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某医院进行PCI治疗的12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和未心衰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疾病的预测效果。
结果 心衰组的年龄、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比例、收缩压、肌钙蛋白Ⅰ(troponin Ⅰ,Tn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γ-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病变累及血管数量、心力衰竭史、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均高于未心衰组(P < 0.05),甘油三酯(TG)、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未心衰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I(OR=1.017,P < 0.05)、CK(OR=1.035,P < 0.01)、Hs-CRP(OR=1.175,P < 0.05)及GGT(OR=1.094,P < 0.05)水平升高,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延长(OR=2.477,P < 0.05)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Tn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P < 0.01),CK的曲线下面积为0.679(P < 0.01),Hs-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631(P < 0.01),GGT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P < 0.01),"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曲线下面积为0.869(P < 0.01)。TnI对应的术后心力衰竭的诊断临界值为60.74 μg/L,CK的诊断临界值为2 472.46 U/L,Hs-CRP的诊断临界值为11.25 mg/L,GGT的诊断临界值为39.62 U/L,发病至再灌注时间的诊断临界值为163.18 min。
结论 TnI、CK、Hs-CRP、GGT升高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延长可能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以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