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in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in subway industry
-
摘要:目的
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地铁行业中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岗位进行风险评估,探讨综合指数法在实际应用时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
方法根据某地铁线路岗位接触化学因素的毒性确定危害等级,根据蒸气压或空气动力学直径、检测浓度与职业接触限值比值等因素确定接触等级,计算风险指数,确定风险等级。
结果除大修库粉尘及运用库粉尘风险指数为1(可忽略风险)外,该地铁线路其他岗位化学有害因素风险指数均为2(低风险),与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体检结果相一致。
结论用综合指数法评估化学有害因素的实际情况较为科学、全面,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灵活运用。
-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是通过全面、系统地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定性或定量地测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从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过程[1]。201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关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导则《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GBZ/T 298—2017)(以下简称《导则》),该《导则》将风险评估的方法分为定性、半定量和定量三大类。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使用该《导则》进行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2-7],本文选用综合指数法对地铁行业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旨在探讨综合指数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
1. 对象与方法
根据近几年已委托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的地铁线路,选取作业工人岗位最多、涉及化学因素较多的某线路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岗位中,选取化学因素检测值最高的岗位作为研究内容。
1.1 对象
根据近几年已委托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 病危害检测的地铁线路,选取作业工人岗位最多、涉及 化学因素较多的某线路作为研究对象。 在相同岗位中, 选取化学因素检测值最高的岗位作为研究内容。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根据GBZ/T 298—2017的要求,对企业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岗位设置、劳动定员、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现场调查。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 2004)[8],对接触网检修工、大修库检修工、喷漆房喷漆工、运用库检修工等岗位空气中有害因素进行采样,计算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oncentration -time weighted average,CTWA);对污水泵房巡检工岗位进行短时间接触浓度(concentration -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CSTEL)采样,低于检出限的结果以检出限值计。
1.2.2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结合职业病危害现场调查情况,本研究采用GBZ/T 298—2017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中的综合指数法,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评估、接触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进行风险评估。
(1)确定危害等级(HR)。可根据化学有害因素的毒性进行危害分级,也可根据化学有害因素的急性毒性实验的半数致死剂量和半数致死浓度进行危害分级。当两种危害分级划分等级不一致时,选择高级别等级进行风险评估[1]。
(2)确定接触等级(ER)。根据化学因素蒸气压或空气动力学直径、检测浓度与职业接触限值比值(E/ OEL)、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周(日)使用量、接触时间等因素确定接触指数(EI),再根据公式(1)计算ER。
$$ {\rm{E}}R = {[{\rm{E}}{{\rm{I}}_{\rm{1}}}{\rm{ \times E}}{{\rm{I}}_{\rm{2}}}{\rm{ \times E}}{{\rm{I}}_{\rm{3}}}{\rm{ \times }} \cdots {\rm{ \times E}}{{\rm{I}}_n}]^{1/n}} $$ (1) 式中:ER为接触等级;EI为接触指数,根据接触剂量分为5级,1级为极低接触水平,2级为低接触水平,3级为中等接触水平,4级为高接触水平,5级为极高接触水平;n为接触因素的个数,接触因素包括蒸气压力或空气动力学直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每周使用量、每周累计接触时间等。
(3)计算风险指数(R)。根据公式(2),计算R值。R可分为5个风险等级,1为可忽略风险,2为低风险,3为中等风险,4为高风险,5为极高风险。
$$ R = \sqrt {HR \times ER} $$ (2) 式中:R为风险指数,当计算出的风险指数为非整数时,采取四舍五入取整。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情况
广州市地铁某线路一线员工共509人,由于项目生产工艺需要,工作制度有多种组合:区间隧道为单班夜班制,维修基地和车辆段为单班白班制,车站为两班制。区间隧道各岗位主要负责夜间列车停止运营后下到区间隧道内或者上到区间结构上对线上的轨道、设备设施等进行维护保养。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见表 1,职业卫生现状见表 2。
表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生产车间 作业内容 职业病危害来源 区间隧道 接触网设备检查,隧道巡检,桥隧堵漏,更换钢轨,区间潜污泵、阀门、水管巡检,车地通信天线、对位天线、区间通信电缆、隧道光缆等巡检,射流风机、隧道照明和疏散指、示牌、区间维修电源箱巡检 接触网检查、桥隧堵漏过程可接触到其他粉尘(主要为生活浮尘、轨道及刹车片摩擦产生的金属粉尘) 维修基地 主要进行车辆的各系统状态检查、检测;各部件全面检查、清洁、润滑,以及部分部件比如空调机组、受电弓或集电器的清洁、测试和修理以及列车的全面调试。对脱漆车辆进行部分或全车喷漆 清洗、润滑过程可接触到清洗剂、润滑剂中的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正庚烷等;吸尘、清洁过程中可接触到滤网、列车部件等粉尘;喷漆过程中可接触到漆料中的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正庚烷等 车辆段 对车辆重点部件及系统进行状态检查,部件清洁、润滑及更换磨耗件等,列车内部清洁以及对主要易损件和磨耗件、相关部件的空气滤尘器、与列车的行车安全相关的部分进行技术检查 清洗、润滑过程可接触到清洗剂、润滑剂中的含有的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正庚烷等,吸尘、清洁过程中可接触到滤网、列车部件等粉尘 车站 机电、供电、通号、信号等维护保养,污水泵房等巡检 可接触到污水泵房微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氨 表 2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生产车间 岗位 职业病危害因素 蒸气压或颗粒大小 E/OEL 危害控制措施f 日使用量/kg 日工作时间/h ER HR R 工程防护措施 应急救援设施 职业病防护用品 应急救援措施 区间隧道 接触网检修工 其他粉尘 10 ~ 100 μmd 3.73e 湿式打磨,全面通风a - 配备防尘口罩,按需佩戴b - - 4 d 2.3 1 2 维修基地 大修库检修工 甲苯 3.8 kPad 0.006a 自然通风,设置轴流风机a - 配备防毒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按需佩戴,穿着长袖工衣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19.8 c 8 e 2.0 2 2 二甲苯 0.8 kPac 0.002a 1.9 2 2 正己烷 17 kPae 0.003a 2.0 2 2 丙酮 24 kPae < 0.001a 2.0 2 2 乙酸乙酯 10 kPad 0.001a 2.0 2 2 乙酸丁酯 1.2 kPac 0.001a 1.9 2 2 异丙醇 4.4 kPad < 0.001a 2.0 2 2 正庚烷 4.6 kPad 0.003a 2.0 2 2 其他粉尘 10 ~ 100 μmd 0.18 b 防尘口罩,按需佩戴b - - 8 e 2.1 1 1 喷漆房喷漆工 甲苯 3.8 kPad 0.004a 独立设置,机械通风a 应急排风系统c 配备防毒半面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按需佩戴,穿着长袖工衣、防护围裙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15.2 c 8 e 2.1 2 2 二甲苯 0.8 kPac 0.028a 2.0 2 2 正己烷 17 kPae 0.001a 2.1 2 2 丙酮 24 kPae < 0.001a 2.1 2 2 乙酸乙酯 10 kPad 0.001a 2.1 2 2 乙酸丁酯 1.2 kPac 0.004a 2.0 2 2 异丙醇 4.4 kPad < 0.001a 2.1 2 2 正庚烷 4.6 kPad 0.001a 2.1 2 2 车辆段 运用库检修工 甲苯 3.8 kPad 0.028a 自然通风,设置轴流风机a - 防毒口罩,按需佩戴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19.8 c 8 e 2.0 2 2 二甲苯 0.8 kPac 0.002a 1.9 2 2 正己烷 17 kPac 0.034a 2.0 2 2 丙酮 24 kPae < 0.001a 2.0 2 2 乙酸乙酯 10 kPad 0.001a 2.0 2 2 乙酸丁酯 1.2 kPac 0.001a 1.9 2 2 异丙醇 4.4 kPad 0.013a 2.0 2 2 正庚烷 4.6 kPad 0.027a 2.0 2 2 其他粉尘 10 ~ 100 μmd 0.2b 防尘口罩,按需佩戴b — — 8 e 2.1 1 1 车站 污水泵房巡检工 一氧化碳 309 kPae 0.005a 自然通风,设置轴流风机a 事故排风装置,配备了便携式有毒气体报警器、应急防护服、药箱等a 配备防毒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按需佩戴,穿着长袖工衣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 0.5 a 1.5 3 2 二氧化碳 1 013.3 kPae 0.082a 1.5 2 2 硫化氢 2 026.5 kPae 0.053a 1.5 4 2 氨 506.6 kPae 0.055a 1.5 4 2 注:a EI = 1;b EI = 2;c EI = 3;d EI = 4;e EI = 5;“—”表示无此数据,主要为粉尘的应急救援设施、应急救援措施及使用量,综合指数法中应急救援措施及应急救援设施主要针对的是发生急性损伤的化学物,本项目粉尘主要为生活浮尘、车辆检修及轨道磨损产生的金属粉尘,粉尘浓度低,结合现场调查,该企业发生粉尘急性损害事故可能性微乎其微,应急救援设施及应急救援措施设置评估并不适用于粉尘,故未予评价;f该控制措施还包括职业卫生管理。由于各岗位均制定了管理制度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执行情况较好,故其EI均为1。 2.2 风险评估结果
液体化学物可根据急性毒性实验或化学有害因素毒性进行危害特征分级,选择高级别等级进行风险评估;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正庚烷危害等级均为2级。粉尘、气体根据化学有害因素毒性进行危害特征分级,粉尘危害等级为1级,二氧化碳为2级,一氧化碳为3级,硫化氢、氨为4级。根据蒸气压或空气动力学直径、检测浓度与职业接触限值比值(E/OEL)、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周(日)使用量、周(日)接触时间等因素计算各岗位化学毒物的接触等级。本项目除大修库粉尘风险指数为1(可忽略风险)外,其他岗位化学毒物风险指数均为2(低风险),详见表 2。表中,车辆段检修工和运用库检修工共用了19.8 kg物料,由于无法具体到每个岗位具体的用量,所以均按最高用量计算取19.8 kg;喷漆房喷漆工主要使用防毒半面罩,未配备连体防护服,主要佩戴防护围裙;运用库检修工及大修库检修工主要配备防毒口罩,接触的化学毒物主要来源于各类清洗剂、润滑油、保护剂等。
2.3 与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的一致性
该企业历年均有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在岗员工均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9]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查阅该项目近三年体检资料,并未检出化学因素或粉尘作业禁忌证和职业病患者。体检结果提示,该线路发生化学因素职业健康危害风险较低,这与该线路的风险评估结果相一致。
3. 讨论
本研究评估结果显示该地铁线路大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岗位风险等级为2级,属于低风险等级。根据《导则》中半定量风险评估低风险级别对应的控制措施的要求,建议企业可继续维持现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期进行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每5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估,以确保风险等级不会发生变化。如果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超标或工艺、材料、设备等发生变化时,则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等[1]。本次调查发现该项目风险评估结果与项目化学因素风险情况较为一致。
综合指数法是结合化学因素的毒性、E/OEL、危害控制措施、使用量及接触时间等因素综合评估可能发生职业危害的风险,根据不同因素的毒性,高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可赋予高权重值从而识别其高风险,避免因为实际低浓度而掩盖的潜在的高风险性,因为职业卫生管理的不完善也可使潜在的职业健康风险增加,其他研究[10-16]也有类似结果。综合指数法的评估方式可以使其在评估化学有害因素时更全面、更客观[17]。
本研究对氨的危害等级赋值与杨雪等[17]研究中赋值不一致。后者研究中氨主要来源为氨水,且检测值高于1/3限值,故将其赋值为5。本项目从氨的来源、暴露强度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等因素进行考量,氨的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产生的微量氨,结合现场调查,认为氨发生职业健康损害风险较低,故赋值为4。《导则》中要求化学有害因素毒性分级与急性毒性分级不一致时,可选择高级别等级进行风险评估,但笔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现场调查情况选择合适的危害等级,既不应忽略潜在的危害因素,也不应高估其危害风险;只有在未知或不确定化学因素职业健康风险情况时,才建议选择高级别等级进行风险评估。
综合指数法适用于评估化学因素,对于物理因素缺乏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估。对于粉尘类,空气动力学直径数据不容易获取[12, 18]。当接触2种或以上的具有作用于相同靶器官或者产生相类似健康效应的化学物时,应考虑联合接触剂量。由于本项目涉及的化学因素检出值均较低,所以并未计算联合接触剂量。
综上所述,综合指数法可科学、合理地评估化学因素危害的实际情况。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重视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结合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赋值进行评估,合理、准确评估化学因素的危害[19]。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生产车间 作业内容 职业病危害来源 区间隧道 接触网设备检查,隧道巡检,桥隧堵漏,更换钢轨,区间潜污泵、阀门、水管巡检,车地通信天线、对位天线、区间通信电缆、隧道光缆等巡检,射流风机、隧道照明和疏散指、示牌、区间维修电源箱巡检 接触网检查、桥隧堵漏过程可接触到其他粉尘(主要为生活浮尘、轨道及刹车片摩擦产生的金属粉尘) 维修基地 主要进行车辆的各系统状态检查、检测;各部件全面检查、清洁、润滑,以及部分部件比如空调机组、受电弓或集电器的清洁、测试和修理以及列车的全面调试。对脱漆车辆进行部分或全车喷漆 清洗、润滑过程可接触到清洗剂、润滑剂中的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正庚烷等;吸尘、清洁过程中可接触到滤网、列车部件等粉尘;喷漆过程中可接触到漆料中的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正庚烷等 车辆段 对车辆重点部件及系统进行状态检查,部件清洁、润滑及更换磨耗件等,列车内部清洁以及对主要易损件和磨耗件、相关部件的空气滤尘器、与列车的行车安全相关的部分进行技术检查 清洗、润滑过程可接触到清洗剂、润滑剂中的含有的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正庚烷等,吸尘、清洁过程中可接触到滤网、列车部件等粉尘 车站 机电、供电、通号、信号等维护保养,污水泵房等巡检 可接触到污水泵房微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氨 表 2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
生产车间 岗位 职业病危害因素 蒸气压或颗粒大小 E/OEL 危害控制措施f 日使用量/kg 日工作时间/h ER HR R 工程防护措施 应急救援设施 职业病防护用品 应急救援措施 区间隧道 接触网检修工 其他粉尘 10 ~ 100 μmd 3.73e 湿式打磨,全面通风a - 配备防尘口罩,按需佩戴b - - 4 d 2.3 1 2 维修基地 大修库检修工 甲苯 3.8 kPad 0.006a 自然通风,设置轴流风机a - 配备防毒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按需佩戴,穿着长袖工衣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19.8 c 8 e 2.0 2 2 二甲苯 0.8 kPac 0.002a 1.9 2 2 正己烷 17 kPae 0.003a 2.0 2 2 丙酮 24 kPae < 0.001a 2.0 2 2 乙酸乙酯 10 kPad 0.001a 2.0 2 2 乙酸丁酯 1.2 kPac 0.001a 1.9 2 2 异丙醇 4.4 kPad < 0.001a 2.0 2 2 正庚烷 4.6 kPad 0.003a 2.0 2 2 其他粉尘 10 ~ 100 μmd 0.18 b 防尘口罩,按需佩戴b - - 8 e 2.1 1 1 喷漆房喷漆工 甲苯 3.8 kPad 0.004a 独立设置,机械通风a 应急排风系统c 配备防毒半面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按需佩戴,穿着长袖工衣、防护围裙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15.2 c 8 e 2.1 2 2 二甲苯 0.8 kPac 0.028a 2.0 2 2 正己烷 17 kPae 0.001a 2.1 2 2 丙酮 24 kPae < 0.001a 2.1 2 2 乙酸乙酯 10 kPad 0.001a 2.1 2 2 乙酸丁酯 1.2 kPac 0.004a 2.0 2 2 异丙醇 4.4 kPad < 0.001a 2.1 2 2 正庚烷 4.6 kPad 0.001a 2.1 2 2 车辆段 运用库检修工 甲苯 3.8 kPad 0.028a 自然通风,设置轴流风机a - 防毒口罩,按需佩戴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19.8 c 8 e 2.0 2 2 二甲苯 0.8 kPac 0.002a 1.9 2 2 正己烷 17 kPac 0.034a 2.0 2 2 丙酮 24 kPae < 0.001a 2.0 2 2 乙酸乙酯 10 kPad 0.001a 2.0 2 2 乙酸丁酯 1.2 kPac 0.001a 1.9 2 2 异丙醇 4.4 kPad 0.013a 2.0 2 2 正庚烷 4.6 kPad 0.027a 2.0 2 2 其他粉尘 10 ~ 100 μmd 0.2b 防尘口罩,按需佩戴b — — 8 e 2.1 1 1 车站 污水泵房巡检工 一氧化碳 309 kPae 0.005a 自然通风,设置轴流风机a 事故排风装置,配备了便携式有毒气体报警器、应急防护服、药箱等a 配备防毒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按需佩戴,穿着长袖工衣b 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相关培训b — 0.5 a 1.5 3 2 二氧化碳 1 013.3 kPae 0.082a 1.5 2 2 硫化氢 2 026.5 kPae 0.053a 1.5 4 2 氨 506.6 kPae 0.055a 1.5 4 2 注:a EI = 1;b EI = 2;c EI = 3;d EI = 4;e EI = 5;“—”表示无此数据,主要为粉尘的应急救援设施、应急救援措施及使用量,综合指数法中应急救援措施及应急救援设施主要针对的是发生急性损伤的化学物,本项目粉尘主要为生活浮尘、车辆检修及轨道磨损产生的金属粉尘,粉尘浓度低,结合现场调查,该企业发生粉尘急性损害事故可能性微乎其微,应急救援设施及应急救援措施设置评估并不适用于粉尘,故未予评价;f该控制措施还包括职业卫生管理。由于各岗位均制定了管理制度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执行情况较好,故其EI均为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GBZ/T 298-2017[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2] 丁俊, 苏世标, 靳雅丽, 等.家具生产企业有机溶剂的三种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比较[J].预防医学, 2019, 31(4):400-40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jyfyx201904019 [3] 吴成峰, 胡志平, 丁士旵, 等.三种国标方法在铜陵某苯酐生产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9, 25(1):18-2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ahyfyx201901005 [4] 陈琳, 马炜钰, 靳雅丽, 等.广州汽车4S店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J].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6):789-79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zyyx201806028 [5] 田亚锋, 刘开钳, 吴礼康, 等. 3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深圳市某变压器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18, 34(18):2449-245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yjk201818001 [6] 杨勇, 李燕, 余青, 等.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在己内酰胺生产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9, 30(2):46-4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gwsyyfyx201902012 [7] 林文敏, 汤瑛, 郑阅, 等.工作场所化学因素职业健康风险定性与半定量评估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9, 25(2):66-6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xyfyxzz20190202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14[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10] 韩方岸, 胡云, 陆荣柱, 等.低浓度丙烯腈对职业工人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8, 25(2):125-12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dyx200802005 [11] 张耘, 周建华.职业接触低浓度苯同系物人群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1(4):258-26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gyyxzz200804018 [12] 傅红, 俞爱青, 张磊, 等.新加坡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在草甘膦制造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6, 17(12):916-92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fyxzz201612009 [13] 袁伟明, 冷朋波, 周莉芳, 等.应用国外两种风险模型评估职业危害的对比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5, 32(1):51-55.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dyx201501011 [14] 袁伟明, 傅红, 张美辨, 等.国外五种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模型在某电镀企业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12):965-96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ldwszyb201412031 [15] 翁少凡, 王丽华.半定量法在深圳市某印刷厂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16, 32(14):1882-188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yjk201614003 [16] 王志平, 郑文慧, 肖国兵.某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半定量风险评估[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 30(9):686-68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dyx201309009 [17] 杨雪, 战景明, 薛向明, 等.综合指数法在核工业某燃料元件生产线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8, 31(3):215-21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yyxzz201803021 [18] 王德军, 付晓宽, 孔凡令, 等.某异佛尔酮腈装置化学品职业暴露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4, 32(6):477-48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ldwszyb201406029 [19] 杨雪, 姜霞, 薛向明, 等.综合指数法在某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9, 32(2):147-14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yyxzz201902028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龙莉,张志特. 西安铁路地区职工卫生应急相关知识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贵州医药. 2021(04): 630-631 . 百度学术
2. 张丽江,卢耀勤,刘军,高孙玉洁,张璞,张柳漪,何华. 乌鲁木齐市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需求分析.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02): 160-164+197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1
- HTML全文浏览量: 24
- PDF下载量: 26
- 被引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