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stroke patients in Zibo City in 2018
-
摘要:目的
描述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患者发病特征,分析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制定高温中暑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8年6月1日—9月30日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报告以及同期淄博市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湿度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淄博市2018年共报告高温中暑178例,其中重症中暑104例(占58.4%),死亡5例,病死率为2.8%;男性126例(占70.8%),女性52例(占29.2%);男性平均年龄(59.3±19.5)岁,低于女性的(68.4±19.8)岁(P < 0.01)。60岁以上年龄组高温中暑病例占50.6%。30 ~ 59岁年龄组中,男性在重症中暑中占比更高(P<0.05)。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发病率为4.1/10万。患者以临淄区最多,占31.5%。患者以农民和工人较多,分别占38.8%和36.5%。农民在重症患者中占比高(P<0.05)。104例重症中暑患者中,中暑时身处户外的有86例(占82.7%),室内中暑的有18例(占17.3%),户外发病的患者以农田劳作和户外工作较多。户外重症中暑病例分布的工作场所主要包括石化生产、建筑工地、物流企业等。男性在户外中暑的比例高于女性(P < 0.01)。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病例数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病例多发于7—8月,重症中暑病例较多且主要分布在临淄区,户外工作人群以及老年群体是重点防控人群。建议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高温接触时间,加强对气温、气湿等气象数据的监测,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
中暑是一种与气候密切相关的疾病,职业和非职业人群均可罹患。近年来,全球多地的极端高温日数在逐渐增加,2018年我国华北、华东等地更是经历了有史以来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天气。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生产基地和建材产区[1],每年6—9月高温天气频繁出现,由其引发的中暑事故不断发生,中暑导致的多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亦有升高的趋势[2]。为进一步了解淄博市高温中暑的发病特征,针对其影响因素制定防控策略,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6月1日—9月30日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信息以及同期天气逐日气温、湿度等数据,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覆盖淄博市所有行政区域的共2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2018年报告的178例高温中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气象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高温中暑病例的年龄、现住地址、中暑诊断、中暑时间、预后情况等内容,分析高温中暑的发病特征。收集同期淄博市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湿度数据,以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两个维度,进行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分析。病例诊断由淄博市各医疗机构具有执业医师证书的临床医生按照《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7〕229号)[3]、《职业性中暑的诊断》(GBZ 41—2019)[4]进行,病例核实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由统一培训过的调查员开展。
1.2.2 统计学分析
将高温中暑病例数据和气象数据导入Excel中,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2组或R × C组χ2检验,当1 ≤ T(理论数)<5(≥ 1/5格数)时,采用校正χ2检验;n总<40或有T<1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暑人数与气温、相对湿度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 高温中暑基本情况
2018年淄博市共报告高温中暑病例178例,其中职业性中暑1例(占0.6%)。中暑病例中,轻症中暑74例(占41.6%),重症中暑104例(占58.4%);重症中暑病例中,热射病79例(占76.0%),热痉挛13例(占12.5%),热衰竭7例(占6.7%),混合型5例(占4.8%)。高温中暑死亡5例,均为男性。
2.2 中暑病例的基本特征
2.2.1 各型中暑的性别分布
轻症、重症中暑患者均以男性为多。轻、重症高温中暑患者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症类型高温中暑患者在性别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性别分布[例(占比/%)] 类型 男性 女性 总计 χ2值 P值 轻症中暑 52(70.3) 22(29.7) 74(100) 0.016 0.898 重症中暑 74(71.2) 30(28.8) 104(100) 3.515 0.319 热射病 56(70.9) 23(29.1) 79(100) 热痉挛 11(84.6) 2(15.4) 13(100) 热衰竭 5(71.4) 2(28.6) 7(100) 混合型 2(40.0) 3(60.0) 5(100) 合计 126(70.8) 52(29.2) 178(100) 2.2.2 轻、重症中暑病例的年龄分布
178例患者平均年龄(59.3 ± 19.5)岁,其中男性(55.6 ± 18.2)岁,低于女性的(68.4 ± 19.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38,P < 0.01)。60岁以上年龄组高温中暑病例较多,占50.6%(90/178)。30 ~ 59岁年龄组男女中暑严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52,P<0.05),表现为男性在重症中暑中占比更高。见表 2。
表 2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年龄分布[例(占比/%)] 年龄/岁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总计 χ2值 P值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16 ~ 29 9(69.2) 1(7.7) 2(15.4) 1(7.7) 13(100) 0.423a 30 ~ 59 20(26.7) 9(12.0) 43(57.3) 3(4.0) 75(100) 7.952 0.005 ≥ 60 23(25.6) 12(13.3) 29(32.2) 26(28.9) 90(100) 1.479 0.224 合计 52(29.2) 22(12.4) 74(41.6) 30(16.9) 178(100) 0.016 0.898 注:a P值为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所得。 2.2.3 轻、重症中暑病例的地区分布
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发病率为4.1/10万。患者以临淄区最多,占31.5%(56/178),重症中暑以临淄区和淄川区较多,各占23.1%(24/104);周村区和临淄区中暑发病率较高,分别为9.1/10万和10.1/10万。见表 3。
表 3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患者地区分布行政区划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总计 例(占比/%) 发病率(1/10万) 例(占比/%) 发病率(1/10万) 例(占比/%) 发病率(1/10万) 张店区 12(16.2) 1.7 20(19.2) 2.8 32(18.0) 4.5 淄川区 5(6.8) 0.8 24(23.1) 3.8 29(16.3) 4.6 临淄区 32(43.2) 5.2 24(23.1) 3.9 56(31.5) 9.1 博山区 1(1.4) 0.2 3(2.9) 0.7 4(2.2) 0.9 周村区 11(14.9) 3.8 18(17.3) 6.3 29(16.3) 10.1 高新区 4(5.4) 2.6 4(3.8) 2.6 8(4.5) 5.2 桓台县 4(5.4) 0.8 4(3.8) 0.8 8(4.5) 1.6 高青县 4(5.4) 1.1 7(6.7) 1.9 11(6.2) 3.0 沂源县 1(1.4) 0.2 0(0) 0 1(0.6) 0.2 合计 74(100) 1.7 104(100) 2.4 178(100) 4.1 2.2.4 中暑病例职业分布及中暑原因分析
178例高温中暑患者以农民和工人较多,分别占38.8%(69/178)和36.5%(65/178)。在重症患者中,也以农民和工人较多。轻、重症中暑患者在各人群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47,P<0.05),具体表现为农民在重症患者中占比高,“其他”在轻症患者中占比高。“其他”包括公司职员、退休人员、学生、无业或职业不详等人员。见表 4。
表 4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患者职业分布例(占比/%) 职业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工人 25(33.8) 40(38.5) 农民 23(31.1) 46(44.2) 其他 26(35.1) 18(17.3) 合计 74(100) 104(100) 按照中暑时患者地点不同,可分为户外和室内;按照活动目的不同,室内可分为居家、室内工作,户外可分为农田劳作、户外工作和户外活动(包含出行、休闲、运动等)。104例重症中暑患者中,中暑时身处户外的有86例(占82.7%),室内中暑的有18例(占17.3%),户外发病的患者以农田劳作和户外工作较多。户外重症中暑病例分布的工作场所主要包括石化生产(13例,占39.4%)、建筑工地(7例,占21.2%)、物流(6例,占18.2%)和其他(7例,占21.2%);室内工作场所主要包括耐火材料生产(2例,占66.7%)、机械制造(1例,占33.3%)等。男性重症中暑病例以户外工作(30例,占40.5%)和农田劳作(25例,占33.8%)为主;女性则以农田劳作(11例,占36.7%)、居家(8例,占26.7%)和户外活动(8例,占26.7%)为主。不同性别重症中暑病例中暑原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672,P < 0.01),呈现出男性在户外分布的比例高于女性的现象。见表 5。淄博市2018年度共报告职业中暑1例,为建筑工人室外清槽作业时中暑,经治疗后痊愈。
表 5 重症中暑病例中暑原因[例(占比/%)] 性别 居家 室内工作 总计 户外活动 农田劳作 户外工作 总计 男 7(9.5) 3(4.1) 10(13.6) 9(12.2) 25(33.8) 30(40.5) 64(86.5) 女 8(26.7) 0(0) 8(26.7) 8(26.7) 11(36.7) 3(10.0) 22(73.4) 合计 15(14.4) 3(2.9) 18(17.3) 17(16.3) 36(34.6) 33(31.7) 86(82.6) 2.2.5 中暑病例不同时间和温湿度下分布
2018年淄博市6月份开始出现气温最高值,7月份日平均气温高于其他时期,湿度升高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9月中旬。178例中暑病例发病时间分布在6月3日至8月24日之间,9月份没有高温中暑病例出现。7月16日至8月15日为中暑高发期,共159例,占中暑病例的89.3%,其中,重症中暑96例,占重症中暑病例的92.3%。
2.2.6 中暑病例临床转归
2018年淄博市178例高温中暑患者中,死亡5例,病死率为2.8%;死亡病例均为重症中暑,平均年龄(59.8 ± 13.9)岁,其中热射病3例,热衰竭2例,均为男性,职业以农民为主(3人)。
2.3 中暑日均人数与气温、相对湿度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分析,2018年6—9月(共122 d)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病例数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6。中暑人数均随着日气温增高而增加,在日最高气温31 ~ 37 ℃、日最低气温22 ~ 27 ℃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中暑人数随着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加,在相对湿度为76% ~ 98%段呈上升趋势。
表 6 高温中暑与气温、湿度相关性分析(n = 122)中暑类型 气象因子 r值 P值 轻症中暑 最高气温(30 ~ 38 ℃) 0.515 < 0.01 最低气温(18 ~ 27 ℃) 0.583 < 0.01 湿度(17% ~ 57%) 0.359 < 0.01 重症中暑 最高气温(30 ~ 38 ℃) 0.569 < 0.01 最低气温(22 ~ 27 ℃) 0.637 < 0.01 湿度(10% ~ 57%) 0.313 < 0.01 合计 最高气温(30 ~ 38 ℃) 0.406 < 0.01 最低气温(18 ~ 27 ℃) 0.567 < 0.01 相对湿度(10% ~ 57%) 0.301 < 0.05 2018年6—9月,淄博市未出现中暑病例的有79 d(占64.8%),出现1例的有17 d(占13.9%)、出现2、3、4、5例的分别有8 d(占6.6%)、2 d(占1.6%)、1 d(占0.8%)、4 d(占3.3%),6例及以上的共11 d(占8.8%),有2 d出现16例患者。
3. 讨论
中暑是高温气象条件所致的常见疾病之一[5],中暑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发展到重症中暑(热射病)阶段,预后很差,病死率高[6]。2018年,全国平均气温(10.1 ℃)较常年偏高0.5 ℃,春夏季气温更是创历史新高[7];当年,淄博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开展了多次包含中暑在内的职业病报告督导检查,以准确监测2018年异常高温天气引起的高温中暑事件特征,及时向社会做出科学预警。本文对2018年淄博市178例中暑病例分析结果显示,重症中暑病例占比较大(58.5%),其中又以热射病为主(80.0%),后者是导致本次调查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
本地调查显示,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中暑,患者均以男性为主,与相关文献[8-9]的研究结果相同;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更为年轻化(P < 0.01),30 ~ 59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推断与中青年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及重体力活动有关,本次调查也显示该年龄段男性患者在重症中暑中的占比高于女性(P < 0.01);既往调查[10]显示40 ~ 79岁期间男性户外作业和重体力活动者也多于女性,与本研究结果相符。中暑者年龄≥ 60岁超过一半,提示老年人更容易中暑,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素质以及居住环境有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11-12]类似。
淄博市临淄区高温中暑病例数和发病率均较高,临淄区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13],石化生产中多需要热源且反应装置可产生热量,高温作业环境较多、产业工人规模大可能是导致该区中暑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调查也显示石化生产、建筑工地和物流等户外工作场所分布的重症中暑患者较多。
对中暑患者进行职业分析,发现高温中暑以农民(占38.8%)和工人(占36.5%)较多,且重症中暑患者多在室外发病(占82.7%),提示农民和工人承担更多的户外工作以及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与陈秀红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
淄博市高温中暑主要发生在7月16日—8月15日,共发生中暑159例(89.3 %),与崔亮亮等[15]调查的济南市高温中暑发病时间一致,两市同为鲁中地区,出现高温的时间基本相同。相关性分析显示,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病例数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卢晶晶等[1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间有2 d出现16例患者,后查实这两日最高温度均为38 ℃,湿度均大于90%。但陈辉等[17]对武汉市的研究结果显示中暑人数和湿度无明显正相关(P>0.05),可能与南、北方地区气候特征和人体对湿度的敏感性有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湿度可达90%以上,但北方地区常年相对干燥,故人体对湿度的敏感性大于南方地区。
针对淄博市的高温中暑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在每年7—8月,加强对气温、气湿等气象数据的监测,在日最高气温达31 ℃、日最低气温达22 ℃以上、湿度达76%以上时,气象及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布高温中暑预警。(2)继续加强医疗机构职业病网络报告检查督导,将职业指标纳入到高温中暑病例的监测系统中[13],重点关注高温工作场所、户外农业生产等高温作业者的身体健康。(3)在石化生产、建筑工地和物流等存在高温作业环境的用人单位中设置空调休息室、调整工作制度以减少员工接触高温环境时间,并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切实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18]。(4)重点关注农业生产人员和老年人群度夏防暑问题,完善职业性中暑的上报机制,普及高温中暑防治知识,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性别分布
[例(占比/%)] 类型 男性 女性 总计 χ2值 P值 轻症中暑 52(70.3) 22(29.7) 74(100) 0.016 0.898 重症中暑 74(71.2) 30(28.8) 104(100) 3.515 0.319 热射病 56(70.9) 23(29.1) 79(100) 热痉挛 11(84.6) 2(15.4) 13(100) 热衰竭 5(71.4) 2(28.6) 7(100) 混合型 2(40.0) 3(60.0) 5(100) 合计 126(70.8) 52(29.2) 178(100) 表 2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年龄分布
[例(占比/%)] 年龄/岁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总计 χ2值 P值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16 ~ 29 9(69.2) 1(7.7) 2(15.4) 1(7.7) 13(100) 0.423a 30 ~ 59 20(26.7) 9(12.0) 43(57.3) 3(4.0) 75(100) 7.952 0.005 ≥ 60 23(25.6) 12(13.3) 29(32.2) 26(28.9) 90(100) 1.479 0.224 合计 52(29.2) 22(12.4) 74(41.6) 30(16.9) 178(100) 0.016 0.898 注:a P值为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所得。 表 3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患者地区分布
行政区划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总计 例(占比/%) 发病率(1/10万) 例(占比/%) 发病率(1/10万) 例(占比/%) 发病率(1/10万) 张店区 12(16.2) 1.7 20(19.2) 2.8 32(18.0) 4.5 淄川区 5(6.8) 0.8 24(23.1) 3.8 29(16.3) 4.6 临淄区 32(43.2) 5.2 24(23.1) 3.9 56(31.5) 9.1 博山区 1(1.4) 0.2 3(2.9) 0.7 4(2.2) 0.9 周村区 11(14.9) 3.8 18(17.3) 6.3 29(16.3) 10.1 高新区 4(5.4) 2.6 4(3.8) 2.6 8(4.5) 5.2 桓台县 4(5.4) 0.8 4(3.8) 0.8 8(4.5) 1.6 高青县 4(5.4) 1.1 7(6.7) 1.9 11(6.2) 3.0 沂源县 1(1.4) 0.2 0(0) 0 1(0.6) 0.2 合计 74(100) 1.7 104(100) 2.4 178(100) 4.1 表 4 2018年淄博市高温中暑患者职业分布
例(占比/%) 职业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工人 25(33.8) 40(38.5) 农民 23(31.1) 46(44.2) 其他 26(35.1) 18(17.3) 合计 74(100) 104(100) 表 5 重症中暑病例中暑原因
[例(占比/%)] 性别 居家 室内工作 总计 户外活动 农田劳作 户外工作 总计 男 7(9.5) 3(4.1) 10(13.6) 9(12.2) 25(33.8) 30(40.5) 64(86.5) 女 8(26.7) 0(0) 8(26.7) 8(26.7) 11(36.7) 3(10.0) 22(73.4) 合计 15(14.4) 3(2.9) 18(17.3) 17(16.3) 36(34.6) 33(31.7) 86(82.6) 表 6 高温中暑与气温、湿度相关性分析(n = 122)
中暑类型 气象因子 r值 P值 轻症中暑 最高气温(30 ~ 38 ℃) 0.515 < 0.01 最低气温(18 ~ 27 ℃) 0.583 < 0.01 湿度(17% ~ 57%) 0.359 < 0.01 重症中暑 最高气温(30 ~ 38 ℃) 0.569 < 0.01 最低气温(22 ~ 27 ℃) 0.637 < 0.01 湿度(10% ~ 57%) 0.313 < 0.01 合计 最高气温(30 ~ 38 ℃) 0.406 < 0.01 最低气温(18 ~ 27 ℃) 0.567 < 0.01 相对湿度(10% ~ 57%) 0.301 < 0.05 -
[1] 夏猛, 李广益, 李宁, 等.淄博市职业病疾病谱及发病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7, 30(4):297-30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OLE201704018.htm [2] 汪庆庆, 李永红, 丁震, 等.南京市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试运行效果评估[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4, 31(5):382-38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YJ201405002.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的通知: 卫应急发[2007]229号[A]. 200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业性中暑的诊断: GBZ 41-2019[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5] 邬堂春, 牛侨, 周志俊, 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6] 陆强, 曹春燕, 马起腾.职业性重症中暑9例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2):178-179;18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9.02.020 [7] 周星妍, 曾红玲, 王遵娅, 等. 2018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气象, 2019, 45(4):543-5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XXX201904009.htm [8] 董晨, 许慧慧, 金奇昂, 等. 2009-2010年上海市居民中暑死亡病例特征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2, 29(12):763-7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YX201212008.htm [9] 陈静, 韩军彩, 张素果, 等.基于暑热指数的河北省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指标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86-9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3.05.014 [10] 杨丽文, 郑倩玲, 张宗军, 等. 32例职业性重症中暑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6):932-934. doi: 10.3969/j.issn.1009-9727.2007.06.036 [11] 戴垚垚, 黄玮奕, 张志兰, 等. 2016-2017年南通市高温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 8(2):126-12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YX201802009.htm [12] 周贵珍, 严寒, 袁红. 201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温中暑病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11):614-6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YI201411011.htm [13] 李广益, 王敏, 王晓芳, 等.淄博市4762家企业职业病危害申报情况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6, 29(6):443-44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OLE201606020.htm [14] 陈秀红, 奚用勇, 胡昕冬, 等. 2013-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温中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J].职业与健康, 2018, 34(16):2250-225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K201816024.htm [15] 崔亮亮, 周敬文, 耿兴义, 等. 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中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风险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5, 32(9):809-81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YJ201509016.htm [16] 卢晶晶, 吕劲文, 钱峥.宁波市高温中暑气象等级评定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91-9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2 [17] 陈辉, 黄卓, 田华, 等.高温中暑气象等级评定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4):451-457. doi: 10.3969/j.issn.1001-7313.2009.04.009 [18] 冯鸿义, 郎燕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职业性重症中暑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7, 35(4):396-39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7.04.031 -
期刊类型引用(3)
1. 邓红平,潘红英,姚建华,杨跃新,毛洁. 职业性中暑5例.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4(01): 58-61 . 百度学术
2. 杨程,严丽丽,袁震,季鹏,沈先标. 上海市宝山区高温中暑病例发生情况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联研究.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4(04): 501-504+514 . 本站查看
3. 陈佳鑫,彭洁文,梅凤玉,王翔宇,张倩. 基于体感温度的沧州市中暑气象风险等级研究. 农业灾害研究. 2024(09): 136-13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1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33
- 被引次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