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istics of hand injury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the western area of Shenzhen City
-
摘要: 目的 研究深圳市西部地区手外伤特征,并对发生手外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防止手外伤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深圳市西部地区5所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急性外伤患者1 582例进行研究,观察其中手外伤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手外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手外伤占外伤比例为20.54%,切割伤为最常见类型,占28.92%,其余依次为挤压伤、挫裂伤、复合伤、离断伤以及其他类型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女性、≥ 25岁、工龄≥ 1年、设备良好、操作方法熟悉、身体正常、不加班、戴手套及工作空间宽广,男性(OR=1.284)、<25岁(OR=1.196)、<1年工龄(OR=1.201)、初中及以下学历(OR=1.143)、设备问题(OR=1.159)、操作不熟悉(OR=1.224)、身体不适(OR=1.201)、加班(OR=1.255)、不戴手套(OR=1.282)以及工作空间狭窄(OR=1.267)是手外伤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 在外伤患者中,深圳市西部地区手外伤发生率仍然偏高,手外伤发生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手外伤的发生率。
-
我国目前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均居世界前列,农药中毒发生率较高[1],农药中毒引起的死亡在伤害死因中排第5位[2],农药中毒病例数在中毒事件总病例数中排第3位[3],农药中毒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彭州市农耕经济发达,是四川省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第二个举办国家级蔬菜博览会的城市,因此农药使用极为普遍,农药中毒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害该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彭州市2010年1月—2017年12月农药中毒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全面掌握该地区生产性农药中毒的现状、危害程度、发病规律及其特点,为制定农药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据彭州市2014年社会发展情况显示,彭州市户籍人口80.62万人,非农业人口28.3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本文数据选取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10—2017年彭州市全部农药中毒报告病例,经剔重和查错处理后,共得到农药中毒病例1 637例。具体包括:生产性中毒63例,非生产性中毒1 574例;彭州市境内有24家医院(3家市级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乡镇卫生院)进行过农药中毒病例报告,共报告1 238例,另有四川省境内42家医院进行过农药中毒病例报告,共报告399例。
1.2 方法
将2010—2017年全部网络直报农药中毒数据导入Excel 2007整理后,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农药中毒病例变化趋势,并对年龄、性别、季节和农药种类的分布进行分析。连续性变量使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通过相对频数计算,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度农药中毒情况分析
彭州市2010—2017年全部网络直报农药中毒共计1 637例,死亡59例,病死率3.60%。生产性农药中毒63例(占3.85%),死亡2例,病死率3.17%。非生产性农药中毒1 574例(占96.15%),死亡57例,病死率3.62%。生产性农药中毒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 0.035,P > 0.05)。生产性中毒以自用者为主,受雇者出现生产性中毒的多呈散发现象;自用者在2013年出现生产性中毒病例最多。非生产性中毒以自服为主,其中误服导致的非生产性中毒各年例数差异不大;自服导致的非生产性中毒在2013年最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发病例数波动有相似的趋势。各年间总体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 5.536,P > 0.05)。见表 1。
表 1 各年彭州市2010—2017年农药中毒病例分布年份 所有中毒 生产性中毒 非生产性中毒 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受雇例数 自用例数 总计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误服例数 自服例数 总计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2010 139 7 5.04 4 3 7 1 14.29 41 91 132 6 4.55 2011 199 3 1.51 0 8 8 0 0.00 43 148 191 3 1.57 2012 194 9 4.64 1 12 13 1 7.69 38 143 181 8 4.42 2013 278 9 3.24 1 15 16 0 0 38 224 262 9 3.44 2014 243 10 4.12 0 2 2 0 0 52 189 241 10 4.15 2015 202 5 2.48 0 6 6 0 0 40 156 196 5 2.55 2016 210 8 3.81 0 5 5 0 0 52 153 205 8 3.90 2017 172 8 4.65 0 6 6 0 0 47 119 166 8 4.82 合计 1 637 59 3.60 6 57 63 2 3.17 351 1 223 1 574 57 3.62 2.2 中毒病例年龄特征
各年龄组都有农药中毒病例,中毒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1.95 ± 19.33)岁,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93岁,30 ~ < 45岁年龄组的农药中毒病例最多(占25.11%),18岁以下农药中毒病例相对较少。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平均年龄为(47.05 ± 15.38)岁,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平均年龄为(41.75 ± 19.45)岁,其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52,P < 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农药中毒病例总病死率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病死率均逐渐升高,各年龄组之间总病死率差异、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 33.575、34.347,P < 0.05)。见表 2。
表 2 彭州市2010—2017年农药中毒病例年龄分布年龄/岁 所有中毒 生产性中毒 非生产性中毒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0~ 138 1 0.72 5 0 0 133 1 0.75 18~ 366 4 1.09 5 1 20.00 361 3 0.83 30~ 411 9 2.19 14 0 0 397 9 2.27 45~ 394 18 4.57 26 0 0 368 18 4.89 60~ 324 27 8.23 13 1 7.69 315 26 8.25 合计 1 637 59 3.60 63 2 3.17 1 574 57 3.62 2.3 农药中毒病例性别分布特征
农药中毒病例男女性别比1:1.06。男女性别都表现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例数多于生产性农药中毒例数。男性农药中毒例数总计794例,死亡30例,病死率3.78%;女性农药中毒例数843例,死亡29例,病死率3.44%。两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 0.135,P > 0.05)。见表 3。
表 3 彭州市2010—2017年农药中毒病例性别特征性别 所有中毒 生产性中毒 非生产性中毒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男 794 30 3.78 32 2 6.25 762 28 3.67 女 843 29 3.44 31 0 0 812 29 3.57 合计 1 637 59 3.60 63 2 3.17 1 574 57 3.62 2.4 农药中毒病例季节分布
总体看,春季和夏季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数都相对较多,且只有春季和夏季出现了生产性农药中毒死亡病例。所有中毒病例中,四个季节的总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 0.116,P > 0.05)。见表 4。
表 4 彭州市2010—2017年农药中毒病例季节分布季节 所有中毒 生产性中毒 非生产性中毒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春季(3—5月) 455 17 3.77 17 1 5.88 434 16 3.69 夏季(6—8月) 448 15 3.35 19 1 5.26 429 14 3.26 秋季(9一11月) 386 14 3.63 19 0 0 367 14 3.81 冬季(2—翌年2月) 352 13 3.69 8 0 0 344 13 3.78 合计 1 637 59 3.60 63 2 3.17 1 574 57 3.62 2.5 农药中毒药品种类情况
中毒病例涉及7大类27个农药品种。除草剂中毒病例最多,以百草枯中毒为主,共计817人,占所有中毒人数的49.91%,死亡40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7.80%。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数居第二,占14.84%。我们合并致病死率低、中毒人数少的农药,将所有农药分为杀虫剂、有机磷、除草剂以及其他四大类,其病死率分别为5.47%(7/128)、2.88%(7/243)、4.90%(40/817)、1.12%(5/449),四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13.588,P < 0.05),其中以杀虫剂、除草剂的病死率高。见表 5。
表 5 彭州市2010—2017年农药中毒病例药品种类情况农药品种 所有中毒 生产性中毒 非生产性中毒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 病死率/% 杀虫剂 128 7 5.47 11 1 9.09 117 6 5.13 有机磷 243 7 2.88 10 0 0 233 7 3 拟菊酯类 95 0 0 3 0 0 92 0 0 氨基甲酸类 3 0 0 1 0 0 2 0 0 杀虫双 8 0 0 0 0 0 8 0 0 有机氯类 18 0 0 1 0 0 17 0 0 其他杀虫剂 128 2 1.56 11 0 0 117 2 1.71 杀囷剂 15 0 0 0 0 0 15 0 0 杀鼠剂 114 1 0.88 0 0 0 114 1 0.88 除草剂 817 40 4.90 22 1 4.55 795 39 4.91 混合制剂 4 0 0 1 0 0 3 0 0 生化农药 7 0 0 1 0 0 6 0 0 其他 57 2 3.51 2 0 0 55 2 3.64 合计 1 637 59 3.60 63 2 3.17 1 574 57 3.62 3. 讨论
彭州市从2009年底开始实行农药中毒网络报告。本次调查发现,彭州市2010—2017年的农药中毒报告病例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这与四川省农药中毒病例报告的总体趋势一致[4]。这可能是因为近几年该地区的城市扩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农业用地和劳动力减少,导致农药的使用减少,居民接触农药的机会减少。但不排除漏报、迟报的可能[4]。生产性中毒以自用者为主,可能与某些农民对农药危害认识不足,个人防护意识差等有关。非生产性中毒以自服为主,自服原因尚不明确,但据以往经验,多用于自杀。建议有关部门积极调查该类人群自服农药的原因,为进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同时每年误服导致的非生产性中毒也有一定数量,且和生产性农药中毒例数的各年间波动趋势类似,提示生产性农药的使用可能会带来误服的可能;因此建议加强农药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从年龄特征来看,各年龄组都有农药中毒发生,平均年龄为41.95岁,高于四川省农药中毒病例的平均年龄39.81岁[4],且以30 ~<45岁年龄组中毒例数最多(占25.11%)。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等有关;这一年龄段也是生产性农药使用者的主体人群。对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群体可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多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妥善处理婚姻、家庭、社会矛盾,正确面对应激事件,及时化解情感危机,避免走向轻生的极端道路[5]。对于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应给予更多关心支持,关注其身体、心理健康,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关怀。
从性别特征来看,彭州市女性发生农药中毒多于男性,这可能与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现状有关。男性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女性留在农村承担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6]。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女性病例亦多于男性,可能和女性心理承受力较低,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产生轻生念头有关,本调查结果和其他地区的报道[7]基本一致。
就季节分析,春季和夏季农药中毒病例数相对较多,且只有春季和夏季出现了生产性农药中毒死亡病例,这是因为春夏两季是本地区农业生产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高峰期。造成生产性中毒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某些农民对农药危害认识不足,未认真阅读农药使说明书,在配制、喷洒农药时没有或未正规使用符合防护标准的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因此要在广大农民中普及农药毒害知识,使其掌握安全用药方法,做好个人防护[8],减少农药中毒的发生。
从农药中毒的药品来看,以除草剂中毒为主。除草剂类农药毒性强,价格便宜且容易得到,应加强此类药品的管理。
本文也分析了彭州市2010—2017年农药中毒的病死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中毒、各年份间中毒、不同性别间中毒、不同季节间中毒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病死率仅在年龄、不同致毒农药品种间不同(P < 0.05)。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死率升高,这可能是因为年纪大者,尤其是老年人发生农药中毒后与基础疾病叠加,导致临床救治更加困难[9];杀虫剂、除草剂致死率高,可能是因为这两类农药经常使用,品种毒性较大,且农业劳作中对它们的需求较大,导致这两种类型农药的暴露率相对较高,最终导致病死率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地医院接到重症中毒病例(如百草枯中毒)时,有一部分病例被马上转送至上级医院,该部分病例最后的预后结果(包括死亡例数)在本文采用的网络直报系统里是反映不出来的,因此毒性较大农药实际导致的病死率还会高于本文采用的病死率。这也是本文调查采用数据的局限性所在。希望今后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能进一步追踪异地转诊病例预后情况,建立更为完善的农药中毒统计体系。
农药中毒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规范农药使用方法、宣传安全使用、保管农药的知识(尤其是高危季节的农药使用)、规范农药销售和购买程序,将有助于减少农药中毒发生。同时,应对留守妇女和老年人给予更多关心支持。此外,应呼吁政府加大农药研发力度,尽快研制出高效、低残留、低毒和无毒的绿色农药并加以推广[10]。
本研究分析的农药中毒数据来源于国家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但由于一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漏报现象的存在,网络报告病例数可能会低于实际农药中毒人数,因此并不能完全反映彭州市农药中毒的真实情况。然而本研究结果仍可以作为初步一线资料,为各地区开展农药中毒调查和干预提供参考。
-
[1] 易传军,李忠哲,田光磊,等. 急诊手外伤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11,27(3):149-152. [2] 顾伟,陈琳,虞聪,等. 职业性手外伤回归工作状况及影响因素[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11,27(1):53-55. [3] 福嘉欣,江毅,朱红,等. 673例成人职业性手外伤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10):769-770. [4] 傅阳,潘福根,叶作舟,等. 上海市青浦区工业性手外伤流行病学研究[J]. 实用手外科杂志,2013,27(1):19-20 ,28.
[5] 吴莉. 沈阳地区急诊手外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实用手外科杂志,2013,27(2):203-204. [6] 陈淑琴,王颖,姜乃睿. 职业性手外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2):1259-1262. [7] 蒋顺仙,周旭玲,杨晓东,等. 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对策[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5,29(4):460-463. -
期刊类型引用(7)
1. 方鸽,周详,冯翠芸. 2013—2022年成都市大邑县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4(02): 145-149 . 百度学术
2. 金蕾,李宾,王川健,陈玉珅,唐天统. 海南省2014—2023年农药中毒病例特征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2024(09): 1129-1135 . 百度学术
3. 李珍,赵海龙. 甘南州2009—2018年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0(05): 744-746+749 . 百度学术
4. 侯学文,李宁,姜程. 2014—2018年淄博市农药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职业与健康. 2020(22): 3104-3107 . 百度学术
5. 李玉新,杜黎明,孙亮亮. 济南市章丘区1105例农药中毒分析. 预防医学论坛. 2019(09): 699-701 . 百度学术
6. 陆辰汝,潘引君,周颖,刘晓晓,叶开友. 2006—2018年上海市青浦区农药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05): 453-455 . 本站查看
7. 张雪梅,赵方,李婧,李鹏. 2009-2018年济宁市农药中毒情况调查分析. 社区医学杂志. 2019(17): 1042-104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8
- HTML全文浏览量: 31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