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培苗, 张成国

时培苗, 张成国. 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7, 35(3): 261-26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7.03.021
引用本文: 时培苗, 张成国. 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7, 35(3): 261-26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7.03.021

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时培苗(1976-), 男, 硕士, 主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453.9

Clinical effect of Trimetazidine treatment on chronic heart failure

  •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 对照组用标准化治疗, 试验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

    结果 

    治疗后, 均有较多患者心功能达到I级。两组心功能分级同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治疗后两组心功能I+Ⅱ级的占比各为82.9%、65.9%, 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试验组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4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91.5%, 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 临床总有效率为80.4%, 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试验组血浆BNP水平、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 但LVEF高于对照组, 6 min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 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实现保护心肌目的, 改善患者预后。

  •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类综合征,一旦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将很可能步入一个进行性恶化的过程。当前,临床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在给予积极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患者心脏功能的保护[1]。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运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保护患者心肌方面的作用较好,现将具体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2016年1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胸片、心脏超声或者心电图检查证实有心脏扩大现象,均符合由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颁布的心功能分级中的Ⅱ~Ⅳ级;排除标准:无法坚持用药患者;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患者;伴有其他重要脏器重大疾病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患者;伴有急性综合征、心脏瓣膜病变、急性肺水肿或者结缔病患者[2]。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7例。对照组:男患者、女患者分别为24例、23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55.4 ± 11.5)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26例、Ⅳ级8例;试验组:男患者、女患者分别为22例、25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7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53.5 ± 10.8)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27例、Ⅳ级7例。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性别2 = 0.042;t年龄 = 0.825;χ心功能级别2 = 0.085;P > 0.05)。

    对照组患者在确诊后便立即给予标准化治疗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去除诱因、控制感染、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及纠正酸碱失衡等一般支持治疗方案;2)提醒患者保证休息充足,限制患者从事体力活动;3)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给予强心剂(例如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治疗,剂量为0.125 mg/次,1 ~ 2/d),扩张血管(如硝酸异山梨酯,剂量:10 mg/次,3/d)、利尿剂(呋塞米,剂量20 ~ 40 mg/次,2次/d)、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剂量:6.25 ~ 50 mg/次、2/d)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剂量12.5 ~ 25 mg/次,3次/d)。试验组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20 mg/次,3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3]

    分别在患者治疗前3 d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则借助我院检验科的Triage Meter Plus诊断仪进行检测,使用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测试条测试;患者6 min步行距离测定(指导患者在平坦的地面上尽快行走,测量患者行走6 min的距离);观察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主要运用我院超声科型号为HP5500的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与治疗前相比提高2级;2)有效: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与治疗前相比提高1级;3)无效:未达到上述要求。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总和[4]。LVEF以百分比计。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完成数据库的建立,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无一例达到I级。治疗后,均有较多患者心功能达到I级。两组心功能分级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531、22.083,P < 0.01)。但治疗后两组I + Ⅱ级的占比各为82.9%、65.9%,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χ2 = 3.580,P > 0.05)。见表 1。治疗后,试验组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0.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34,P < 0.05)。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 [例(构成比/%)]
    组别 时间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试验组
    n = 47)
    治疗前 0(0) 13(27.7%) 27(57.4%) 7(14.9%)
    治疗后 21(44.6) 18(38.3%) 5(10.6%) 3(6.5%)
    对照组
    n = 47)
    治疗前 0(0) 13(27.7%) 26(55.3%) 8(17%)
    治疗后 15(31.9) 16(34.0%) 11(23.5%) 5(10.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前,两组BNP、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经治疗半年后,试验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两组血浆BNP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  (x ± s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73、0.398、0.985,P > 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均有一定程度上升,LVEDD、LVESD均有一定程度降低,试验组LVEF高于对照组,而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6.789、2.829、4.324,P < 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功能比较分析(x ± s
    组别 时间 LVEF/% LVEDD/mm LVESD/mm
    试验组
    n = 47)
    治疗前 34.3 ± 3.6 63.7 ± 6.2 54.6 ± 5.8
    治疗后 44.9 ± 5.2 56.3 ± 5.4 46.9 ± 5.0
    对照组
    n = 47)
    治疗前 34.1 ± 3.5 62.4 ± 6.0 55.7 ± 6.1
    治疗后 38.3 ± 4.2 59.6 ± 5.9 51.4 ± 5.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慢性心力衰竭常常表现为心肌缺血的伴随症状,心脏血液和灌注都明显减少,因为心肌能力代谢发生异常,无法保证心脏正常工作。氧作为心脏细胞活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主要通过机体的血液输送给细胞[2]。因此一旦心肌发生缺氧和缺血,会引起葡萄糖在细胞水平的摄取减少,乳酸盐含量升高,细胞发生酸中毒,引起细胞稳态遭受破坏,导致大量细胞死亡[5]。当前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使用代谢性药物,常见的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以及硝酸酯制剂等,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刺激来实现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6]

    作为一种哌嗪类药物,曲美他嗪能够对心肌细胞的代谢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在氧或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能对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进行保护,其以良好的抗心绞痛作用常常被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将曲美他嗪运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主要发挥它能够改善心力衰竭后缺氧、缺血状态的顿抑和冬眠心肌细胞,最终发挥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发挥代谢性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缓解细胞缺血和再灌注时乳酸和氢离子堆积引起的酸中毒,避免心肌细胞中钙和钠的聚集,保护心脏收缩功能[7]。因此曲美他嗪能够提高细胞的ATP水平,提高钙泵的功能,恢复患者心肌收缩功能,最终实现改善心功能目的。

    本文结果发现:两组的各项试验指标都有提升或者改善,说明两种方法对患者均有一定效果。试验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浆BNP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瓣膜功能障碍和右室功能障碍轻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结果说明试验组心功能等级高于对照组,证实了曲美他嗪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标准化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效果较好。

  •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 [例(构成比/%)]

    组别 时间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试验组
    n = 47)
    治疗前 0(0) 13(27.7%) 27(57.4%) 7(14.9%)
    治疗后 21(44.6) 18(38.3%) 5(10.6%) 3(6.5%)
    对照组
    n = 47)
    治疗前 0(0) 13(27.7%) 26(55.3%) 8(17%)
    治疗后 15(31.9) 16(34.0%) 11(23.5%) 5(10.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两组血浆BNP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  (x ± s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功能比较分析(x ± s

    组别 时间 LVEF/% LVEDD/mm LVESD/mm
    试验组
    n = 47)
    治疗前 34.3 ± 3.6 63.7 ± 6.2 54.6 ± 5.8
    治疗后 44.9 ± 5.2 56.3 ± 5.4 46.9 ± 5.0
    对照组
    n = 47)
    治疗前 34.1 ± 3.5 62.4 ± 6.0 55.7 ± 6.1
    治疗后 38.3 ± 4.2 59.6 ± 5.9 51.4 ± 5.3
    下载: 导出CSV
  • [1] 林蓉.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15):106-107.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3.15.054
    [2] 熊强, 郑侨克.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8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2(13):25-2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sqys-yxzy201132021
    [3] 陈莉.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0):63-64. doi: 10.3969/j.issn.1673-7210.2012.10.030
    [4] 王洪光, 王竹文.曲美他嗪辅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 2014, 34(16):4664-4665.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4.16.119
    [5] 杨锋, 卢竞前, 张鸿青, 等.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3):54-55. doi: 10.3969/j.issn.1008-5971.2015.03.016
    [6] 许晓晗, 张维君, 周玉杰, 等.曲美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损伤及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3):205-209.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3.03.007
    [7] 张胜, 何顺德.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35):23-24.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3.35.011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3
  • HTML全文浏览量:  44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0-1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24
  • 刊出日期:  2017-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