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影像与肺功能变化研究

夏养萱, 张健杰, 朱德香, 张雄, 洪沙沙, 张柏林, 徐翠芳, 纪祥, 罗军

夏养萱, 张健杰, 朱德香, 张雄, 洪沙沙, 张柏林, 徐翠芳, 纪祥, 罗军. 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影像与肺功能变化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6, 34(4): 267-269,27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6.04.001
引用本文: 夏养萱, 张健杰, 朱德香, 张雄, 洪沙沙, 张柏林, 徐翠芳, 纪祥, 罗军. 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影像与肺功能变化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6, 34(4): 267-269,27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6.04.001

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影像与肺功能变化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职业病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编号:WY2011873)

深圳市重大职业病诊治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号:CXB201111250112A)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夏养萱(1964-),女,大学专科,主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135.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and spiral CT chest image of pneumoconiosis cases

  • 摘要: 目的 研究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与肺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尘肺病患者肺损伤的评估方式。 方法 检查91例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和肺功能,对胸部CT不同影像改变与肺功能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胸部螺旋CT表现为双肺肺野不同区域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小阴影聚集和大阴影;75.82%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伤,主要为限制性和混合性通气障碍以及弥散障碍;随着阴影分布扩大和聚集,肺功能损伤的异常率逐渐升高(P<0.05);大阴影组FEV1、MVV、DLCO与其他各组比较,VC、FVC、FEV1/FVC、RV/TLC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以及小阴影聚集组DLCO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肺功能损伤类型和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部螺旋CT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变化,但它和肺功能是评价尘肺病肺损伤的两种独立方法,不能相互替代,两者联合检查有助于尘肺病的病情观察和诊断鉴定。
    + English
  • 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也是具有遗传毒性和血液毒性的化学物质,是导致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1]。长期接触苯可导致慢性苯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2],继而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石油化工行业的工人发生职业性苯中毒也常有报道[3-4],但多为生产性工人,在维修工人中群发职业性苯中毒的事件比较少见。2014—2015年某石油储运企业维修工人中相继出现了多名症状为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的疑似职业性苯中毒患者,本文拟对该起事故的调查和处置进行梳理,为预防控制同类职业性中毒和事故处置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为某石油储运企业,该企业主要储运混合芳烃、柴油、燃料油、凝析油等产品,2014—2015年相继有2名维修工人出现了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的疑似职业性苯中毒症状。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方法,调查该企业基本概况、工作场所通风状况、所使用化学品的成分和用量、疑似中毒患者基本情况、职业史和危害因素接触史、职业卫生防护情况以及历年场所检测报告等内容。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5],对患者工作区域内的泵房、罐区、装车台,码头作业面等工作场所进行个体采样,样品送至理化实验室检测分析。以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6],采用6890型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对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进行检测;同时采集该企业储运的化工产品送至实验室,以顶空气相色谱法-质谱法[7],采用7890/5975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进行有机溶剂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定性分析。

    事故发生后,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8],对在事故发生车间的其余未出现中毒症状的7名维修工人进行应急健康检查。

    依据《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GBZ 68-2013)[9],由具备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3名职业病诊断医师对甲、乙2名患者进行集体诊断。

    2014年,该企业有1名维修班工人经职业病鉴定为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2015年7月至10月期间,又有2名工人主诉“体检中发现血小板偏低”等症状进行住院治疗。患者甲为男性,40岁,住院期间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WBC)(1.60 ~ 6.07)× 109/L、中性粒细胞(N)(0.05 ~ 3.03)× 109/L,血红蛋白(Hb)114 ~ 144 g/L、血小板(PLT)(31 ~ 114)× 109/L。在23次的血常规检查中WBC偏低11次,N偏低16次,PLT偏低8次。患者乙为男性,42岁,2008年入职时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WBC 3.9 × 109/L、N 1.94 × 109/L,结果偏低,但其后每年职业健康体检血常规检查均正常。2015年7月至10月住院期间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WBC(3.87 ~ 5.45)× 109/L,N(1.16 ~ 2.46)× 109/L,Hb和PLT均正常。14次血常规中12次N低于2 × 109/L。调查组于调查当天对该2名工人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甲血WBC为2.11 × 109/L,PLT为51 × 109/L,结果偏低;患者乙血WBC为8.69 × 109/L,PLT为212 × 109/L,结果正常。

    该企业于2004年成立,2007年投产运行,主要产品为混合芳烃、柴油、燃料油、凝析油、石脑油、煤油、基础油、润滑油添加剂、生物柴油等的储运。所有油品均由码头卸船,经密闭管道泵力运输至密闭储罐储存。全厂共145人,与2名患者同车间工人14人,同工种工人中9人为电气仪表维修工(含2名患者)。

    发生疑似职业性苯中毒的工人均为维修班工人,主要工作内容为机械设备及电气仪表的巡检和维修,均为人工操作。患者甲工龄8年8个月,每天工作8 h,每周工作5 d,作业时佩戴活性炭口罩,在从事软管接驳及收发设备操作时接触有机溶剂,接触有机溶剂的时间不固定,但每天平均不少于2 h。患者乙工龄7年5个月,每天工作8 h,每周工作5 d,油品储罐库区工作时间每天平均不少于5.5 h。患者乙的另一岗位为自动密闭化燃油锅炉操作工,主要使用柴油及燃料油(180号),2015年该岗位的柴油用量为75 m3,燃料油的用量为200 m3。该两名维修工人所巡检的工作区域均覆盖石化产品的储运湾区和码头区域,为露天作业场所,自然通风。经现场调查及双方确认,当事的2名患者所在岗位自其工作以来一直使用的化学品有混合芳烃、柴油、燃料油等,油品和化学品均存放在储罐中。见表 1

    表  1  甲、乙患者工作区域可能接触的化学品
    化学品名称 年用量/ t 主要成分 化学品名称 年用量/ m3 主要成分
    柴油 15万 柴油100% 燃料油 20万 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烃、多环芳烃,2 ~ 60 g/kg硫, < 1 g/kg氮及添加剂的混合物
    混合芳烃 15万 未提供 润滑油添加剂 不定 未提供
    基础油 不定 未提供 生物柴油 不定 脂肪酸甲酯
    煤油 20万 煤油100% 石脑油 不定 丁烷、戊烷、己烷
    凝析油 20万 C2~C20混合烃类100% 重芳烃 不定 未提供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调查当日对当事劳动者曾经工作过的巡检岗位进行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检测,共检测4号泵区、4号罐区1402号罐、1号泵区26泵、1号罐区1108号罐、1号锅炉以及厂区下风向6个地点,结果显示,苯CTWA为 < 0.02 mg/m3,甲苯CTWA为 < 0.02 ~ 0.12mg/m3,二甲苯CTWA为 < 0.02 ~ 0.09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同时,在企业和劳动者均确认的情况下,对劳动者日常接触频率较大的柴油、原油、混合芳烃3种化学品采集样品,进行挥发性有机成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3种化学品中均检出一定程度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成分。见表 2

    表  2  3种常用化学品挥发性有机组分检测结果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008—2014年该企业委托相关资质的医院对维修班同岗位的其他劳动者2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结果显示血常规结果无异常。查阅历年的体检资料,该企业的维修工种工人职业健康档案等资料并不齐全,企业管理者认为维修工种在该企业属于后勤人员,并未将其纳入一线生产工种的管理范围,也没有按照一线员工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管理。本次调查对维修岗位同工种其余员工7人进行了应急健康检查,有2人自述“食欲差、失眠、乏力、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易感染”,其余5人无不适;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WBC为(5.56 ~ 11.17)× 109/L,N为(2.94 ~ 7.88)× 109/L,PLT为(151 ~ 257)× 109/L,结合临床情况均无异常。

    结合事故现场的调查资料,综合分析2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健康检查结果、职业史以及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依据《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GBZ 68-2013),职业病诊断医师组认为:检测资料显示甲、乙2名患者工作中所接触化学品的挥发性有机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苯,且该公司曾有1名维修部员工在2014年经职业病鉴定确诊为“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故不能排除甲、乙2名患者的苯职业接触史;临床资料显示医学观察期间两名患者血常规检查示中性粒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5 × 109/L。最终,该2名患者均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中度苯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维修工人的职业性苯中毒有以下特点:1)危险性。随着石化行业的发展,一线操作岗位的管线生产设备密闭性和自动化程度都很高,且对一线操作员工的职业防护和健康管理较为重视,因此正常情况下操作员工发生职业性苯中毒的概率较低[10]。相比之下,检维修工作主要面对处理仪器故障、管线泄漏、断电接驳等意外情况,维修工人群发职业性苯中毒的危险反而更大[11]。2)复杂性。维修工人大多是兼职且人员流动性大,日常巡检的区域大,抢修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现场复杂多变。正由于检维修作业的时空不确定性,当维修工人工作数年后发生慢性苯中毒,很难还原职业中毒现场,加大了现场调查取证的难度。3)隐匿性。现行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监测反映的是企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各生产岗位工人的接触浓度,但无法再现异常状况下的检维修工作情况。

    造成此次群发性职业性苯中毒事故的原因有4个方面。1)原材料成分复杂。石油储运行业的生产工艺简单,但所储运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多变。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储运的柴油中苯质量分数为0.009,原油中苯质量分数为0.107,这增加了员工群发职业苯中毒的风险。2)防护意识淡薄。一方面维修工人在日常巡检工作时个人防护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上也容易忽视维修工作的危险性。3)企业职业健康宣传和培训工作不足。企业负责人和维修工人均不了解维修岗位的高危性,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职业健康培训。4)监督执法困难。由于维修工人职业中毒的复杂性和隐匿性,执法部门在监督执法上取证较难,这对行政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资料显示,石化企业的维修岗位是职业性苯中毒高发的重点岗位[12]。为避免发生同类事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石油储运行业维修工人的防护工作:1)加强对每批次原料产品成分的监督管理。要求供应厂商提供详细的产品成分信息,尤其是产品中的杂质的成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健康防护和管理。2)合理安排工作计划,避免高负荷生产,减少仪器装备损耗和故障率,从而减少维修工作的频次,减轻维修工人的职业危害。3)加强对维修工人的培训。必须强化维修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除了紧急泄漏必须佩戴专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日常的巡检也需要加强个人防护,对发放的个人防护用品定期维护检查。4)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企业应对流动岗位的工人落实好职业健康监护,并妥善保管好体检档案,定期组织在岗维修工人进行体检,合理安排工作轮岗。5)执法部门要对企业异常状态下维修抢修工作的监督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避免发生同类的群发性职业中毒事件。

  • [1] 王楠. 126例煤工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8(7):873-875.
    [2] 钱元寿, 宣逸群. 螺旋CT在尘肺诊断中的辅助作用(附61例报告)[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1,24(1):28.
    [3] 陈伟伟,王洪武,徐应军. 尘肺相关检查的诊断价值[J]. 国际呼吸杂志, 2013,33(20):1586-1588.
    [4] 郑劲平. 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M]. 广东: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0,146.
    [5] 夏养萱,纪祥,罗军,等. 肺尘埃沉着病CT扫描技术的探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2(22):105-111.
    [6] 喻晓宏. 尘肺的CT诊断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 2010,17(12):1121-1122.
    [7] 王翔. CT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2,27(5):310.
    [8] 李德鸿. 职业病医师培训教材尘肺病[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36-55.
    [9] 于群,蒋雪冬,蒋轶文,等. 钼矿矽肺患者胸片表现改变与肺功能参数的关系[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8,26(1):34-36.
    [10] 何凤生. 中华职业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1.
    [11] 王旭,高俊玲,曾庆玉,等. 尘肺病病理与影像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5):756-758.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陈仁强,于婷,陈治羽. 2015-2022年菏泽市7524名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特征分析. 预防医学论坛. 2025(01): 67-71 . 百度学术
    2. 甘雯珍,邱新香,曾艳,温绿琴,张婷,杜婉莹.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4(04): 452-458 . 本站查看
    3. 庄向,李津,陈建龙,万燕飞. 2019年福建省重点职业病监测苯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慢性病学杂志. 2021(06): 845-849 . 百度学术
    4. 方晓阳,覃静,李宗杰,胡文佩. 涉苯作业工人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9(03): 55-56 . 百度学术
    5. 孙远东,宁琼,谷晓新. 关于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临床分析及防治探究. 中国农村卫生. 2018(14): 35 . 百度学术
    6. 孙娟娟. 心理干预对职业性苯中毒患者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孙娟娟.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02): 280-281 . 百度学术
    7. 周翠先,许小云. 广州市中石化企业苯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及健康指导.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03): 49-50 . 百度学术
    8. 邓雄伟. 石油储运系统应急管理发展研究. 当代化工研究. 2018(06): 77-79 . 百度学术
    9. 王佃鹏,杨祥丽,林大枫,李培茂,张志敏,张艳芳,黄先青.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血小板线粒体DNA D-loop区基因变异分析.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8(04): 285-287+294 . 本站查看
    10. 李晓艺,杨敏,温贤忠,周珊宇. 我国2008—2017年职业性化学中毒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国职业医学. 2018(05): 620-62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4
  • HTML全文浏览量:  27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4-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