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sibility study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observing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ilicosis animal model
-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观察大鼠矽肺模型疗效的可行性。
方法将60只无特定病原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各20只,分别进行MSCT检查及病理检查。根据各个肺窗的小阴影密集度拟定大鼠矽肺模型MSCT分级,统计所有大鼠矽肺模型MSCT级别的例数。通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大鼠矽肺病理分级。不同组别大鼠矽肺模型MSCT分级、病理分级统计均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大鼠矽肺模型MSCT分级与病理分级的一致性采用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不同组别大鼠矽肺模型MSCT分级(H=26.27,P < 0.01)及病理分级(H=38.86,P < 0.01)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鼠矽肺模型MSCT分级与病理分级的一致性检验的加权Kappa值=0.706(P < 0.05),提示各组大鼠的矽肺模型MSCT分级与病理分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MSCT可观察大鼠矽肺模型的疾病状态发展,作为评估大鼠矽肺模型疗效的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参与脂类、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且为蛋白质、DNA、RNA合成所必需,具有维持骨骼正常发育、促进糖和脂肪代谢及抗氧化功能,此外锰影响生殖功能。但过量的锰接触又会造成对机体的损害,如生产过程中过量吸入锰烟及锰尘可引起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肌张力增高,手指明显震颤,腱反射亢进,并有神经情绪改变,严重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恒定而突出,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还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病的表现[1]。锰接触常见的检测指标有血锰、尿锰等,对唾液锰检测较少[2-6]。由于采集血液的创伤性及采集尿液的不便,使人群采样不易实施,而唾液采样简便,无创伤,易被普通人群接受。本文尝试对唾液锰的原子吸收检测方法进行研究, 为探究更简便的锰采样方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来源
选取从事电焊作业的234名电焊工为接触组,选取年龄、工龄等基本特征与接触组相近但不接触锰的135名工人作为对照组。根据工人接触锰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和锰的职业接触限值(0.15 mg/m3),对接触组进行分组:CTWA ≥ 0.15 mg/m3为高接触组,CTWA < 0.15 mg/m3为低接触组。高接触组平均年龄(34.36 ± 7.82)岁,低接触组平均年龄(35.27 ± 9.1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5.61 ± 9.41)岁,三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86,P > 0.05);高接触组平均工龄(4.74 ± 4.21)年,低接触组平均工龄(4.24 ± 3.56)年,两组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 0.939,P > 0.05)。对三组对象的唾液进行采集,作为本次研究的样品。
1.1.2 仪器与试剂
AAnalyst 800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erkinElmer公司),具有THGA原子化器系统、纵向塞曼效应校正装置和自动进样器;热解涂层石墨管(PerkinElmer公司);锰空心阴极灯(PerkinElmer公司);LDZ 4-0.8型离心机;LabTech EH 20B型电热板。锰标准溶液,编号GBW(E)080505,质量浓度1.000 g/L(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硝酸,优级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试验原理
样品经前处理后,在锰元素特定波长下,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锰含量[7]。
1.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1)唾液采集。工人漱口后,通过咀嚼棉签采集唾液样本约1.5 mL于离心管中,置于4 ℃冰箱中保存备检。2)前处理。将唾液取出恢复至室温,于离心机上2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5 cm),吸取0.5 mL上清液于小烧杯中,加入2 mL硝酸,过夜。然后于电热板上120 ℃消解至近干,用体积分数0.2%的硝酸溶液定容至2 mL,摇匀,转移至石墨炉样品杯中,上机待测。同时以纯水经相同前处理过程后的硝酸溶液做样品空白。
1.2.3 仪器工作条件
灯电流:10 mA;波长:279.5 nm;狭缝:0.2 nm;进样量:20 μL。石墨炉升温程序见表 1。
表 1 石墨炉升温程序步骤 温度/C 坡升时间/s 保留时间/s 氩气流量/(mL/min) 1 110 1 30 250 2 130 15 30 250 3 1 100 10 20 250 4 1 900 0 3 0 5 2 450 1 3 250 1.2.4 分析步骤
1)标准曲线绘制。将锰标准溶液逐级稀释成20.00 μg/L的标准使用液(测定用标准母液),以体积分数1%的HNO3为标准空白,按设定浓度由仪器自动稀释成5、10、15、20 μg/L的标准系列,在上述条件下测定,仪器自动绘制标准曲线。2)样品测定。将消解好的样品转移至样品测定杯,按编号依次放置于样品盘中,样品的测定条件与标准曲线相同。
1.2.5 结果计算
按公式C = 4(c - c0)计算结果,式中:C为唾液样品中锰的质量浓度(μg/L);c为样品测定质量浓度(μg/L);c0为样品空白测定质量浓度(μg/L)。
1.2.6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Info 7.0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石墨炉工作条件
2.1.1 灰化温度的选择
随机选取一名对照组工人的唾液,经前处理后转移至石墨炉样品杯中。固定原子化温度2 000 ℃,每次提高100 ℃灰化温度进行试验,结果见图 1。
2.1.2 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随机选取一名对照组工人的唾液,同样方法前处理后,固定灰化温度1 100 ℃,每次提高100 ℃原子化温度进行试验,结果见图 2。
2.2 方法线性及检出限
在锰质量浓度为0 ~ 20 μg/L的范围内,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为Y = 0.015 87 x + 0.004 80,相关系数为0.999 2(P < 0.01)(Y为吸光度;x为锰质量浓度,单位μg/L)。特征浓度为5.4 pg/0.004 4 Abs。按DL = 3 Sb/s计算方法的检出限[Sb为11次(参照原子吸收光度计检定规程中检出限的计算)空白测量结果的标准差,s为标准曲线的斜率],DL = 3 × 0.001 56/0.015 87,计算的检出限为0.29 μg/L。进样量为20 μL时,检出限为5.8 pg。
2.3 方法准确度
随机选取18份对照组工人唾液样品,并随机平分为三组(作为本底),离心机上2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5 cm),吸取0.5 mL上清液于小烧杯中,三组分别加入20 μg/L的锰标准液0.5、1.0、1.5 mL,加入2 mL硝酸,过夜。然后于电热板上120 ℃消解至近干,用体积分数0.2%的硝酸溶液定容至2 mL,摇匀,转移至石墨炉样品杯中,做加标回收试验, 结果显示高中低三组加标浓度回收率在85% ~ 106%之间。见表 2。
表 2 加标回收率测定结果样品编号 本底值/ (μg/L) 加标值/ (μg/L) 加标测定值/ (μg/L) 回收率/% 1 6.8 5 11.2 88 2 7.8 5 12.7 98 3 8.1 5 12.6 90 4 8.4 5 13.1 94 5 5.5 5 10.3 96 6 2.2 5 7.3 102 7 5.6 10 14.6 90 8 4.7 10 13.2 85 9 9.8 10 18.7 89 10 6.6 10 15.6 90 11 7.6 10 17.1 95 12 8.9 10 17.8 89 13 5.2 15 19.5 95 14 5.3 15 19.2 93 15 4.7 15 19.6 99 16 4.2 15 17.4 88 17 10.2 15 26.1 106 18 5.6 15 19.5 93 2.4 方法精密度
随机选取三份对照组工人唾液样品,按2.3方法制备高、中、低浓度3个样品,分别测定6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为1.5% ~ 1.8%。见表 3。
表 3 三种样品精密度测定结果样品编号 测定值/(μg/L) 均值/(μg/L) RSD/% (低浓度组) 8.3 ~ 8.7 8.5 1.8 2(中浓度组) 17.3 ~ 18.1 17.6 1.5 3(高浓度组) 21.4 ~ 22.3 21.9 1.7 2.5 样品测定结果分析
113名低接触组工人唾液锰质量浓度范围为0.4 ~ 35.2 μg/L,均值(7.68 ± 6.98)μg/L;121名高接触组工人唾液锰质量浓度最低0.4 μg/L、最高76.0 μg/L,均值为(13.38 ± 15.36)μg/L。资料经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后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两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 5.70,P < 0.01)。
135名对照组唾液锰质量浓度最低0.4 μg/L、最高35.2 μg/L,均值为(7.65 ± 5.57)μg/L,234名接触组工人唾液锰质量浓度均值(10.63 ± 12.37)μg/L。资料经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后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两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 4.748,P < 0.01)。
3. 讨论
唾液样品前处理时,要特别注意器皿的清洁度,并且要选用优级纯硝酸,以降低本底值。在吸取离心后的上清液时要尤其注意不能吸入下面的沉淀,否则会使结果有较大的误差。样品加酸过夜后在电热板上消解,能得到较好的回收率(85% ~ 106%)。
本次试验显示,在锰质量浓度为0 ~ 20 μg/L范围内,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但超出此浓度范围曲线会有弯曲,因此如果遇高浓度样品,应稀释后测定。
原子吸收测定时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的选择是关键。为去除样品基体干扰,减少背景吸收,保证分析的重现性,应在分析元素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采取比较高的灰化温度;在吸光度及峰形均满意的前提下,选择比较低的原子化温度。灰化温度在300 ℃时峰形拖尾比较严重,随着温度升高,峰形逐渐对称,在1 100 ℃时,峰形对称,且出峰时间较合适。原子化温度低时峰形比较矮胖,随着温度升高,在1 900 ℃时峰形较好,吸光度达到平台。综合考虑吸光度、峰形、峰高、出峰时间及石墨管寿命,选择灰化温度1 100 ℃为最佳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1 900 ℃为最佳原子化温度。为选择最佳的灰化和原子化温度,应做灰化温度图(见图 1)和原子化温度图(见图 2)。
试验使用热解涂层石墨管,致密性好、耐高温、记忆效应小,能很好地降低背景吸收,采用比较先进的仪器(THGA原子化器系统、纵向塞曼效应校正装置和自动进样器),不但操作简便,更使测定结果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从样品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看,接触组工人唾液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接触组中的高接触组工人唾液锰含量又显著高于低接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提示唾液锰可能是锰接触工人接触水平较好的生物标志物。
-
表 1 大鼠矽肺MSCT分级与病理分级比较
影像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 0级 1级 2级 3级 0级 3 8 0 0 1级 0 6 4 0 2级 0 0 8 2 3级 0 0 0 9 加权Kappa值 0.706 P值 < 0.05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 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5-22)[2019-06-08].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1905/9b8d52727cf346049de8acce25ffcbd0.shtml.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职业病防治形势及主要工作措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5月13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材料[EB/OL].(2019-05-13)[2019-06-08]. http://www.nhc.gov.cn/xcs/s7847/201905/5f442e1fc5684426a418e0d9cffa7072.shtml. [3] 黄明, 张应洵, 陆丰荣, 等. PET-CT观察矽肺动物模型可行性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 2017, 44(3):245-25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zyyx201703001 [4] 李芳林, 沙焱, 谢英, 等.干细胞在矽肺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8, 36(5):407-410. http://zyws.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76ae0419-c1ae-46e8-a2bc-bc44261f71cf [5] 周效宝, 张玮, 王瑞, 等.染矽尘大鼠早期肺组织病理变化观察[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2, 38(1):4-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ywsyzyb201201002 [6] 胡东, 徐忠乐, 张庆, 等.矽肺结核合并症大鼠模型与病理观察[J].广东医学, 2015, 36(20):3115-311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yx201520006 [7] OOI G C, TSANG K W, CHEUNG T F, et al. Silicosis in 76 men: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T evaluation-clinical-radiologic correlation study[J]. Radiology, 2003, 228(3):816-825. doi: 10.1148/radiol.2283020557
[8] BERGIN C J, MÜLLER N L, VEDAL S, et al. CT in silicosis:correlation with plain film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J]. AJR Am J Roentgenol, 1986, 146(3):477-483. doi: 10.2214/ajr.146.3.477
[9] 李年春, 翟荣存, 刘晓东, 等. MSCT在尘肺病分期诊断的应用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 35(12):1827-183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cfsxzz201612012 [1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性尘肺病的病理诊断: GBZ 25-2014[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1] 邹昌淇.关于实验性尘肺研究问题的访谈[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0, 28(1):1-2.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0.01.001 [12] 吴建刚, 王雪松, 杨小君, 等.尘肺灌洗治疗前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5):43-45.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6.05.014 [13] 陈艳霞, 蒋宝国, 邹杰, 等.大棚肺动物模型多层螺旋CT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11):813-81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yxyxxzz201211006 [14] 陈丽琨, 晋子文, 胡碧华, 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在尘肺病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 2018, 32(1):46-4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nyxzz201801017 [15] 洪亮, 伊旭, 易红兵.多层螺旋CT对尘肺患者不同分期中肺动脉直径变化评价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4):574-57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ainanyxyxb201504044 [16] 蔡洪涛. 16层螺旋CT肺容积与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6):939-94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syzdx201406023 [17] 王振光, 马大庆, 陈步东, 等.容积数据高分辨率CT重组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11):1153-1156. doi: 10.3760/j.issn:1005-1201.2005.11.008 [18] 王常雨.肺部弥漫性磨玻璃样病变影像技术及影像表现对比研究[D].新乡: 新乡医学院,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72-1015417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