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某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

刘斌, 陈慧峰, 闫雪华, 伍梦婷, 梁雪玲

刘斌, 陈慧峰, 闫雪华, 伍梦婷, 梁雪玲. 某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2): 123-12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2.001
引用本文: 刘斌, 陈慧峰, 闫雪华, 伍梦婷, 梁雪玲. 某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2): 123-12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2.001

某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302387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2017B03031415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9A1515011969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A2017227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A2019246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A20212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斌(1994—),男,硕士研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

    陈慧峰, 主任医师, E-mail: hfchen2001@163.com

  • 中图分类号: B845.66

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stres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of workers in a power grid enterprise

  • 摘要:
      目的  了解某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现况及相关性,探究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某电网企业1 091名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CQ)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Q)测量职业紧张情况,采用中文版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调查职工抑郁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974名(占89.3%)工人有效完成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主要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电磁辐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JDC模式下,睡眠时长为6~7 h、>7 h组出现抑郁症状风险分别是 < 6 h组的0.658倍(95% CI:0.481~0.901)和0.362倍(95% CI:0.239~0.550);视屏作业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非视屏作业者的1.493倍(95% CI:1.118~1.995);中、高社会支持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低社会支持组的0.594倍(95% CI:0.430~0.821)和0.539倍(95% CI:0.342~0.850);JDC模式高职业紧张职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低职业紧张的1.667倍(95% CI:1.239~2.242)。在ERI模式下:睡眠时长为6~7 h、> 7 h组出现抑郁症状风险分别是睡眠时长 < 6 h组的0.674倍(95% CI:0.490~0.927)和0.394倍(95% CI:0.258~0.601);视屏作业者出现抑郁症状风险是非视屏作业者的1.475(95% CI:1.100~1.978)倍;高内在投入及EIR模式高职业紧张职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低内在投入及低职业紧张的1.813倍(95% CI:1.234~2.664)和2.554倍(95% CI:1.866~3.495)。
      结论  该电网企业职工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企业应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对职工的社会支持,缓解职业紧张程度;职工也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采取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缓解自身工作压力等措施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
    + English
  • 职业紧张是指劳动者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与个人具备的资源和能力不平衡时个体出现的持续性生理与心理反应,可对劳动者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1]。职业紧张可导致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生理方面的损害,此外还会引起处事消极、情绪低沉等心理问题[2]。这种负性情绪体验,可使个人情绪不良,出现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发展成抑郁症,出现自杀倾向。国内外已有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影响的横断面或队列研究,均表明职业紧张是导致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3-6]。电网企业职工任务繁重,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同时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紧张问题相当突出。目前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少,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仍需更多的研究证实。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拟通过选用两种职业紧张评估量表分别评估某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状况和抑郁症状,进一步补充了我国南方电网行业职工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的现况资料,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以期为后续采取针对性的保护电网企业职工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在广东某电网企业工作1年以上且无精神疾病的职工1 091人为调查对象,经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龄、工作岗位、工作制度、月收入)、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生活方式等基本情况;其中吸烟指过去累计吸烟100支以上且现在仍存在吸烟行为;饮酒指一周饮酒频率3次及以上;运动指每周至少锻炼3 d,每天10 min以上;睡眠时间指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同时对电网企业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浓(强)度。

    采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编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 depression scale,CES-D)的中文版评估研究对象的抑郁症状[7]。该量表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从“完全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4个选项,采用Likert 4级评分方法,依次赋值1 ~ 4分,计算20个条目的合计得分,即为CES-D值。评定标准:把CES-D问卷评估得分≥16分定义为有抑郁倾向[8]。该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1。

    采用基于工作要求-自主性模型(job demand-control model,JDC)的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和基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ERI)开发的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ERIQ)中文版评估调查对象职业紧张情况[9]。JDC问卷包含工作要求(含5个条目)、工作自主(含9个条目)和社会支持(含8个条目)3个维度共22个条目。以工作要求和工作自主的经条目数校正后的得分比值来评估职业紧张程度,把比值(D/C)>1.0者评定为处于高职业紧张状态。本次研究中工作要求、工作自主和社会支持3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67、0.724、0.912,整体问卷为0.898。ERI问卷包括外在付出(6个条目)、内在投入(6个条目)和回报(11个条目)3个维度共23个条目。先求出外在付出与回报的比值,再用条目数进行校正,把外在付出与回报比值(E/R)>1.0者定义为处于高职业紧张状态。本次研究中的外在付出、内在投入和回报3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41、0.710、0.728,整体问卷为0.863。两种问卷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方法,从“完全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4个选项,依次赋值1 ~ 4分。社会支持和内在投入根据得分的三分位数划分为低、中、高三种程度。

    调查员经过统一的系统化培训,问卷现场收取、审核,对缺项条目超过10%的问卷作为废卷剔除,资料录入阶段采用双人录入并核查。

    采用EpiData 3.10建立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调查的电网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工频电磁场、噪声、高温高空、视屏作业等。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显示,各岗位噪声声级、高温和工频磁场强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工人均佩戴了个人防护用品,现场设置了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设施,各项设施运行良好。

    共发放调查问卷1 091份,回收有效问卷974份,有效率为89.3%。参与本次调查的974名职工平均年龄为(39.4 ± 9.9)岁,平均工龄为(17.8 ± 11.6)年。本次研究对象以男性、30 ~ 40岁、已婚、大专和大学本科、月收入5 000 ~ 8 999元、常白班职工为主;接触噪声、电磁辐射、高温高空作业人员较多,均超过60%,饮酒、参加运动的职工比例较高。

    参与调查的974名研究对象中,JDC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8.3%(470/974);工作要求平均得分为(13.68 ± 1.79)分,工作自主平均得分为(24.43 ± 2.71)分,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23.31 ± 3.29)分,D/C平均为(1.03 ± 0.21)分。ERI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52.3%(509/974);外在付出平均得分为(16.42 ± 2.90)分,回报平均得分为(30.16 ± 3.38)分,内在投入平均得分为(15.56 ± 2.54)分,E/R平均为(1.01 ± 0.24)分。

    974名研究对象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13.73 ± 9.10)分,检出抑郁症状357人,检出率36.6%。性别、婚姻状态、教育程度、月收入、工作岗位、工作制度不同的职工,以及接触噪声、接触辐射、吸烟、喝酒、运动等情况不同的职工之间抑郁症状平均得分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F = - 1.927 ~ 2.354,χ2 = 0.008 ~ 2.559,P均> 0.05)。随着年龄、工龄的增加,抑郁症状得分均逐渐增加(P<0.05)。高温高空作业者抑郁症状得分较不接触者高(P<0.05)。视屏作业者抑郁症状得分和发生率均高于非视屏作业者;睡眠时长越长,抑郁症状得分与发生率均越低(P<0.05)。见表 1

    表  1  不同特征电网企业职工抑郁症状得分及抑郁症状发生率比较
    变量 人数 构成比/% 抑郁症状评分(x±s tF P 抑(构郁成症比状/人%)数 χ2 P
    年龄/岁 2.668 0.047 5.242 0.155
      20 ~ 204 20.9 12.46 ± 9.50 64(31.4)
      30 ~ 296 30.4 13.35 ± 8.53 104(35.1)
      40 ~ 288 29.6 14.50 ± 9.36 118(41.0)
      50 ~ 186 19.1 14.52 ± 9.00 71(38.2)
    工龄/年 4.035 < 0.01 7.029 0.071
      1 ~ 10 363 37.3 12.42 ± 8.72 114(31.4)
      11 ~ 20 188 19.3 14.43 ± 9.36 75(39.9)
      21 ~ 30 262 26.9 14.52 ± 9.19 106(40.5)
      >30 161 16.5 14.57 ± 9.23 62(38.5)
    高温高空作业 - 2.548 0.011 1.736 0.188
      否 370 38.0 12.78 ± 9.01 126(34.1)
      是 604 62.0 14.31 ± 9.11 231(38.2)
    视屏作业 - 3.225 < 0.01 15.706 <0.01
      否 647 66.4 13.06 ± 8.49 209(32.3)
      是 327 33.6 15.05 ± 10.07 148(45.3)
    睡眠时长/h 24.652 <0.01 31.954 <0.01
      <6 299 30.7 16.29 ± 9.91 141(47.2)
      6 ~ 7 467 47.9 13.43 ± 8.28 169(36.2)
      >7 208 21.4 10.72 ± 8.62 47(22.6)
    :①线性趋势检验所得P值;② χ2趋势检验所得P值。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结果显示:随着社会支持水平升高,职工抑郁症状得分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降低;随着内在投入水平升高,抑郁症状得分及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随之增加(P<0.01);JDC模式和ERI模式中的高职业紧张者抑郁症状得分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低职业紧张者(P<0.01)。见表 2

    表  2  社会支持、内在投入水平与职业紧张程度不同职工的抑郁症状得分和发生率比较
    变量 人数 构成比/% 抑郁症状评分(x±s tF P 抑(构郁成症比状/人%)数 χ2 P
    社会支持 32.518 <0.01 26.323 <0.01
      低 334 34.3 16.71 ± 9.00 164(49.1)
      中 501 51.4 12.33 ± 8.76 152(30.3)
      高 139 14.3 11.62 ± 8.76 41(29.5)
    JDC模式职业紧张 - 8.280 <0.01 37.035 <0.01
      低 504 51.7 11.48 ± 8.60 139(27.6)
      高 470 48.3 16.15 ± 9.00 218(46.4)
    内在投入 79.277 <0.01 42.534 <0.01
      低 454 46.6 11.43 ± 8.23 124(27.3)
      中 303 31.1 14.24 ± 8.39 118(38.9)
      高 217 22.3 17.85 ± 10.15 115(53.0)
    ERI模式职业紧张 - 11.218 <0.01 71.142 <0.01
      低 462 47.4 10.49 ± 7.42 106(22.9)
      高 512 52.6 16.65 ± 9.48 250(49.0)
    :①线性趋势检验;② χ2趋势检验所得P值。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1中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年龄、工龄、是否接触高温和高空作业、是否视屏作业、睡眠时间)以及表 2中的各自变量作为自变量,以是否有抑郁症状(1 =有抑郁症状,0 =无抑郁症状)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在JDC模式下:睡眠时长为6 ~ 7 h、>7 h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6 h组的0.658和0.362倍;接触视屏作业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不接触者1.493倍;中、高社会支持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低社会支持组的0.594和0.539倍;JDC模式高职业紧张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低职业紧张组的1.667倍(P < 0.05)。年龄、工龄、高温高空作业均不是JDC模式下职工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 > 0.05)。(2)在ERI模式下:睡眠时长为6 ~ 7 h、>7 h组出现抑郁症状风险分别是睡眠时长 < 6 h组的0.674和0.394倍;视屏作业者出现抑郁症状风险是非视屏作业者的1.475倍;高内在投入及ERI模式高职业紧张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低内在投入及低职业紧张组的1.813倍和2.554倍(P < 0.05)。年龄、工龄、高温高空作业均不是ERI模式下职工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 > 0.05)。见表 3

    表  3  某电网企业职工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偏回归系数 标准误 Wald χ2 P OR(95%CI)值
    JDC模式
      年龄/岁
        20 ~
        30 ~ - 0.223 0.239 0.870 0.351 0.800(0.501 ~ 1.279)
        40 ~ - 0.130 0.407 0.102 0.750 0.878(0.396 ~ 1.949)
        50 ~ - 0.099 0.492 0.040 0.841 0.906(0.345 ~ 2.377)
      工龄/年
        1 ~ 10
        11 ~ 20 0.292 0.253 1.330 0.249 1.339(0.815 ~ 2.199)
        21 ~ 30 0.216 0.395 0.298 0.585 1.241(0.572 ~ 2.691)
        >30 0.097 0.480 0.041 0.839 1.102(0.430 ~ 2.824)
      高温高空作业 - 0.033 0.148 0.049 0.825 0.968(0.725 ~ 1.292)
      视屏作业 0.401 0.148 7.356 <0.01 1.493(1.118 ~ 1.995)
      睡眠时间/ h
        <6
        6 ~ 7 - 0.418 0.160 6.840 <0.01 0.658(0.481 ~ 0.901)
        >7 - 1.015 0.213 22.727 <0.01 0.362(0.239 ~ 0.550)
      社会支持
        低
        中 - 0.521 0.165 9.977 <0.01 0.594(0.430 ~ 0.821)
        高 - 0.895 0.244 7.065 <0.01 0.539(0.342 ~ 0.850)
      JDC模式职业紧张 0.551 0.155 12.669 <0.01 1.667(1.239 ~ 2.242)
    ERI模式
      年龄/岁
        20 ~
        30 ~ - 0.313 0.243 1.659 0.198 0.731(0.454 ~ 1.177)
        40 ~ - 0.069 0.409 0.028 0.866 0.933(0.419 ~ 2.081)
        50 ~ - 0.176 0.492 0.127 0.721 0.839(0.320 ~ 2.202)
      工龄/年
        1 ~ 10
        11 ~ 20 0.150 0.255 0.344 0.558 1.162(0.704 ~ 1.916)
        21 ~ 30 - 0.076 0.398 0.360 0.849 0.927(0.424 ~ 2.024)
        >30 0.008 0.482 0.001 0.986 0.992(0.385 ~ 2.552)
      高温高空作业 0.014 0.149 0.009 0.924 1.014(0.758 ~ 1.357)
      视屏作业 0.388 0.150 6.726 0.010 1.475(1.100 ~ 1.978)
      睡眠时间/ h
        <6
        6 ~ 7 - 0.395 0.163 5.895 0.015 0.674(0.490 ~ 0.927)
        >7 - 0.932 0.216 18.615 <0.01 0.394(0.258 ~ 0.601)
      内在投入
        低
        中 0.175 0.176 0.981 0.322 1.191(0.843 ~ 1.682)
        高 0.595 0.196 9.203 <0.01 1.813(1.234 ~ 2.664)
        ERI模式职业紧张 0.938 0.160 34.279 <0.01 2.554(1.866 ~ 3.495)
    :所得OR值的对照组:接触视频作业以不接触组为对照;睡眠时间以 < 6 h为对照;社会支持、内在投入分别以得分低组为对照;JDC模式职业紧张、ERI模式职业紧张分别以低职业紧张为对照。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电网企业生产场所中的化学有害因素较少,但仍存在较多物理有害因素如噪声、电磁辐射、高温高空、视屏作业等,且运行及抢修等工作安全责任重大,多种应激源的存在,很容易对职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调查结果发现电网企业职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较多,接触各类因素的职工占比在1/3 ~ 2/3之间。调查结果显示,JDC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8.3%,ERI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52.3%,高于刘志婷等对供电企业的职业紧张调查结果[10]。以上说明本次研究对象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不容忽视。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该电网企业职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6.6%,高于吴辉等[11]对热电厂工人的调查结果(30.3%)和刘文慧[12]对电子制造企业女工的调查结果(17.8%)。这可能是因为电网企业员工经常在室外高温、高空等危险的环境中作业,调度工作须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述应激源会对职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工龄越长的职工抑郁症状得分越高(P < 0.05),可能在于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职工承担的家庭和工作责任也有所变化,这也可能对职工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高温高空作业和视屏作业者抑郁症状得分较高(P < 0.05),与李华亮等[13]发现供电企业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会损害职工的心理健康结论较一致。此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使职工生理和心理发生应激反应,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在JDC和ERI职业紧张模式下,睡眠时长和视屏作业均是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其中睡眠时间短的职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与Sakamoto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可能原因是睡眠时间长,有助于大脑休息,缓解不良情绪,故职工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症状。提示企业应改善职工休息环境,职工也应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保证充分的休息、睡眠时间,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率。视屏作业是职工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从事视屏作业职工工作节奏过快、脑力负荷过大、作业环境相对封闭、缺乏交流、工作被动且单调等因素导致职业紧张,从而引起抑郁症状的发生[15]。(2)在JDC和ERI模式下高职业紧张者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均高于低职业紧张者,这也与先前的研究结果[16]一致,提示职业紧张水平高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的状态,影响人体糖皮质激素分泌[17],进而使精神行为发生改变。陈思璐等[18]研究结果也表明付出-回报失衡会增加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由于为完成工作任务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未得到相应的回报奖励,或者领导对工作要求太高,超出了个人能承受的能力,或者在工作中没有自主决策权,这些都可能使员工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3)社会支持、内在投入是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其中,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发生抑郁症状风险就越低。这与Shin等[19]对韩国私营企业和政府机构共1 076名职工的调查研究结果类似。来自家庭、同事及领导的尊重和支持能有效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内在投入程度越高,抑郁症状发生风险越高,这也与王瑾等[20]研究结果一致。职工在工作上花费的精力越多,牺牲越多,累积的负面情绪就越多,发生心理问题的风险也因此而增加。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未进行路径分析,不能确定是否有其他因素在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中发挥中介效应。我们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阐明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提示企业应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对职工的社会支持,让职工更多地参与工作决策,从而减轻职业紧张的程度;职工也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当的方式缓解自身工作压力,预防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不同特征电网企业职工抑郁症状得分及抑郁症状发生率比较

    变量 人数 构成比/% 抑郁症状评分(x±s tF P 抑(构郁成症比状/人%)数 χ2 P
    年龄/岁 2.668 0.047 5.242 0.155
      20 ~ 204 20.9 12.46 ± 9.50 64(31.4)
      30 ~ 296 30.4 13.35 ± 8.53 104(35.1)
      40 ~ 288 29.6 14.50 ± 9.36 118(41.0)
      50 ~ 186 19.1 14.52 ± 9.00 71(38.2)
    工龄/年 4.035 < 0.01 7.029 0.071
      1 ~ 10 363 37.3 12.42 ± 8.72 114(31.4)
      11 ~ 20 188 19.3 14.43 ± 9.36 75(39.9)
      21 ~ 30 262 26.9 14.52 ± 9.19 106(40.5)
      >30 161 16.5 14.57 ± 9.23 62(38.5)
    高温高空作业 - 2.548 0.011 1.736 0.188
      否 370 38.0 12.78 ± 9.01 126(34.1)
      是 604 62.0 14.31 ± 9.11 231(38.2)
    视屏作业 - 3.225 < 0.01 15.706 <0.01
      否 647 66.4 13.06 ± 8.49 209(32.3)
      是 327 33.6 15.05 ± 10.07 148(45.3)
    睡眠时长/h 24.652 <0.01 31.954 <0.01
      <6 299 30.7 16.29 ± 9.91 141(47.2)
      6 ~ 7 467 47.9 13.43 ± 8.28 169(36.2)
      >7 208 21.4 10.72 ± 8.62 47(22.6)
    :①线性趋势检验所得P值;② χ2趋势检验所得P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社会支持、内在投入水平与职业紧张程度不同职工的抑郁症状得分和发生率比较

    变量 人数 构成比/% 抑郁症状评分(x±s tF P 抑(构郁成症比状/人%)数 χ2 P
    社会支持 32.518 <0.01 26.323 <0.01
      低 334 34.3 16.71 ± 9.00 164(49.1)
      中 501 51.4 12.33 ± 8.76 152(30.3)
      高 139 14.3 11.62 ± 8.76 41(29.5)
    JDC模式职业紧张 - 8.280 <0.01 37.035 <0.01
      低 504 51.7 11.48 ± 8.60 139(27.6)
      高 470 48.3 16.15 ± 9.00 218(46.4)
    内在投入 79.277 <0.01 42.534 <0.01
      低 454 46.6 11.43 ± 8.23 124(27.3)
      中 303 31.1 14.24 ± 8.39 118(38.9)
      高 217 22.3 17.85 ± 10.15 115(53.0)
    ERI模式职业紧张 - 11.218 <0.01 71.142 <0.01
      低 462 47.4 10.49 ± 7.42 106(22.9)
      高 512 52.6 16.65 ± 9.48 250(49.0)
    :①线性趋势检验;② χ2趋势检验所得P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某电网企业职工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偏回归系数 标准误 Wald χ2 P OR(95%CI)值
    JDC模式
      年龄/岁
        20 ~
        30 ~ - 0.223 0.239 0.870 0.351 0.800(0.501 ~ 1.279)
        40 ~ - 0.130 0.407 0.102 0.750 0.878(0.396 ~ 1.949)
        50 ~ - 0.099 0.492 0.040 0.841 0.906(0.345 ~ 2.377)
      工龄/年
        1 ~ 10
        11 ~ 20 0.292 0.253 1.330 0.249 1.339(0.815 ~ 2.199)
        21 ~ 30 0.216 0.395 0.298 0.585 1.241(0.572 ~ 2.691)
        >30 0.097 0.480 0.041 0.839 1.102(0.430 ~ 2.824)
      高温高空作业 - 0.033 0.148 0.049 0.825 0.968(0.725 ~ 1.292)
      视屏作业 0.401 0.148 7.356 <0.01 1.493(1.118 ~ 1.995)
      睡眠时间/ h
        <6
        6 ~ 7 - 0.418 0.160 6.840 <0.01 0.658(0.481 ~ 0.901)
        >7 - 1.015 0.213 22.727 <0.01 0.362(0.239 ~ 0.550)
      社会支持
        低
        中 - 0.521 0.165 9.977 <0.01 0.594(0.430 ~ 0.821)
        高 - 0.895 0.244 7.065 <0.01 0.539(0.342 ~ 0.850)
      JDC模式职业紧张 0.551 0.155 12.669 <0.01 1.667(1.239 ~ 2.242)
    ERI模式
      年龄/岁
        20 ~
        30 ~ - 0.313 0.243 1.659 0.198 0.731(0.454 ~ 1.177)
        40 ~ - 0.069 0.409 0.028 0.866 0.933(0.419 ~ 2.081)
        50 ~ - 0.176 0.492 0.127 0.721 0.839(0.320 ~ 2.202)
      工龄/年
        1 ~ 10
        11 ~ 20 0.150 0.255 0.344 0.558 1.162(0.704 ~ 1.916)
        21 ~ 30 - 0.076 0.398 0.360 0.849 0.927(0.424 ~ 2.024)
        >30 0.008 0.482 0.001 0.986 0.992(0.385 ~ 2.552)
      高温高空作业 0.014 0.149 0.009 0.924 1.014(0.758 ~ 1.357)
      视屏作业 0.388 0.150 6.726 0.010 1.475(1.100 ~ 1.978)
      睡眠时间/ h
        <6
        6 ~ 7 - 0.395 0.163 5.895 0.015 0.674(0.490 ~ 0.927)
        >7 - 0.932 0.216 18.615 <0.01 0.394(0.258 ~ 0.601)
      内在投入
        低
        中 0.175 0.176 0.981 0.322 1.191(0.843 ~ 1.682)
        高 0.595 0.196 9.203 <0.01 1.813(1.234 ~ 2.664)
        ERI模式职业紧张 0.938 0.160 34.279 <0.01 2.554(1.866 ~ 3.495)
    :所得OR值的对照组:接触视频作业以不接触组为对照;睡眠时间以 < 6 h为对照;社会支持、内在投入分别以得分低组为对照;JDC模式职业紧张、ERI模式职业紧张分别以低职业紧张为对照。
    下载: 导出CSV
  • [1] 范晓禹, 郭霞. 电网企业员工职业紧张心理问题分析[J]. 智库时代, 2017(12): 213-2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KSD201712137.htm
    [2] 王志奇. 油田车辆驾驶员职业紧张对健康及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3]

    VALENTE M S, MENEZES P R, PASTOR-VALERO M,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work in bank employees[J]. Occup Med (Lond), 2016, 66(1): 54-61. doi: 10.1093/occmed/kqv124

    [4] 吴辉, 谷桂珍, 周文慧, 等. 两种模型下探讨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0, 46(1): 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WZ202001001.htm
    [5] 韩瑞, 李富业, 王磊, 等. 职业紧张对不同职业人群抑郁症状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10): 1346-1349. doi: 10.11847/zgggws2015-31-10-31
    [6] 李晓艺, 陈惠清, 周珊宇, 等. 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关系研究[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0, 33(3): 228-232;26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OLE202003009.htm
    [7]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0.
    [8] 孙亚强, 毛利锋, 冯建良, 等. 某电子企业洁净车间作业人员职业倦怠感和抑郁倾向及紧张状况[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 31(7): 504-507.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3.07.006
    [9] 杨萌, 苏超婵, 曾转萍, 等.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0, 36(7): 670-67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JK202007021.htm
    [10] 刘志婷, 李华亮, 刘润忠, 等. 两种测量模式分析广东省某供电局职工职业紧张现况[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9): 941-94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BKZ201509021.htm
    [11] 吴辉, 周文慧, 谷桂珍, 等. 某热电厂工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6, 33(11): 1059-106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YX201611009.htm
    [12] 刘文慧. 珠三角地区电子制造企业女工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D]. 广州: 广东药科大学, 2018.
    [13] 李华亮, 刘志婷, 李丽, 等. 供电企业职业紧张现状调查[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7, 30(5): 359-36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OLE201705014.htm
    [14]

    SAKAMOTO N, NANRI A, KOCHI T, et al. Bedtime and sleep duration in relation to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Japanese workers[J]. J Occup Health, 2013, 55(6): 479-486. doi: 10.1539/joh.13-0074-OA

    [15] 周金鹏, 张方方, 黄红英, 等. 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14, 30(20): 2889-289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K201420015.htm
    [16] 杜金. 辽宁省某石化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19.
    [17] 陈惠清, 陈嘉斌, 李小亮, 等. 职业应激对电子制造业作业人员唾液皮质醇水平影响[J]. 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6): 727-7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YYX201806019.htm
    [18] 陈思璐, 成诚, 茅金凤, 等. 江苏省医务人员付出-回报失衡、组织支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 2019, 36(1): 44-4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T201901010.htm
    [19]

    SHIN Y C, KIM S M, KIM H, et al. Resilience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depressive mood and anxiety among Korean employees[J]. J Korean Med Sci, 2019, 34(27): e188. doi: 10.3346/jkms.2019.34.e188

    [20] 王瑾, 刘晓曼, 王超, 等. 电子制造服务业流水线员工心理资本在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间中介效应[J]. 中国职业医学, 2019, 46(3): 280-28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YYX201903005.htm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潘少媚,尹强兵,彭志敏,彭涛,林亦嘉,苏世标. 2020年深圳市罗湖区黄金珠宝加工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1(06): 535-53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25
  • HTML全文浏览量:  78
  • PDF下载量:  50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1-25
  • 刊出日期:  2021-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