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ion of multi-row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pneumoconiosis
-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99例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实施胸部DR检查、多排螺旋CT(简称CT)检查,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对其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99例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中,有65例患者经临床确诊为职业性尘肺病,其中DR检查出63例,CT检查出62例。确诊为非尘肺病患者中,有1例被DR检查为尘肺病,2例被CT检查为尘肺病。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DR、CT对尘肺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T对职业性尘肺病壹期的阳性检出率高于DR(P < 0.05),而DR、CT对尘肺病贰期、叁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肺大疱、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肥厚粘连等并发症诊断中,DR、CT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一致性分析,DR、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间的一致性分别为0.933、0.956,均达到良好。
结论多排螺旋CT在职业性尘肺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可对职业性尘肺病及其并发症予以灵敏检出,还可对职业性尘肺病分期予以准确鉴别。
-
尘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全称为“肺尘埃沉着病”,其发生主要与职业活动中长期接触粉尘有关,多为职业性尘肺病。由于职业性尘肺病易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临床上须对其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1-3]。影像学检查是尘肺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如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等,近年来,随着螺旋CT设备的应用,CT诊断尘肺病的准确性得到提高[4-5]。本研究针对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且被怀疑为职业性尘肺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在职业性尘肺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来院就诊且被怀疑为职业性尘肺病的9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接触粉尘作业人员,年龄32 ~ 57岁,平均(45.06 ± 10.93)岁,接触粉尘时间7 ~ 21年,平均(15.64 ± 3.29)年。患者均因不明原因咳嗽、咳痰症状而就诊,其中54例患者伴随有呼吸困难,19例患者伴随有咯血,被初步怀疑为职业性尘肺病,须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患者均对研究目的、检查方法及步骤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对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先行DR检查,再行CT检查,所有检查均由同一批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3人)完成。具体检查步骤为:(1)DR检查:设备为德国西门子AXIOM Aristor MX DR机,电流20 ~ 30 mAs,电压120 kV,患者采取后前位摄影,获取高质量图像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独立阅片诊断,如2名医生的诊断结果不一致,则请另一名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进行商讨,直至得出一致意见。(2)CT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机,患者检查时采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在患者肺尖-膈下范围内进行扫描,扫描中球管电压设定为130 kV,管电流(智能)为40 ~ 70 mAs,原始层厚0.625 mm,矩阵512 × 512,重建层厚、间隔均为1.0 mm,嘱咐患者屏住呼吸,在患者1次屏气期间完成扫描,获取患者无呼吸运动伪影图像,将图像传送至专业工作站进行诊断(必要时采用螺旋CT后处理软件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生成三维图像)。
1.2.2 观察指标
以临床确诊结果(经医院职业病诊断办公室组织的3名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对高千伏胶片进行诊断得出的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 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 100%,符合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 100%;比较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不同分期(包括壹期、贰期、叁期)、并发症(包括肺大疱、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肥厚粘连)的阳性检出率;分析DR、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采取Kappa检验,若Kappa值< 0.4表示两者一致性差,0.4 ≤ Kappa值< 0.7表示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值≥0.7表示两者一致性良好。
2. 结果
2.1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结果分析
99例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中,有65例患者经临床确诊为职业性尘肺病,其余34例患者为非职业性尘肺病。65例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分期分别为壹期34例、贰期23例、叁期8例,并发肺大疱15例、肺气肿20例、肺部感染29例、胸膜肥厚粘连17例。DR共检出64例阳性、35例阴性,CT共检出64例阳性、35例阴性。见表 1。
表 1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结果分析(例) 检查方法 结果 临床确诊结果 阳性 阴性 总计 DR 阳性 63 1 64 阴性 2 33 35 合计 65 34 99 CT 阳性 62 2 64 阴性 3 32 35 合计 65 34 99 2.2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
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 检查方法 灵敏度 特异度 符合率 DR 96.92(63/65) 97.06(33/34) 96.97(96/99) CT 95.38(62/65) 94.12(32/34) 94.95(94/99) χ2值 0.208 0.349 0.521 P值 0.648 0.555 0.470 2.3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不同分期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CT对职业性尘肺病壹期的阳性检出率高于DR(P < 0.05),而DR、CT对尘肺病贰期、叁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不同分期的阳性检出率(%) 检查方法 壹期 贰期 叁期 DR 73.53(25/34) 91.30(21/23) 100(8/8) CT 94.12(32/34) 95.65(22/23) 87.50(7/8) χ2值 5.314 0.356 1.067 P值 0.021 0.550 0.302 2.4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并发症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在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肺大疱、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肥厚粘连等并发症诊断中,DR、CT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 4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并发症的阳性检出率(%) 检查方法 肺大疱 肺气肿 肺部感染 胸膜肥厚粘连 DR 93.33(14/15) 100(20/20) 93.10(27/29) 100(17/17) CT 100(15/15) 95.00(19/20) 96.55(28/29) 94.12(16/17) χ2值 1.035 1.026 0.352 1.030 P值 0.309 0.311 0.553 0.310 2.5 DR、CT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经一致性分析,DR、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间的一致性均达到良好,Kappa值分别为0.933、0.956。
2.6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51岁,接触粉尘13年,确诊为职业性尘肺病壹期。DR图像中可见双肺纹理增厚,双上肺仅见模糊散在小阴影(见图 1箭头指处);其CT图像中可见双肺上叶多发小叶中心分布小阴影,相比较DR图像,CT图像中的病灶显示更为直观、清晰,见图 2。
3. 讨论
职业性尘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内科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病理改变以肺间质弥漫性粉尘沉积、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在发病早期通常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待发展至中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咯血等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6-9],因此,临床上须对职业性尘肺病实施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以往,临床上诊断职业性尘肺病多依靠患者职业史、症状观察等,再利用DR胸片进一步诊断,可显示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肺部阴影,准确检出职业性尘肺病,但DR诊断职业性尘肺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DR对患者肺部病灶的细微特征无法清晰显示,对尘肺病壹期的诊断准确率不高[10-11]。随着近年来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螺旋CT机的应用,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准确性得到提高,成为尘肺病诊断的重要参考,多排螺旋CT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多层薄层扫描,获取原始数据,再采用螺旋CT机自带的后期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可实现对患者病灶部位的三维立体显示;三维重建后的CT图像组织分辨率提高,具有同向性特征和高对比度,可减少伪影干扰,更好地显示病灶细节和患者肺部组织密度差,有利于提高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准确性。相比于DR,CT可对肺内小阴影予以清晰显示,可弥补DR诊断尘肺病壹期准确性不足的局限性[12-15]。
本研究发现,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者对尘肺病贰期、叁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以及对肺大疱、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肥厚粘连等并发症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者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间的一致性均达到良好,充分说明多排螺旋CT扫描可准确检出职业性尘肺病,其诊断准确性与DR相当;但CT对职业性尘肺病壹期的阳性检出率高于DR(P < 0.05),提示多排螺旋CT可对尘肺病早期病变予以更加准确的诊断,可弥补DR对尘肺病早期病变显像不够清晰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将多排螺旋CT扫描用于职业性尘肺病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可对职业性尘肺病及其并发症予以灵敏检出,还可对职业性尘肺病分期予以准确鉴别区分,并更准确地检出DR可能无法检出的早期尘肺病变,故建议临床上将DR作为尘肺病的基础检查方法,并采用螺旋CT进一步明确诊断。但是,由于DR、CT均属于放射学检查,对患者具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加上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其检查费用较单一检查更高,因此,在检查前须向患者详细说明联合检查的重要性,并在检查时对患者做好防护工作。
-
表 1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结果分析
(例) 检查方法 结果 临床确诊结果 阳性 阴性 总计 DR 阳性 63 1 64 阴性 2 33 35 合计 65 34 99 CT 阳性 62 2 64 阴性 3 32 35 合计 65 34 99 表 2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
(%) 检查方法 灵敏度 特异度 符合率 DR 96.92(63/65) 97.06(33/34) 96.97(96/99) CT 95.38(62/65) 94.12(32/34) 94.95(94/99) χ2值 0.208 0.349 0.521 P值 0.648 0.555 0.470 表 3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不同分期的阳性检出率
(%) 检查方法 壹期 贰期 叁期 DR 73.53(25/34) 91.30(21/23) 100(8/8) CT 94.12(32/34) 95.65(22/23) 87.50(7/8) χ2值 5.314 0.356 1.067 P值 0.021 0.550 0.302 表 4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并发症的阳性检出率
(%) 检查方法 肺大疱 肺气肿 肺部感染 胸膜肥厚粘连 DR 93.33(14/15) 100(20/20) 93.10(27/29) 100(17/17) CT 100(15/15) 95.00(19/20) 96.55(28/29) 94.12(16/17) χ2值 1.035 1.026 0.352 1.030 P值 0.309 0.311 0.553 0.310 -
[1] 刘贵喜, 熊刘珊, 陈丽琨, 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尘肺病检查中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1):6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4.01.011 [2] XING J, HUANG X, YANG L, et al. Comparison of high-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with film-screen radi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 opacity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J]. J Occup Health, 2014, 56(4):301-308. doi: 10.1539/joh.13-0149-OA
[3] SHI D, ZHANG J, LIU X,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neumoconiosis patients using volume-time curves obtained by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J]. Cell Biochem Biophys, 2014, 70(3):1553-15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98e413cdc456a600460040dbce67d27e
[4] 洪亮, 伊旭, 易红兵, 等.多层螺旋CT对尘肺患者不同分期中主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价值[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5, 24(2):313-31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tta201502017 [5] 黄登花.尘肺大阴影高千伏摄影与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5):53-54.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4.05.16 [6] 杜鹏, 曹爱红, 郭子威, 等.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煤工尘肺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6, 34(9):674-677.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6.09.009 [7] CHO Y, CHOI M, MYONG J P,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ronchial anthracofibrosis and pneumoconiosis: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J]. J Occup Health, 2015, 57(2):110-117. doi: 10.1539/joh.14-0177-OA
[8] 高玉娟, 李慧, 代静泓, 等.焊工尘肺病临床及高分辨率CT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44):3611-3613.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44.014 [9] 蔡志春, 王思红, 陈艳霞, 等.尘肺病大阴影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6, 34(3):214-217.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6.03.015 [10] 穆迎民, 孟育茹, 马永飞, 等. Ⅲ期尘肺行CT多平面重建图像与X线摄影对照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3):336-33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xyxyxb201503034 [11] 梁崟.高千伏X线与高分辨率CT在早期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8):1098-1099, 111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yxllysj201708004 [12] 冯辛格.螺旋CT在尘肺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5(5):914-91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dyyyxx201605037 [13] 刘云峰, 荣光生, 王宝春, 等.多层螺旋CT对焊工尘肺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6, 21(9):1586-1588. doi: 10.3969/j.issn.1009-6663.2016.09.010 [14] 王旭, 李宝平, 曾庆玉, 等.煤工尘肺肺内结节的病理与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9):668-673.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4.09.006 [15] 李年春, 翟荣存, 刘晓东, 等. MSCT在尘肺病分期诊断的应用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 35(12):1827-183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cfsxzz201612012 -
期刊类型引用(11)
1. 赵文思,曾艳峰.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联合CT检查对肺尘病诊断意义.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3(01): 67-69 . 百度学术
2. 林继开,杨谦明,林远生. 比较多排螺旋CT与胸部DR检查技术在职业性尘肺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07): 1313-1316 . 百度学术
3. 洪鸿图,刘伟煌,陈添丁. 探讨多层螺旋CT在石材加工不同工种尘肺诊断中的应用.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10): 1806-1808 . 百度学术
4. 黄贤平,崔开旺,龚享文,刘辉. 3D成像联合仿真内镜技术在肺尘埃沉着病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术前的应用价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22): 3275-3278 . 百度学术
5. 李雨铮,王丹蕾,鲁效峰. 102例煤工尘肺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影像学表现. 广州医药. 2022(01): 62-64+69 . 百度学术
6. 王芳,范远媛,韩磊,吴文,郭啟航,洪镭. 南京市江北新区292例尘肺患者生存预后及不良预后高危特征分析. 江苏预防医学. 2022(06): 665-667 . 百度学术
7. 韩欢,徐绍德. 胸部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8): 64-65 . 百度学术
8. 曾刘桃,陈钧强,蒋兆强,徐秀芳. 尘肺病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预防医学. 2021(12): 1236-1239 . 百度学术
9. 朱发术. 98例煤工尘肺患者血常规指标特点探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06): 18-19 . 百度学术
10. 丁旭恩,龚碧云. 高分辨率CT在诊断尘肺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 2020(20): 2901-2902 . 百度学术
11. 段鑫鑫,王永林. 尘肺病临床表现以及胸部CT扫描影像学的表现分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0): 60-6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