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gation on combined effects of noise and 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on workers' hearing
-
摘要:目的
分析噪声、手传振动对听力功能的影响,评估手传振动和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的协同作用,为职业健康监护提出建议。
方法2018年5月选取某金属加工企业473名操作工,以同时接触噪声、手传振动的操作工为观察组,单纯接触噪声的操作工为对照组。通过纯音听阈测试检测工人高频和语频听力损失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40.8%)和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4.3%)均高于对照组(26.3%和1.8%),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均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3~6年工龄段的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0.2%)高于0~3年工龄段(2.3%)。
结论噪声与手传振动相结合,可导致语频和高频的听力损失率增加。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语频听力损失的概率进一步提升。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体检中,需要考虑振动的影响,对于既受到振动又受到噪声影响的工人,应缩短体检间隔时间,提高体检频率,及时发现损害。
-
在长达数年、每年数以万次的纯音听阀检测工作中,笔者发现,同时接触噪声和振动的工人听力损失率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会引起慢性、渐进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而长期接触强度较大的手传振动会引起神经系统和外周循环的改变[2]。文献显示振动和噪声的共同作用可使听阈增高,听力下降的发生率上升[3-4]。近十几年相关研究的文献很少,为了探讨这个问题,2018年5月笔者对某金属制造企业接触噪声、手传振动的工人的纯音测听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珠三角某金属加工企业2018年5月在岗的锌制品部和铜制品部接触噪声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该金属加工企业为外商独资企业,噪声作业人员均经过上岗前体检,体检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5]的要求后上岗。上岗前体检合格人员的听力已经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 Hz、1 000 Hz和2 000 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 25 dB);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双耳高频(3 000 Hz、4 000 Hz、6 000 Hz)平均听阈≥ 40 dB” [5]。2018年5月剔除在岗的锌制品部和铜制品部的接触噪声工人中患有中耳疾病,突发性耳聋、家族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外伤性听力损失、美尼尔综合征等非噪声性听力损失者;剔除纯音测听结果为传导性听力损失者。
共纳入研究对象473名,年龄19 ~ 51岁,工龄1个月~ 6年。将同时接触噪声和手传振动的工人归为观察组,共174人,其中男117人,女57人,年龄20 ~ 51岁,平均年龄(34.22 ± 7.00)岁。将单纯接触噪声的工人归为对照组,共299人,其中男175人,女124人,年龄19 ~ 47岁,平均年龄(34.77 ± 8.30)岁。每组按0 ~ 3年工龄、3 ~ 6年工龄分为两个工龄段。两组工人的性别(χ2 = 7.069,P > 0.05)、平均年龄(t = - 1.08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现场危害因素监测
对两组观察对象的现场环境进行监测。局部振动强度用VA-12振动计测定(日本理音公司,日本),用4 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评价。噪声的测定采用AWA6228噪声分析仪(杭州爱华,中国),以AWA6222A声级校准器(杭州爱华,中国)测量在岗工人的人耳水平的噪声声级,用8 h等效声级评价。
1.2.2 听力测定
采用AD229b诊断型听力计(丹麦国际听力公司,丹麦),衰减步长I dB + 5 dB,经广州市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由取得广东省职业健康检查专业技术培训合格证的医师,在本底值噪声 < 30 dB(A)的隔音室,以手动方式操作,对脱离噪声环境12 h的工人分别测定500 Hz、1 000 Hz、2 000 Hz、3 000 Hz、4 000 Hz、6 000 Hz频段的气导听阈[6]。纯音测听结果按照《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14)[7]进行年龄和性别修正。
1.2.3 听力损失的判定
听力损失的判定以人耳为单位。3 000 Hz、4 000 Hz和6 000 Hz任一频段听阈≥ 26 dB为高频听力损失;500 Hz、1 000 Hz、2 000 Hz任一频段听阀≥ 26 dB为语频听力损失[8]。
1.2.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和管理,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现场劳动卫生学结果
观察组8 h等效声级为80.7 ~ 81.2 dB(A),4 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为3.13 ~ 3.55 m/s2。对照组8 h等效声级为82.6 ~ 83.2 dB(A)。两组的手传振动强度和噪声声级均未达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9]中的职业接触限值[手传振动为5 m/s2,噪声为85 dB(A)]。
2.2 纯音测听结果
2.2.1 纯音听阈的比较
观察组在500 Hz、1 000 Hz、2 000 Hz、3 000 Hz、4 000 Hz、6 000 Hz的听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两组各频率听阈值的比较(dB) 频率/Hz 观察组(n = 348) 对照组(n = 598) t值 P值 最小值 最大值 x ± s 最小值 最大值 x ± s 500 15 32 17.64 ± 2.58 5 22 15.14 ± 4.06 11.62 < 0.05 1 000 5 35 14.01 ± 6.41 5 32 12.12 ± 4.52 4.85 < 0.05 2 000 4 38 14.55 ± 7.21 4 39 12.36 ± 5.52 4.89 < 0.05 3 000 4 46 14.86 ± 9.77 4 36 11.80 ± 6.54 5.22 < 0.05 4 000 14 52 23.66 ± 10.70 11 59 19.87 ± 7.54 5.82 < 0.05 6 000 7 54 20.81 ± 12.33 7 51 13.72 ± 11.29 8.79 < 0.05 2.2.2 对照组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对照组0 ~ 3年工龄段语频、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与4 ~ 6年工龄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3.08、1.58,P > 0.05)。但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相比,不论不同工龄段还是总体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对照组高频、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工龄/年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检出率/%) 语频听损耳数(检出率/%) χ2值 P值 0 ~ 3 416 103(24.8) 5(1.2) 14.43 < 0.05 4 ~ 6 182 54(29.7) 6(3.3) 12.62 < 0.05 合计 598 157(26.3) 11(1.8) 28.68 < 0.05 2.2.3 观察组高频、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同时接触噪声和手传振动的工人(观察组),0 ~ 3年工龄段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同4 ~ 6年工龄段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6,P > 0.05)。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4 ~ 6工龄段高于0 ~ 3年工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0,P < 0.05)。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不论不同工龄段还是总体上均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观察组高频、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工龄/年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语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χ2值 P值 0 ~ 3 260 110(42.3) 6(2.3) 7.62 < 0.05 4 ~ 6 88 32(36.4) 9(10.2) 11.49 < 0.05 合计 348 142(40.8) 15(4.3) 19.07 < 0.05 2.2.4 两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高频听力损失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 ~ 3年工龄段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在4 ~ 6年工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 4 两组不同工龄段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工龄/年 观察组 对照组 χ2值 P值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0 ~ 3 260 110(42.3) 416 103(24.8) 22.83 < 0.05 4 ~ 6 88 32(36.4) 182 54(29.7) 1.22 > 0.05 合计 348 142(40.8) 598 157(26.3) 21.55 < 0.05 2.2.5 两组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的比较
观察组语频听力损失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 6年工龄段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在0 ~ 3年工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表 5 两组不同工龄段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工龄/年 观察组 对照组 χ2值 P值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0 ~ 3 260 6(2.3) 416 5(1.2) 0.63 > 0.05 4 ~ 6 88 9(10.2) 182 6(3.3) 4.19 < 0.05 合计 348 15(4.3) 598 11(1.8) 5.03 < 0.05 3. 讨论
本文调查对象所在车间锌制品和铜制品车间的8 h等效声级为80.7 ~ 83.2 dB(A),噪声声级达到了噪声作业的标准[10],但未超过国家限值标准;振动强度(4 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为3.23 ~ 3.58 m/s2,未达到国家工作场所手传振动强度职业接触限值。
以往的文献表明,职业性噪声对听力的损害是逐步累积的,在接触噪声的前10年,听力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显著下滑[1-2]。本文表 2显示,对照组(单纯接触噪声)高频段的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但不论高频还是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在2个工龄段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可能和本次调查只选取6年工龄内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有关[11]。从事手传振动作业的工人,在振动和噪声的损害下,除有全身及手部症候群或疾病外,往往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疾患[12]。由表 5可见,观察组(同时接触噪声和振动)的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这符合以往国内外的研究——振动对全身血管功能有损害,表现为小动脉肌层和内膜的器质性改变,使管腔变窄,造成耳蜗的供血出现问题,从而引发听力损害,表现为加重语频听力损失[13-14]。表 3显示,观察组4 ~ 6年工龄段的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0 ~ 3年工龄段(P < 0.05),提示随工龄延长,振动可能增加语频听力损失的发生率。由表 4可见,观察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振动可以增加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率。最新的文献报道表明,噪声与振动的联合作用比单纯噪声暴露对听力的损害严重[15],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其一致。
综上所述,在噪声和手传振动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增加听力损失的风险,表现为提高了语频和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并且随工龄的延长,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率随之增加。职业健康监护中,对于噪声作业人员,要考虑振动的联合作用,制订一套符合振动、噪声联合接触人员听力变化的技术规范。日常工作中,应加强职业健康检查,缩短体检的间隔时间,尽早发现职业损害。
-
表 1 两组各频率听阈值的比较
(dB) 频率/Hz 观察组(n = 348) 对照组(n = 598) t值 P值 最小值 最大值 x ± s 最小值 最大值 x ± s 500 15 32 17.64 ± 2.58 5 22 15.14 ± 4.06 11.62 < 0.05 1 000 5 35 14.01 ± 6.41 5 32 12.12 ± 4.52 4.85 < 0.05 2 000 4 38 14.55 ± 7.21 4 39 12.36 ± 5.52 4.89 < 0.05 3 000 4 46 14.86 ± 9.77 4 36 11.80 ± 6.54 5.22 < 0.05 4 000 14 52 23.66 ± 10.70 11 59 19.87 ± 7.54 5.82 < 0.05 6 000 7 54 20.81 ± 12.33 7 51 13.72 ± 11.29 8.79 < 0.05 表 2 对照组高频、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工龄/年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检出率/%) 语频听损耳数(检出率/%) χ2值 P值 0 ~ 3 416 103(24.8) 5(1.2) 14.43 < 0.05 4 ~ 6 182 54(29.7) 6(3.3) 12.62 < 0.05 合计 598 157(26.3) 11(1.8) 28.68 < 0.05 表 3 观察组高频、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工龄/年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语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χ2值 P值 0 ~ 3 260 110(42.3) 6(2.3) 7.62 < 0.05 4 ~ 6 88 32(36.4) 9(10.2) 11.49 < 0.05 合计 348 142(40.8) 15(4.3) 19.07 < 0.05 表 4 两组不同工龄段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工龄/年 观察组 对照组 χ2值 P值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0 ~ 3 260 110(42.3) 416 103(24.8) 22.83 < 0.05 4 ~ 6 88 32(36.4) 182 54(29.7) 1.22 > 0.05 合计 348 142(40.8) 598 157(26.3) 21.55 < 0.05 表 5 两组不同工龄段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
工龄/年 观察组 对照组 χ2值 P值 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检查耳数 高频听损耳数
(检出率/%)0 ~ 3 260 6(2.3) 416 5(1.2) 0.63 > 0.05 4 ~ 6 88 9(10.2) 182 6(3.3) 4.19 < 0.05 合计 348 15(4.3) 598 11(1.8) 5.03 < 0.05 -
[1] 韩东一, 翟所强, 朝维举.临床听力学[M]. 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2]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34-935. [3] 李谊, 钱德生.人单一或同时反复暴露于噪声与振动的生物效应[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1987(3):8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DLD198703053.htm [4] 付长英, 伊秀风, 吴贞一, 等.噪声振动联合作用对煤矿工人健康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993, 19(4):24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WZ199304025.htm [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14[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6] 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声学职业噪声测量与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评价: GB/T 14366-2017[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7]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GBZ 49-2014[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8] 刘博.实用纯音测听检查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 GBZ 2.2-2007[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GBZ/T 229.4-2012[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11] 王建新, 高建华, 王蓉莲.职业性噪声性聋发病工龄的调查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7, 15(6):458-460. doi: 10.3969/j.issn.1006-7299.2007.06.011 [12] 郁增舜, 彭占辉, 叶玉华, 等.接触手臂振动的工人受噪声与振动联合因素危害调查[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1990(3):66-6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000004669862 [13] 朱海瑛, 王玲, 刘继文.职业因素与听力损伤[J].职业与健康, 2011, 27(9):1052-105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yjk201109040 [14] TURCOT A, GIRARD SA, COURTEAU M, et al.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and combined noise and vibration exposure[J]. Occup Med-Oxford, 2015, 65(3):238-244. doi: 10.1093/occmed/kqu214
[15] 马晓平.噪声与振动对油田钻井工人健康的影响[D].吉林: 吉林大学, 2007: 31.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邱劲松,金若刚,李继猛,周波,罗磊. 不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法在某铝粉生产企业的应用比较.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2(04): 310-313 . 百度学术
2. 王福林.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思考. 化工管理. 2020(18): 103-10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9
- HTML全文浏览量: 112
- PDF下载量: 24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