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ization of poisoning cases reported by sentinel monitoring hospitals in a district of Shanghai from 2017 to 2019
-
摘要:目的
探索上海某辖区内中毒病例发生的原因、毒物类型、病例分布及流行特征等,为预防和控制中毒事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7年7月-2019年6月两家哨点医院收治的473例中毒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中毒病例平均年龄为(41.45±18.10)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50%)。中毒病例排在前3位的人员是离退休、商业或服务业职员、待业或无业人员。中毒原因主要为滥用酒精237例(占50.1%)、自杀116例(占24.5%)、误饮误服50例(占10.6%);不同性别病例中毒原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26,P < 0.01)。自杀病例中女性为主,有81例(占69.8%);另有学生13例(占11.2%)。中毒就诊时间段中,主要集中在19:00到凌晨2:00,占全天的58.13%;中毒患者中共有5例死亡,病死率1.08%。
结论开展中毒病例监测非常必要,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以降低中毒病例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中毒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2年全球估计有19.3万人死于意外中毒,每年故意服用杀虫剂导致37万人死亡[1]。卫生部于2007年公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1995—2005年我国伤害死因排位中,中毒死亡位居第五[2]。开展中毒病例监测,掌握辖区内中毒发生情况,了解中毒人群的年龄、职业特征、毒物种类、原因及病死率等流行病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上海市某区近3年哨点医院中毒病例的分析,为指导当地中毒的预防控制及中毒临床救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哨点医院的选择:以实现本辖区中毒病例监测目的为首要原则,根据上海市某区地理区域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设立监测点医院。本研究中,共选取辖区内二、三级医院各1家,收集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这两家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中毒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中毒患者应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或服毒史,并具有相关中毒临床表现。本次中毒病例监测对急、慢性中毒不做区分。
1.2 方法
1.2.1 数据收集
根据疾病分类ICD 10的定义收集中毒病例,采用哨点监测方式,医院收治中毒患者并填写《上海市中毒病例监测报告卡》,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户籍、文化程度、职业等)、中毒基本情况(中毒发生时间、患者就诊时间、中毒原因、毒物名称、接触时间、毒物分类等)、中毒临床信息(院前处理、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患者转归等)。由医院防保科汇总数据至Excel表格,再上交至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分析汇总。
1.2.2 质量控制
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监测工作组,哨点医院成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各监测工作组、领导小组承担各自辖区内的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哨点医院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对院内各科室填报的《中毒病例监测报告卡》进行质量督导,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工作督导,定期开展现场督导,评估监测系统运行情况。
1.2.3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中毒病例的一般情况,中毒原因、毒物分类、发生时间、患者转归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集中毒病例473例,其中男性233例,女性240例。473例中毒病例中,平均年龄为(41.45 ± 18.10)岁,集中在21 ~ 40岁年龄段(> 50%);职业除其他与不详外,前3位的是离退休、商业或服务业职员、待业或无业。见表 1。
表 1 中毒病例一般情况项目 分类 中毒例数 构成比/% 性别 男 233 49.26 女 240 50.74 年龄/岁 ≤ 20 30 6.34 21 ~ 30 132 27.91 31 ~ 40 118 24.95 41 ~ 50 58 12.26 51 ~ 60 53 11.21 > 60 82 17.34 职业 待业或无业 30 6.34 离退休 48 10.15 学生 24 5.07 家务 8 1.69 农、牧、渔民 17 3.59 技术工人 27 5.71 商业或服务业职员 34 7.19 医务工作者 1 0.21 公务员、事业人员 6 1.27 军人、消防员 1 0.21 其他与不详 277 58.56 2.2 中毒原因分析
中毒原因主要为滥用酒精237例(占50.1%),自杀116例(占24.5%),误饮误服50例(占10.6%),药物不良反应30例(占6.3%)。不同性别病例的中毒原因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426,P < 0.01),其中男性以滥用酒精为主,女性以自杀和滥用酒精为主。二、三级医院中毒病例中毒原因均以滥用酒精为主,分别占二、三级医院中毒病例的67.6%和42.8%。三级医院中毒病例中自杀比例相对较高(占33.5%),高于二级医院(占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832,P < 0.01)。在中毒人数最多的前3类职业中,离退休人员主要中毒原因为自杀和滥用酒精,占66.7%;商业与服务业职员主要中毒原因为滥用酒精和药物不良反应,占76.5%;待业或无业人员中主要中毒原因为自杀和药物不良反应,占70.0%。见表 2、表 3。
表 2 中毒原因分析[例(构成比/%)] 中毒原因 性别 医院级别 男性 女性 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 滥用酒精 162(69.5) 75(31.3) 94(67.6) 143(42.8) 自杀 35(15.0) 81(33.8) 4(2.9) 112(33.5) 误饮误服 16(6.9) 34(14.2) 6(4.3) 44(13.2) 药物不良反应 5(2.1) 25(10.4) 6(4.3) 24(7.2) 食物中毒 1(0.4) 2(0.8) 2(1.4) 1(0.3) 其他与不详 14(6.0) 23(9.6) 27(19.4) 10(3) 合计 233(100) 240(100) 139(100) 334(100) 表 3 主要职业中毒原因分析[例(构成比/%)] 中毒原因 离退休 商业或服务业职员 待业或无业 自杀 24(50.0) 4(11.8) 16(53.3) 滥用酒精 8(16.7) 19(55.9) 4(13.3) 药物不良反应 4(8.3) 7(20.6) 5(16.7) 误饮误服 7(14.6) 2(5.9) 4(13.3) 食物中毒 1(2.1) 0(0) 0(0) 其他与不详 4(8.3) 2(5.9) 1(3.3) 合计 48 34(100) 30(100) 2.3 毒物分类
毒物分类主要为酒精241例(占51.0%),药物165例(占34.9%),农药或鼠药42例(占8.9%)。导致不同性别病例的毒物分类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7.980,P < 0.01),男性以酒精为主,女性以药物为主。二、三级医院病例的毒物分类以酒精和药物为主,该三级医院中毒病例中农药或鼠药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占12.3%),高于二级医院(占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518,P < 0.01)。见表 4。
表 4 毒物分类情况毒物分类 性别 医院级别 男性 女性 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 酒精 164(70.4) 77(32.1) 94(67.6) 147(44.0) 药物 35(15.0) 130(54.2) 38(27.3) 127(38.0) 农药或鼠药 21(9.0) 21(8.8) 1(0.7) 41(12.3) 有毒气体或液体 4(1.7) 7(2.9) 0(0) 11(3.3) 其他与不详 9(3.9) 5(2.1) 6(4.3) 8(2.4) 2.4 自杀病例的构成情况
在116例自杀病例中,女性有81例(占69.8%);离退休人员最多(24例,占20.7%),其次为待业或无业人员(16例,占13.8%),此外学生有13例(占11.2%);20 ~ 30岁年龄段最多(29例,占25.0%),其次为 > 60岁年龄段(27例,占23.3%)。
2.5 中毒发生时间分布
中毒发生的时间在不同月份间分布较为均衡,在4、5月份和10、11月份略有升高。就诊时间段中,主要集中在19:00到翌日凌晨2:00,占全天的58.13%。见图 1、图 2。
2.6 中毒患者的治疗与转归
经治疗,中毒病例治愈出院292例,留观107例,继续住院治疗28例,转院治疗11例,5例死亡,另有19例放弃治疗或自行离开。在死亡病例中,2例为农药中毒,3例为药物中毒。
3. 讨论
上海市坐拥国内最大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超过2 300万,中毒是上海的城市安全和公共卫生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中毒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还可导致居民严重的寿命损失[4]。
本研究选取某辖区内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各一家,作为哨点医院,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辖区内中毒病例的整体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了2年的中毒病例473例,平均年龄为(41.45 ± 18.10)岁,集中在20 ~ 40岁年龄段(> 50%),以青壮年为主,这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相一致[5]。在商业或服务业职员中,中毒原因中滥用酒精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占55.9%),这可能是因为这类人群正值壮年,在社会上的活动较为活跃,外出活动较多[6];另外,学习及生活压力大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7]。男性中毒以滥用酒精为主,女性则以自杀和滥用酒精为主。急性酒精中毒已成为急诊科最常见的中毒现象之一,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呈上升趋势。甚至有研究认为,酒精的危害超过海洛因[8]。虽然急性酒精中毒的直接病死率不高,但考虑其庞大的群体,并成为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诱发因素,故应对其危害予以重视[9]。离退休和待业或无业人群中毒原因中,自杀比例都超过了一半,该类人群的身体、心理状态也应得到关注。
在不同性别间致毒毒物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以酒精为主,女性以药物为主,这与女性所特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相关研究也显示,在中毒患者中服用毒物或过量药物自杀的以女性多见[10]。在116例自杀病例中,女性81例(占69.8%),是自杀人群的主体,这和上海市普陀区[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心理相对脆弱,易引发自杀行为[12]。自杀病例中,离退休人员24例(占20.7%),占有较高的比例,其物质生活、医疗条件和精神生活状态均值得社会严重关注[13]。城市老年人退休后,交际圈缩小,社会交往减少,社会角色改变,再加上身体健康水平下降,躯体慢性疾病增加,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也日趋减退,这可能是诱发自杀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老年人在工作、生活、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均需要作较大程度的调整[14]。中毒病例中有学生13例(占11.2%),Meta分析及相关研究[15-17]显示,我国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率相对较高,但自杀计划检出率较低,仅为4.4%,自杀未遂者超过60万人,表明学生自杀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进行有效的干预。自杀病例年龄分布存在两个高峰,分别为20 ~ 30岁青年组及60岁以上老年组,与徐伟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赡养和医疗保险等问题日益突出,如处理不当,必将导致老年人口自杀率持续上升,应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本研究中,二、三级医院病例中毒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滥用酒精以外,三级医院中自杀患者比例较高;毒物分类构成也存在差异(P < 0.05),除酒精和药物中毒,三级医院病例中农药或鼠药比例也较高(其中百草枯占53.7%)。百草枯对人毒性极大,且因无特效解毒药物,中毒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19]。由于意外和自杀等原因,临床上急性百草枯中毒并不少见。二、三级医院的诊疗水平不同,可能是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在中毒原因和毒物分类上不同的主要原因。
就诊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00到凌晨2:00,占全天的58.13%,这和何澄帮等[20]的研究相一致。上海作为经济大都市,夜生活比较丰富,故夜间发生酒精中毒、滥用药物等中毒情况增多。本研究中,63.20%的患者治愈,1.08%的患者死亡,死亡病例中2例为农药中毒,3例为药物中毒,提示仍应加强对剧毒药物的监管。上海作为经济大都市,通讯发达,患者救治比较及时,整体转归比较良好。
综上所述,辖区内已经建立了中毒病例监测系统,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找出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以降低中毒的发生率和致死可能。
-
表 1 中毒病例一般情况
项目 分类 中毒例数 构成比/% 性别 男 233 49.26 女 240 50.74 年龄/岁 ≤ 20 30 6.34 21 ~ 30 132 27.91 31 ~ 40 118 24.95 41 ~ 50 58 12.26 51 ~ 60 53 11.21 > 60 82 17.34 职业 待业或无业 30 6.34 离退休 48 10.15 学生 24 5.07 家务 8 1.69 农、牧、渔民 17 3.59 技术工人 27 5.71 商业或服务业职员 34 7.19 医务工作者 1 0.21 公务员、事业人员 6 1.27 军人、消防员 1 0.21 其他与不详 277 58.56 表 2 中毒原因分析
[例(构成比/%)] 中毒原因 性别 医院级别 男性 女性 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 滥用酒精 162(69.5) 75(31.3) 94(67.6) 143(42.8) 自杀 35(15.0) 81(33.8) 4(2.9) 112(33.5) 误饮误服 16(6.9) 34(14.2) 6(4.3) 44(13.2) 药物不良反应 5(2.1) 25(10.4) 6(4.3) 24(7.2) 食物中毒 1(0.4) 2(0.8) 2(1.4) 1(0.3) 其他与不详 14(6.0) 23(9.6) 27(19.4) 10(3) 合计 233(100) 240(100) 139(100) 334(100) 表 3 主要职业中毒原因分析
[例(构成比/%)] 中毒原因 离退休 商业或服务业职员 待业或无业 自杀 24(50.0) 4(11.8) 16(53.3) 滥用酒精 8(16.7) 19(55.9) 4(13.3) 药物不良反应 4(8.3) 7(20.6) 5(16.7) 误饮误服 7(14.6) 2(5.9) 4(13.3) 食物中毒 1(2.1) 0(0) 0(0) 其他与不详 4(8.3) 2(5.9) 1(3.3) 合计 48 34(100) 30(100) 表 4 毒物分类情况
毒物分类 性别 医院级别 男性 女性 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 酒精 164(70.4) 77(32.1) 94(67.6) 147(44.0) 药物 35(15.0) 130(54.2) 38(27.3) 127(38.0) 农药或鼠药 21(9.0) 21(8.8) 1(0.7) 41(12.3) 有毒气体或液体 4(1.7) 7(2.9) 0(0) 11(3.3) 其他与不详 9(3.9) 5(2.1) 6(4.3) 8(2.4) -
[1] 世界卫生组织.中毒的预防和管理[A/OL]. (2016-01-27)[2020-01-09]. https://www.who.int/ipcs/poisons/en/. [2]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编辑部.卫生部公布我国伤害预防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5):409. doi: 10.3969/j.issn.1004-6194.2007.05.001 [3] WHITE A M, HINGSON R W, PAN I J, et al. Hospitalizations for alcohol and drug overdoses in young adults ages 18-24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8:results from the nationwide inpatient sample[J]. J Stud Alcohol Drugs, 2011, 72(5):774-786. doi: 10.15288/jsad.2011.72.774
[4] 雷静, 崔鹏, 李霞, 等.银川市2007-2011年居民损伤和中毒死因与寿命损失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3):296-29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xyxyxb201503018 [5] 屈文静.急诊各类中毒疾病的资料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27):94-9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MIA201927054.htm [6] 韩长晋, 贺鹭. 220例急诊中毒伤害病例分析[J].现代养生, 2015(6):94. doi: 10.3969/j.issn.1671-0223.2015.06.082 [7] 刘海燕, 张吉玉, 郭晓雷, 等.中毒伤害住院病例748例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 16(5):36-3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htyyzz201405012 [8] 李智.急性酒精中毒的院前急救[J].家庭健康, 2018(8):5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yxysh201207012 [9] 刘圣娣, 何斌, 张劲松, 等.我国2012-2016年急性中毒流行病学概况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18, 19(8):528-53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cjzzz201808008 [10] 嫡娥姆, 吴明正, 赵群远, 等.女性急性中毒原因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6, 45(27):3870-387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qyx201627045 [11] 吴玉霞, 刘锦萍, 黄文雅, 等.上海市普陀区某医院868例中毒病例特征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6(2):135-13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9.02.008 [12] 叶家茂.我院2011-2016年急诊中毒病例流行病学统计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24):40-42. doi: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4.018 [13] 黄润龙, 刘敏.对1987-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自杀死亡的研究分析[J].人口与发展, 2013, 19(4):95-100. doi: 10.3969/j.issn.1674-1668.2013.04.012 [14] 王妍敏, 杨晓明, 沈冰, 等.上海市静安区1975-2014年户籍人口自杀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6, 32(3):369-37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ggws201603032 [15] LI Z Z, LI Y M, LEI X Y, et al. 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4, 9(10):e104368. doi: 10.1371/journal.pone.0104368
[16] 茹福霞, 黄秀萍, 詹文韵, 等.中国大陆大学生自杀计划检出率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9, 40(1):42-45, 5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xxws201901013 [17] YANG L S, ZHANG Z H, SUN L, et al. Prevalence of suicide attemp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a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5, 10(2):e0116303. doi: 10.1371/journal.pone.0116303
[18] 徐伟, 朱瑜, 吴益生.上海市闸北区1995~200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1):48-50. doi: 10.3969/j.issn.1674-3679.2006.01.016 [19] 赵爽, 李新华, 范淑玲, 等.血液灌流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透析滤过治疗百草枯中毒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7, 37(7):621-62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synkzz201707012 [20] 何澄帮, 张东海, 季银樑, 等.澳门镜湖医院急诊中毒患者181例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16, 17(9):707-70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lcjzzz20160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