对能力。
突发中毒事件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从法律法规、预案体系、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我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法律保障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情况。
剖析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建设和发展历程,从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探讨存在的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完善、队员卫生应急素养参差不齐、学科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将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医院建设发展规划,完善队员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培训演练效果,鼓励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打造应急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级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及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对国家(重庆)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近年来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以指导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从运行机制、物资方面和人力资源几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预案实操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低、保障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是队伍运行的主要问题。建议在预案制定、信息化建设、队伍训练、激励机制方面加强研究,不断提升队伍应急处置能力。
化工行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和高风险的特点,化工园区的建设使得原来的松散布局变为政府主导下的集中管理。在其建设过程中,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以及医学救援标准化。即便如此,化工园区由于其产业的特点,发生泄漏、爆炸等事故风险依然存在。因此,各园区应制定相应的化学品中毒事件的应急救援体系。其中大型综合性医院作为医学救援基地,是承担突发中毒事件中伤员救治的主要机构,必须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具备激增应急救治的能力,为中毒卫生应急医疗救援做好必要准备,以应对各种突发超出快速部署能力的事件。
为了合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的能力,通过分析消防救援队伍在处置涉及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重大传染病疫情)任务中个人防护的现状,指出当前消防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防护水平的不足之处,并从公共卫生知识储备、防护意识、个人防护装备选择与使用、针对性防护演练四个方面总结了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水平的对策,同时构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演练模式,以期提高消防救援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有机溶剂中毒性职业病中占比最高的一类职业病。由于近年的工业升级改造,化工生产都改以低浓度苯作为工业原料,但苯的低浓度使用并不能完全消除其对健康的危害,反而给职业危害预防带来更复杂的考验。综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苯对人体神经系统、骨髓造血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肝脏的损害和致癌作用,分析了苯的暴露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性标志物等,认为在进行苯中毒的防治时,需尽快探索出针对低浓度苯的职业危害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寻找到准确可靠的早期诊断效应标志物等,以期为低浓度有机溶剂暴露防治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近年来在工业和商业领域大量应用,但其对人体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如皮肤接触引起过敏,呼吸道吸入可能导致肺纤维化、肉芽肿或间皮瘤甚至肺癌的形成等。CNTs诱导的肺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得到完全研究和阐明。据此,对CNTs如何发挥其促纤维化作用做了综述,将CNTs诱导的肺纤维化分为两个阶段和四种重要机制:急性炎症早期阶段通过激活炎症小体与NF-κB信号通路产生IL-1β、IL-18和OPN等炎症因子促进炎症发展;炎症晚期肺纤维化阶段可以激活TGF-β1与Erk信号通路来促进纤维化的形成。通过将CNTs诱导肺纤维化的四种重要机制进行衔接与梳理,以期为临床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救治一线女护士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她们的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风险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保护护士身心健康是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对一线女护士的工作状态、心理应激障碍及其健康风险的分析,提出及早开始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树立职业信念、加强女性护士的劳动保护等心理干预对策建议,供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参考。
钴是一种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在生产中也有极为广泛的用途。钴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过量摄入钴可对机体造成多种毒性效应。综述了钴及其化合物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及其健康危害,包括一般毒性效应、致突变性、致癌性,以及生殖与发育毒性,以期提高人们对钴暴露人群的关注,并为进一步研究钴的健康效应提供方向。
对我国尘肺病防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回顾了我国建立的尘肺病防治法规体系、尘肺病以预防为主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开展的尘肺病治疗科技攻关实践,对我国在尘肺病防治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展示。同时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反映我国目前尘肺病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任重而道远。结合国家发布的《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展望我国尘肺病防治今后的工作和前景,认为通过全国统一行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新发尘肺病病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目的 掌握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分析技术服务质量,为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上海市20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进行调查,使用标准的检查表对各机构的技术服务报告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对所有机构按资质等级、行业和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时间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分析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和服务质量。 结果 上海市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0家,其中甲级机构3家,乙级17家,无丙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720人,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50.7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2.09%;仪器设备平均215台/家,检定合格率97.60%;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平均131项/家。2015年度每家机构平均完成466份技术报告,其中评价类报告36份,检测报告431份。甲级机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评价类技术报告比例以及四类技术报告的得分均高于乙级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民营机构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以及评价类技术报告比例高于民营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类技术报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时间≥ 5年的机构其四类技术报告得分均较<5年的机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上海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人力、物力、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各机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还有差距。各机构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仍然需要政府支持。
目的 分析深圳市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特征,为做好正己烷危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6-2015年确诊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资料(包括发病时间、临床特征和职业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年间共发生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107例,其中男性77例(占72.0%),患病年龄中位数22(17~52)岁,女性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群发病例为主(占86.9%),相比散发病例,群发患者发病年龄更小、工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群发事件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散发病例无季节集中现象。大部分病例发生在宝安区,电子、印刷行业的患病比例最高(占89.7%),且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空调密闭无尘车间更易发生。 结论 电子、印刷行业中的小型私营企业应成为正己烷危害的重点监控对象,特别是在冬春季高发季节,应针对存在空调密闭无尘车间的企业加强宣传、监管。职业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中毒病例的有效途径。
尘肺病的防治一直是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和尘肺病攻坚行动方案,从政府的重视、职业健康政策法规和监管、尘肺病报告数量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我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从尘肺病的预防、诊疗、保障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当前存在尘肺病底数不清、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职责执行不到位、防尘技术研究薄弱、尘肺病防治机构及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低、诊断鉴定问题突出、开展尘肺病治疗的基础研究力度不够、工伤保险预防费用比例低、工伤保险区域性不平衡、保障形式单一以及农民工参保率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以“源头治理,多管齐下” “加强诊治,促进康复” “人人参保,应保尽保”为重点的多项对策和建议。
目的 研究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33例患者按汞进入体内途径的不同分为3组,即呼吸道吸入中毒组、消化道摄入中毒组和皮肤吸收中毒组,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呼吸道吸入中毒组呼吸系统症状较突出,试排尿汞升高明显。皮肤吸收中毒组以亚急性中毒为主,无明显症状,多为肾病等,发病后检查发现尿汞升高;消化道摄入中毒者为急性起病,可伴有胃肠道症状,治疗后尿汞值最低。治疗前呼吸道吸入中毒组的平均尿汞值分别为消化道摄入中毒组、皮肤吸收中毒组的18.5倍和9.2倍;呼吸道吸入中毒组的试排平均尿汞水平高达5 838.2 μg/gCr。呼吸道吸入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3.91个疗程,其中58.3%患者超过5个疗程;消化道摄入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仅1.56个疗程,其中55.56%病例仅需治疗一个疗程;皮肤吸收中毒组患者平均治疗2.25个疗程,其中50%的患者超过5个疗程。3组患者治疗所用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8,P<0.05)。 结论 3种不同接触途径所致汞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应强化汞中毒诊疗规范,以达到早期有效治疗,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随着各类灾害事件不断发生,应急救援工作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无人机作为新兴产业,因其灵活、智能、安全等特性,逐渐成为应急救援中的新生力量。为了总结无人机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经验,推进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对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现状、方式、面临问题、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认为现阶段我国已将无人机应用于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现场监测与指挥调度、通信中继与搜索救援、物资工具投放与受灾评估等方面。目前无人机救援还面临许多挑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需要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制机制,推动无人机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组建专业队伍,促进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联合应用。
通知公告More+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被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正式收录
2022.09.08
-
通知 | 第十七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第二轮)
2022.08.25
-
通知 | 第十七次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2022.07.26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编辑部信息变更公告
202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