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lead level and liver function status of occupationally lead-exposed workers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
摘要:目的
了解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及肝功能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某铅酸蓄电池公司1 179名体检工人为研究对象。接触组为一线接触铅的801名工人,对照组为该企业行政、后勤类等378名非铅接触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工人基础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范围为89~463 μg/L,其M(P25,P75)为152.2(65.4,356.7)μg/L,血铅超标率(血铅值≥400 μg/L)为10.2%。铅接触组血铅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接触组血铅升高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21倍(P < 0.01);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775倍、2.659倍和3.114倍(P均 < 0.05),10~13年工龄组及5~ < 10年工龄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是 < 5年组的1.454倍和1.122倍(P < 0.05);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脏B超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650倍、2.219倍和2.658倍(P均 < 0.05),铅接触组B超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235倍(P < 0.05)。
结论职业铅接触引起工人血铅水平升高,血铅是肝功能和肝脏B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应加强工人健康监护。
-
铅是一种重要的重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蓄电池生产最主要的原料之一[1]。在我国,铅接触的行业主要包括金属冶炼、铅矿开采、印刷业、蓄电池生产、陶瓷制造等,其中铅酸蓄电池制造业是最主要的铅消耗行业,其消耗量占总消耗量的70%以上。长期从事铅接触的人群,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贫血以及神经病变等症状[2-4]。慢性铅中毒是我国最主要的慢性职业病之一,近年来据国内文献报道[5-7],铅职业接触可引起作业工人外周血象、肝脏、心血管系统等功能异常,国外研究[8-9]发现职业铅接触与高血压及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等有关,但对铅暴露与肝功能及肝脏B超等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对某铅酸蓄电池企业作业工人进行血铅检测和健康体检,以了解工人体内血铅负荷及肝功能、肝脏B超检测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年12月某铅酸蓄电池公司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的1 179名工人为研究对象。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组,接触组为一线接触铅的工人,共801人;对照组为该企业行政、后勤类等非接触铅者,共378人。铅接触组工人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及以上,接铅工龄≥ 1年。两组排除标准: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服用肝毒性药物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疾病患者及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以及入职前诊断为肝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1.2.1 基本情况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接触史(车间、岗位、工龄、工种)等。调查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问卷采用双人录入。
1.2.2 健康状况调查
健康体检检测项目有血铅、肝功能、肝脏B超等。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血铅检测。依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GBZ 37-2015)[10],血铅的职业接触限值为400 μg/L,因此本研究中定义血铅值< 400 μg/L为正常,血铅≥ 400 μg/L为异常,并把血铅水平分为5个剂量组: < 100 μg/L,100 ~ 200 μg/L,> 200 ~ 300 μg/L,> 300 ~ 400 μg/L,> 400 μg/L。观察有关指标随剂量增加的变化趋势。血铅测定过程中每分析一批血样的同时分析其质控样,如质控样不合格,则该批血样需要重新测定,以保证样品测定的质量合格。
肝功能、肝脏B超诊断标准参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11],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为血清ALT和血清GGT,ALT和GGT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0 ~ 40 U/L和0 ~ 50 U/L,两者中有一项超出正常值范围即为肝功能异常;肝脏B超项目包括:右肋缘下纵切观察肝脏在右腋前线及锁骨中线肋缘下的厚度和长度,剑突下观察肝左叶各个纵切面的图像,沿剑突下肝下缘做向上后方的斜切面观察肝左叶门静脉的结构,并记录尾叶宽度和厚度,有关测量指标超出正常诊断学中规定值的即为B超检测异常。若发现检查结果为异常的项目,则进行复检,以减少误诊概率。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中位数和第25、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enter法)筛选血铅、肝功能以及肝脏B超的危险因素。所有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α = 0.05。
2. 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该厂职业卫生学调查详见已发表文献[12],其车间生产工艺流程见图 1。铅烟、铅尘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分别为0.03 mg/m3和0.05 mg/m3,各车间各个岗位的接触方式和接触水平如下:铸板车间铅烟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043 mg/m3(超标),涂板车间铅尘的CTWA为0.074 mg/m3(超标),分刷片车间铅尘的CTWA为0.025 mg/m3(未超标),包片车间铅尘的CTWA为0.029 mg/m3(未超标),装配车间既产生铅烟又产生铅尘,其铅烟的CTWA为0.021 mg/m3(未超标),铅尘的CTWA为0.033 mg/m3(未超标)。该企业为接触铅工人配备了防铅烟和铅尘的3M 7502半面罩、3M 9502口罩、3M 2091滤棉以及防皮肤接触的纱手套、布套袖、工作服、工作帽等,同时配备防噪声的3M 1110耳塞,为加铅工、和膏工配备了防护眼镜,为加酸工配备了乳胶手套、耐酸碱胶鞋及防护眼镜(防飞溅),防护用品按时发放。作业人员基本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并做好维护、保存,但存在部分接触噪声人员(如包装工进行超声波熔接作业时)未佩戴耳塞情况,企业应加强监督管理。
2.2 基本信息
接触组共801人,其中男483人,女318人,年龄20 ~ 53岁,平均年龄(35.2 ± 6.6)岁,接铅工龄1 ~ 13年,平均工龄(1.26 ± 0.64)年。对照组共378人,其中男232人,女146人,年龄17 ~ 60岁,平均年龄(34.7 ± 9.1)岁,对照组人员不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接铅工龄定义为0年;两组员工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性别2 = 0.125,P > 0.05;t年龄 = 1.010,P > 0.05)。
1 179名研究对象血铅水平范围为89 ~ 463 μg/L,呈偏态分布,中位数和第25、75百分位数[M(P25,P75)]为152.2(65.4,356.7)μg/L,采用等距分组法将其分为5个剂量组:其中 < 100 μg/L有98人,100 ~ 200 μg/L 425人,> 200 ~ 300 μg/L 376人,> 300 ~ 400 μg/L 160人,> 400 μg/L 120人。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37-2015),血铅水平400 μg/L为职业接触限值,> 600 μg/L为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本次血铅超标率(血铅≥ 400 μg/L)为10.2%。
2.3 血铅、肝功能及B超的影响因素
2.3.1 血铅水平影响因素
在对工人血铅水平、肝功能以及B超异常进行的分析中,均把年龄和工龄分为三层。单因素分析显示,接触组血铅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分组员工间血铅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不同特征作业工人对应血铅异常情况[人数(比例/%)] 变量 正常 异常 χ2值 P值 性别 男 652(91.2) 63(8.8) 1.740 0.187 女 433(93.3) 31(6.7) 年龄/岁 < 30 308(94.2) 19(5.8) 3.915 0.141 30 ~ 40 495(90.5) 52(9.5) > 40 282(92.5) 23(7.5) 分组 接触组 716(89.4) 85(10.6) 23.712 < 0.01 对照组 369(97.6) 9(2.4) 工龄/年 < 5 615(92.9) 47(7.1) 0.296 > 0.05 5 ~ < 10 416(92.0) 36(8.0) 10 ~ 13 60(92.3) 5(7.7) 以血铅是否异常为因变量(否= 0,是= 1),删除单因素分析中导致组间比较的P值较大的自变量,以性别(男= 1,女= 0)、年龄(< 30岁= 0,30 ~ 40岁= 1,> 40岁= 2)、分组(接触组= 1,对照组= 0)、工龄(< 5年= 0,5 ~ < 10年= 1,10 ~ 13年= 2)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接触铅是血铅异常的危险因素:接触组发生血铅异常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21倍(P < 0.01)。见表 2。
表 2 血铅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 β值 SE值 Wald χ2值 OR值(95%CI值) P值 性别 0.345 0.221 2.282 1.423(0.810 ~ 2.124) > 0.05 年龄/岁 30 ~ 40 0.013 0.011 1.462 1.023(0.964 ~ 1.151) > 0.05 > 40 0.015 0.013 1.478 1.034(0.986 ~ 1.173) > 0.05 分组 2.008 0.487 16.076 7.321(2.557 ~ 17.654) < 0.01 工龄/年 5 ~ < 10 - 0.354 0.308 1.544 0.656(0.355 ~ 1.345) > 0.05 10 ~ 13 - 0.367 0.321 1.637 0.697(0.378 ~ 1.479) > 0.05 常量 - 4.778 0.678 46.569 0.010 < 0.01 [注] 不同变量各以女性、 < 30岁、对照组、工龄 < 5年为参照 2.3.2 肝功能异常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工龄、血铅水平员工的肝功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其中以男性、血铅水平高、高工龄组的员工为高。见表 3。
表 3 不同特征作业工人对应肝功能异常情况[人数(比例/%)] 变量 正常 异常 χ2值 P值 性别 男 637(89.1) 78(10.9) 24.360 < 0.01 女 450(97.0) 14(3.0) 年龄/岁 < 30 297(90.8) 30(9.2) 1.294 0.526 30 ~ 40 506(92.5) 41(7.5) > 40 284(93.1) 21(6.9) 分组 接触组 737(92.0) 64(8.0) 0.121 0.728 对照组 350(92.6) 28(7.4) 工龄/年 < 5 616(93.1) 46(6.9) 9.029 0.011 5 ~ < 10 407(90.0) 45(10.0) 10 ~ 13 54(83.1) 11(16.9) 血铅/(μg/L) < 100 93(94.9) 5(5.1) 29.190 < 0.01 100 ~ 200 391(92.0) 34(8.0) > 200 ~ 300 319(84.8) 57(15.2) > 300 ~ 400 130(81.2) 30(18.8) > 400 94(78.3) 26(21.7) 以肝功能是否异常为因变量(否= 0,是= 1),删除单因素分析中导致组间比较的P值较大的自变量,以性别(男= 1,女= 0)、工龄(< 5年= 0,5 ~ < 10年= 1,10 ~ 13年= 2)、血铅水平(< 100 μg/L = 0,100 ~ 200 μg/L = 1,> 200 ~ 300 μg/L = 2,> 300 ~ 400 μg/L = 3,> 400 μg/L = 4)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铅水平> 200 ~ 300 μg/L组发生肝功能异常风险是 < 100 μg/L组的1.755倍(P < 0.05),血铅水平> 300 ~ 400 μg/L组是 < 100 μg/L组的2.659倍(P < 0.05),血铅水平> 400 μg/L组是 < 100 μg/L组的3.114倍(P < 0.05);男性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是女性的3.887倍(P < 0.05);按照接铅工龄分组,10 ~ 13年工龄组发生风险是 < 5年组的1.454倍(P < 0.05),5 ~ < 10年工龄组是 < 5年组的1.122倍(P < 0.05)。见表 4。
表 4 肝功能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 β值 SE值 Wald χ2值 OR值(95%CI值) P值 性别 1.358 0.299 20.681 3.887(2.165,6.979) < 0.01 工龄/年 5 ~ < 10 0.201 0.087 3.786 1.122(1.034 ~ 1.680) < 0.05 10 ~ 13 0.256 0.153 4.864 1.454(1.156 ~ 1.796) < 0.05 血铅/(μg/L) 100 ~ 200 0.552 0.224 0.486 1.243(0.315 ~ 3.624) > 0.05 > 200 ~ 300 1.628 0.310 5.113 1.775(1.287 ~ 4.112) < 0.05 > 300 ~ 400 1.815 0.411 5.845 2.659(1.266 ~ 8.932) < 0.05 > 400 1.886 0.533 6.171 3.114(1.563 ~ 10.765) < 0.05 常量 -2.968 0.596 24.785 0.051 < 0.01 [注] 不同变量各以女性、工龄 < 5年、血铅水平 < 100 μg/L为参照 2.3.3 B超异常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分组、血铅水平员工的B超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其中以男性、年龄长者、接触组、血铅水平高者的异常率为高。见表 5。
表 5 不同特征作业工人对应B超异常情况[人数(比例/%)] 变量 正常 异常 χ2值 P值 性别 男 568(79.4) 147(20.6) 32.546 < 0.01 女 426(91.8) 38(8.2) 年龄/岁 < 30 290(88.7) 37(11.3) 8.453 < 0.05 30 ~ 40 459(83.9) 88(16.1) > 40 245(80.3) 60(19.7) 分组 接触组 648(80.9) 153(19.1) 21.958 < 0.01 对照组 346(91.5) 32(8.5) 工龄/年 < 5 596(90.0) 66(10.0) 3.287 0.193 5 ~ < 10 394(87.2) 58(12.8) 10 ~ 13 55(84.6) 10(15.4) 血铅/(μg/L) < 100 91(92.9) 7(7.1) 12.222 < 0.05 100 ~ 200 387(91.1) 38(8.9) > 200 ~ 300 328(87.2) 48(12.8) > 300 ~ 400 136(85.0) 24(15.0) > 400 98(81.7) 22(18.3) 以B超是否异常为因变量(否= 0,是= 1),删除单因素分析中导致组间比较P值较大的自变量,以性别(男= 1,女= 0)、年龄(< 30岁= 0,30 ~ 40岁= 1,> 40岁= 2)、分组(接触组= 1,对照组= 0)、血铅水平(< 100 μg/L = 0,100 ~ 200 μg/L = 1,> 200 ~ 300 μg/L = 2,> 300 ~ 400 μg/L = 3,> 400 μg/L = 4)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铅水平> 200 ~ 300 μg/L组B超检查异常的风险是 < 100 μg/L组的1.650倍(P < 0.05),血铅水平> 300 ~ 400 μg/L组是 < 100 μg/L组的2.219倍(P < 0.05),血铅水平> 400 μg /L组是 < 100 μg/L组的2.658倍(P < 0.01);男性B超检查异常的风险是女性的3.192倍(P < 0.01);> 40岁组的B超异常风险是 < 30岁组的1.154倍(P < 0.05);铅接触组的B超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235倍(P < 0.05)。见表 6。
表 6 B超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 β值 SE值 Wald χ2值 OR值(95%CI值) P值 性别 1.161 0.197 34.738 3.192(2.170,4.696) < 0.01 年龄/岁 30 ~ 40 0.024 0.011 10.758 1.098(0.785,1.113) > 0.05 > 40 0.057 0.031 16.718 1.154(1.098,1.276) < 0.05 分组 1.123 0.543 18.619 2.235(1.678 ~ 6.694) < 0.05 血铅/(μg/L) 100 ~ 200 0.533 0.211 0.504 1.117(0.522 ~ 5.368) > 0.05 > 200 ~ 300 1.409 0.314 4.122 1.650(1.171 ~ 6.642) < 0.05 > 300 ~ 400 1.689 0.255 6.287 2.219(1.478 ~ 9.766) < 0.05 > 400 1.882 0.334 7.011 2.658(1.765 ~ 11.354) < 0.05 常量 -5.115 0.512 99.595 0.006 < 0.01 [注] 不同变量各以女性、 < 30岁、对照组、血铅水平 < 100 μg/L为参照 3. 讨论
铅烟和铅尘可经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随后储存于软组织和骨骼中。血铅是反映近期铅接触量的敏感指标,其作为内暴露剂量能准确反映作业工人的接触水平。本次调查企业的铸板车间的铅烟和涂板车间的铅尘浓度均超出职业卫生限值,其他车间各个岗位未发现超标现象,说明该企业铅暴露水平未达严重程度,但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本研究调查的1 179名铅接触工人,血铅水平在89 ~ 463 μg/L之间,血铅超标率为10.2%,而据刘清香等[13]报告,深圳市某蓄电池企业563名工人铅超标率为15.63%,高于本次调查结果;另据陈海鸥等[14]报告,江苏省139名铅接触工人超标率达47.5%。本次企业调查的铅接触工人血铅超标率尚未到达严重程度,但引起肝功能及B超等指标异常,同样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只有铅接触为血铅升高的危险因素,未发现性别、年龄、工龄等对血铅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中接触组工人工龄范围为1 ~ 13年,对照组接铅工龄为0年,把工龄分为3组后并未发现三组间血铅超标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该企业铅烟、铅尘的浓度较低有关,接触人员虽然工龄不一,但由于接触浓度较低,故尚未引起血铅的大幅度上升;其次可能是铅接触引起机体对铅耐受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因为血铅值只是反映铅接触引起机体变化的指标之一,由于缺乏其他生物材料铅检测结果(比如骨铅),因此无法综合分析、判断,有待于进一步的持续观察后再得出合理结论。张玲等[15]分析了2011—2013年武汉市某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工人接害工龄与血铅的关系,发现二者也无明显关联,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包佑红等[16]发现1 097名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与年龄、工龄呈弱的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5和0.12,P < 0.05),男性工人血铅值高于女性(P < 0.01),与本次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原因是该厂铅作业工人的平均工龄(10.8 ± 10.1年)较长。
铅及其无机化合物进入体内,可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但其毒作用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表明,铅可在肝脏组织中蓄积,并对肝脏组织造成损害[17-18]。本次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接触铅工龄增长、血铅水平> 200 μg/L是工人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罗佳等[19]发现铅接触组工人的ALT和GGT指标异常率均高于非接触组(P < 0.05),以血铅水平400 μg/L为界,高血铅组血清中ALT、GGT异常率均高于低血铅组(P < 0.05),结论与本研究基本一致。何晓庆等[20]发现铅接触水平不同工人的ALT和总胆红素(TBIL)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铅作业工龄工人血铅、ALT和TBIL的异常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本研究结论不一致,原因可能是两个研究中样本量不一致,有些结论须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其次可能与肝脏很强的再生能力有关,所以血清ALT和TBIL变化不显著。
本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铅> 200 μg/L、年龄> 40岁、接触铅、男性是B超异常的危险因素。国内关于职业铅接触与肝脏B超检测的研究较少,国外有研究[21]报告了145名职业接触铅的男性工人血铅与肝脏、胆管功能变化的关系,与对照组相比,铅接触组肝右叶a-p、肝左叶a-p、肝尾叶a-p、肝右叶横向长度等测量指标均显著增大,同时胆囊壁厚度加大,尤其当血铅值高于350 μg/L时。另有研究[22]分析了37名在加油站工作的接触铅的员工(工龄≥ 5年)与非铅接触员工以及在同一加油站只工作9个月的员工的体检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脂肪性肝硬化发生率(14/37)及慢性肝功能损伤发生率(3/37)升高(P < 0.05)。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与本次研究一致,但还须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该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铅接触引起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升高,血铅是肝功能和B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工人体检,持续监测作业场所铅烟、铅尘浓度及工人体内血铅水平,督促工人正确佩戴防护用品,这对于保护工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表 1 不同特征作业工人对应血铅异常情况
[人数(比例/%)] 变量 正常 异常 χ2值 P值 性别 男 652(91.2) 63(8.8) 1.740 0.187 女 433(93.3) 31(6.7) 年龄/岁 < 30 308(94.2) 19(5.8) 3.915 0.141 30 ~ 40 495(90.5) 52(9.5) > 40 282(92.5) 23(7.5) 分组 接触组 716(89.4) 85(10.6) 23.712 < 0.01 对照组 369(97.6) 9(2.4) 工龄/年 < 5 615(92.9) 47(7.1) 0.296 > 0.05 5 ~ < 10 416(92.0) 36(8.0) 10 ~ 13 60(92.3) 5(7.7) 表 2 血铅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β值 SE值 Wald χ2值 OR值(95%CI值) P值 性别 0.345 0.221 2.282 1.423(0.810 ~ 2.124) > 0.05 年龄/岁 30 ~ 40 0.013 0.011 1.462 1.023(0.964 ~ 1.151) > 0.05 > 40 0.015 0.013 1.478 1.034(0.986 ~ 1.173) > 0.05 分组 2.008 0.487 16.076 7.321(2.557 ~ 17.654) < 0.01 工龄/年 5 ~ < 10 - 0.354 0.308 1.544 0.656(0.355 ~ 1.345) > 0.05 10 ~ 13 - 0.367 0.321 1.637 0.697(0.378 ~ 1.479) > 0.05 常量 - 4.778 0.678 46.569 0.010 < 0.01 [注] 不同变量各以女性、 < 30岁、对照组、工龄 < 5年为参照 表 3 不同特征作业工人对应肝功能异常情况
[人数(比例/%)] 变量 正常 异常 χ2值 P值 性别 男 637(89.1) 78(10.9) 24.360 < 0.01 女 450(97.0) 14(3.0) 年龄/岁 < 30 297(90.8) 30(9.2) 1.294 0.526 30 ~ 40 506(92.5) 41(7.5) > 40 284(93.1) 21(6.9) 分组 接触组 737(92.0) 64(8.0) 0.121 0.728 对照组 350(92.6) 28(7.4) 工龄/年 < 5 616(93.1) 46(6.9) 9.029 0.011 5 ~ < 10 407(90.0) 45(10.0) 10 ~ 13 54(83.1) 11(16.9) 血铅/(μg/L) < 100 93(94.9) 5(5.1) 29.190 < 0.01 100 ~ 200 391(92.0) 34(8.0) > 200 ~ 300 319(84.8) 57(15.2) > 300 ~ 400 130(81.2) 30(18.8) > 400 94(78.3) 26(21.7) 表 4 肝功能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β值 SE值 Wald χ2值 OR值(95%CI值) P值 性别 1.358 0.299 20.681 3.887(2.165,6.979) < 0.01 工龄/年 5 ~ < 10 0.201 0.087 3.786 1.122(1.034 ~ 1.680) < 0.05 10 ~ 13 0.256 0.153 4.864 1.454(1.156 ~ 1.796) < 0.05 血铅/(μg/L) 100 ~ 200 0.552 0.224 0.486 1.243(0.315 ~ 3.624) > 0.05 > 200 ~ 300 1.628 0.310 5.113 1.775(1.287 ~ 4.112) < 0.05 > 300 ~ 400 1.815 0.411 5.845 2.659(1.266 ~ 8.932) < 0.05 > 400 1.886 0.533 6.171 3.114(1.563 ~ 10.765) < 0.05 常量 -2.968 0.596 24.785 0.051 < 0.01 [注] 不同变量各以女性、工龄 < 5年、血铅水平 < 100 μg/L为参照 表 5 不同特征作业工人对应B超异常情况
[人数(比例/%)] 变量 正常 异常 χ2值 P值 性别 男 568(79.4) 147(20.6) 32.546 < 0.01 女 426(91.8) 38(8.2) 年龄/岁 < 30 290(88.7) 37(11.3) 8.453 < 0.05 30 ~ 40 459(83.9) 88(16.1) > 40 245(80.3) 60(19.7) 分组 接触组 648(80.9) 153(19.1) 21.958 < 0.01 对照组 346(91.5) 32(8.5) 工龄/年 < 5 596(90.0) 66(10.0) 3.287 0.193 5 ~ < 10 394(87.2) 58(12.8) 10 ~ 13 55(84.6) 10(15.4) 血铅/(μg/L) < 100 91(92.9) 7(7.1) 12.222 < 0.05 100 ~ 200 387(91.1) 38(8.9) > 200 ~ 300 328(87.2) 48(12.8) > 300 ~ 400 136(85.0) 24(15.0) > 400 98(81.7) 22(18.3) 表 6 B超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β值 SE值 Wald χ2值 OR值(95%CI值) P值 性别 1.161 0.197 34.738 3.192(2.170,4.696) < 0.01 年龄/岁 30 ~ 40 0.024 0.011 10.758 1.098(0.785,1.113) > 0.05 > 40 0.057 0.031 16.718 1.154(1.098,1.276) < 0.05 分组 1.123 0.543 18.619 2.235(1.678 ~ 6.694) < 0.05 血铅/(μg/L) 100 ~ 200 0.533 0.211 0.504 1.117(0.522 ~ 5.368) > 0.05 > 200 ~ 300 1.409 0.314 4.122 1.650(1.171 ~ 6.642) < 0.05 > 300 ~ 400 1.689 0.255 6.287 2.219(1.478 ~ 9.766) < 0.05 > 400 1.882 0.334 7.011 2.658(1.765 ~ 11.354) < 0.05 常量 -5.115 0.512 99.595 0.006 < 0.01 [注] 不同变量各以女性、 < 30岁、对照组、血铅水平 < 100 μg/L为参照 -
[1] 吕敏.职业接触铅人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苏州: 苏州大学, 201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85-2010168330.htm [2] DAI Y, HUO X, ZHANG Y, et al. Elevated lead levels and changes in blood morphology and erythrocyte CR1 in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an E-waste area[J]. Sci Total Environ, 2017, 592(15):51-5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9bdb51e9fe00728a288504f8ec7e2a1d
[3] HAYATBAKHSH M M, OGHABIAN Z, CONLON E, et al. Lead poisoning among opium users in Iran:an emerging health hazard[J]. Subst Abuse Treat Prev Policy, 2017, 12(1):43. doi: 10.1186/s13011-017-0127-0
[4] NGUETA G, VERNER M A, FIOCCO A J, et al. Blood lead levels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function in middle-aged individuals[J]. Environ Res, 2018, 160:554-561. doi: 10.1016/j.envres.2017.10.032
[5] 陈建龙, 李津.低浓度铅接触对工人外周血象及尿常规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 34(2):240-242, 24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gwsgl201802027 [6] 臧成忠, 李治锋.职业性接触铅工人肝功能及血细胞参数的变化[J].江苏预防医学, 2018, 29(3):334-33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syfyx201803036 [7] 窦建瑞, 金武, 朱道建, 等.不同水平铅负荷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8, 31(3):202-20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yyxzz201803016 [8] RAPISARDA V, LEDDA C, FERRANTE M, 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noise and lead(Pb):a cross-sectional study[J]. Toxicol Ind Health, 2016, 32(10):1729-1736. doi: 10.1177/0748233715576616
[9] KASPERCZYK S, SLOWINSKA-LOZYNSKA L, KASPERCZYK A, et al. The effect of occupational lead exposure on lipid peroxidation, protein carbonylation, and plasma viscosity[J]. Toxicol Ind Health, 2015, 31(12):1165-1171. doi: 10.1177/074823371349180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 GBZ 37-2015[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14[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12] 曹泽仁, 郭优, 程妤婕, 等.某铅蓄电池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8, 36(4):295-298. http://zyws.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c011622e-43ee-46ff-9663-a823a00d0ba1 [13] 刘清香, 刘松, 廖日炎.深圳市某蓄电池生产企业铅污染状况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17, 33(11):1441-1443, 144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yjk201711001 [14] 陈海鸥, 陈俊伟.对职业性铅接触工人职业健康情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24):39-40. doi: 10.3969/j.issn.2095-7629.2018.24.026 [15] 张玲, 李济超. 2011-2013年武汉市某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J].职业与健康, 2015, 31(7):891-89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yjk201507009 [16] 包佑红, 韩磊, 宋海燕, 等.南京市2016年铅作业工人血铅结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8, 36(5):385-388. http://zyws.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4ab2e5ef-b55e-498a-9ac4-845df99a7b5e [17] OLADIPO O O, AYO J O, AMBALI S F, et al. Evaluation of hepatorenal impairments in Wistar rats coexposed to low-dose lead, cadmium and manganese:insights into oxidative stress mechanism[J]. Toxicol Mech Methods. 2016, 26(9):674-684. doi: 10.1080/15376516.2016.1223242
[18] SOLIMAN M M, BAIOMY A A, YASSIN M H. Molecular and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n the ameliorative effects of curcumin against lead acetate-induced hepatotoxicity and nephrototoxicity in wistar rats[J]. Biol Trace Elem Res, 2015, 167(1):91-102. doi: 10.1007/s12011-015-0280-0
[19] 罗佳, 赵亮亮, 张锋, 等.职业性铅接触对作业工人肝脏及血液指标的影响[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31(4):298-30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dyx201404013 [20] 何晓庆, 裘淑华.职业性铅接触工人血铅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27(11):660-66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dyx201011005 [21] KASPERCZYK A, DZIWISZ M, OSTALOWSKA A, et al. Function of the liver and bile ducts in humans exposed to lead[J]. Hum Exp Toxicol, 2013, 32(8):787-796. doi: 10.1177/0960327112468177
[22] PRANJIC N, MUJAGIC H, PAVLOVIC S. Inhalation of gasoline and damage to health in workers at gas stations[J]. Med Arh, 2003, 57(1):17-20.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鲁碧峰,姚勇,易桂林. CaNa_2-EDTA驱铅对职业性铅暴露肝功能的影响.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3(02): 114-116 . 百度学术
2. 陆强,付强,汪国海,朱建全. 常州市铅作业工人血铅异常调查. 职业与健康. 2023(15): 2039-2042+2048 . 百度学术
3. 李明,杨康,崔守明,杨玉新,曹泽仁,张光辉,任静朝,夏昭林. 铅作业工人淋巴细胞双核微核率改变.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02): 195-198 . 百度学术
4. 赵盼,章静,刘必勇. 职业性铅接触对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123-125 . 百度学术
5. 叶海波,朱慧,革少红,张雯雯. 职业性铅接触对作业人员血铅和肝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1(03): 193-196 . 百度学术
6. 张红兵,黄亚铖,张恒东. 2018年江苏省9707名铅接触劳动者血铅水平分析.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05): 471-474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