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及其急救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分析

余素素, 彭欣悦, 李凌峰, 张一凡, 郑亚豪, 吴轩, 张航, 孔春丽, 林嘉怡, 陈家杰, 张文娟

余素素, 彭欣悦, 李凌峰, 张一凡, 郑亚豪, 吴轩, 张航, 孔春丽, 林嘉怡, 陈家杰, 张文娟. 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及其急救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4): 415-41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4.011
引用本文: 余素素, 彭欣悦, 李凌峰, 张一凡, 郑亚豪, 吴轩, 张航, 孔春丽, 林嘉怡, 陈家杰, 张文娟. 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及其急救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4): 415-41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4.011

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及其急救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473014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87316004

“暨南双百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1A151501122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余素素(1995-), 女, 硕士研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

    张文娟, 副教授, E-mail: zhangwj11@126.com

  • 中图分类号: R459.7

Cognitive statu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its related first-aid knowledge among undergraduates

  • 摘要:
      目的  探讨当代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及其抢救措施的认知现状,为SCD相关健康教育和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对暨南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进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推断。
      结果  共获得777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非医学类专业学生630人,占81.1%;医学类专业为147人,占18.9%;SCD的总体知晓率仅为28.8%。不同性别学生对SCD、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认知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医学类专业学生对SCD的认知水平高于非医学类学生(P < 0.05);高年级学生对SCD了解熟悉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P < 0.01)。仅有227人(29.2%)能正确认知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黄金4分钟”。421名学生(占54.1%)认为CPR是处理SCD的有效急救措施,且有501人(占64.5%)表示愿意参加CPR相关培训。医学类专业学生对CPR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P < 0.01)。199人(占25.6%)没听说过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AED),仅有51人(占6.6%)表示见过且会使用AED。643人(占82.8%)表示没有在公共场所中看到过AED或张贴有相关指示标志。
      结论  暨南大学在校学生对心源性猝死的认知水平尚较欠缺,医学生的认知水平优于其他专业学生。须大力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心肺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普及率。
    + English
  •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急性症状发作1 h内,由心脏器质性原因造成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时间和形式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1]。美国每年SCD发病率达103.2/10万,抢救成功率仅为5.6%;我国SCD发生率达41.84/10万[2],并且大部分猝死发生于院外。SCD病死率极高,看似毫无预兆,但51%的猝死患者发生猝死前数周及数月常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警示症状[3],其中达93%的患者在猝死前24 h内还会反复发作[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不良习惯如熬夜、缺乏运动等增加,导致SCD呈现出年轻化趋势[5]。近年来,大学生在网吧上网、参加马拉松、晨跑、学习、考试等过程中猝死的新闻频见报道。

    SCD病死率高,威胁患者的生命,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重不良的影响。实际上,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是抢救的关键。SCD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对患者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复律治疗。CPR是应对院前心脏骤停,形成暂时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急救措施[6]。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AED)是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便携医疗设备。相比等待专业救援的患者,通过非专业人士利用AED进行现场除颤的患者生存率由43.0%升至66.5%,并且预后良好者比例可由32.7%增至57.1% [7]。目前我国急救教育和培训现状以及AED普及程度尚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8]

    本研究旨在调查并分析大学生人群对心源性猝死及其抢救措施的认知水平,以求针对性地提高人群疾病认知以及风险管理预防水平,从而提高SCD抢救成功率,减少其病死率。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设有文、理、工、医类的9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学生39 543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7 487人。本研究的调查时间段为2020年2—6月。调查对象为暨南大学在校本科学生,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读本科生,并将其分为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两部分。

    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frac{Z_{\partial / 2}^{2} \times p \times(1-p)}{d_{2}} $估计样本量,按小范围预调查得出心源性猝死知晓率为35.0%,规定P容许误差为0.035,确定本次调查样本量约为743。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通信以“问卷星”平台的调查方式,向同校在校本科生在线发布问卷,以自愿、匿名、独立形式填写,预设答题时间为5 min,完整提交的答卷为有效答卷,未完整填写或未在预设答题时间内完成提交的为无效废卷。共收回有效问卷777份,统计平均答题时间为228 s(3.8 min)。

    质量控制措施:(1)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问卷;(2)正式调查前,进行小范围的预调查;(3)逻辑关系校验:如,提问对CPR的了解程度,并在后续设置CPR相关问题,检验区分自认为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情况。

    关于SCD以及AED的“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性别、年级、专业;(2)心源性猝死相关知识,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及其紧急处理办法等(6道单选题,3道多选题,共9道题目);(3)对心肺复苏术的了解掌握程度,实施急救技能的意愿度(6道单选题,1道矩阵单选题——CPR具体救援过程,共7道题目);(4)AED相关知识,如对AED的基础认知、场所分布等(4道单选题,1道多选题——AED低使用率的可能原因,共5道题目)。每道题目均设置两个及以上选项供答者选择。以答对问题记1分的原则,计算被调查者得分情况。整理收集的问卷结果,对SCD、PCR以及AED部分进行问卷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 0.701。

    将调查问卷的数据导入Excel软件进行汇总,运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人数(占比/%)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此次调查共有暨南大学777名学生参与,其中:男性207人(占26.6%),女性570人(占73.4%);大一128人(占16.5%),大二139人(占17.9%),大三143人(占18.4%),大四263人(占33.8%),大五104人(占13.4%);理工科207人(占26.6%),文史类162人(占20.8%),医学类147人(占18.9%),生物类14人(占1.8%),金融管理类120人(占15.4%),师范类21人(占2.7%),广播电视艺术类56人(占7.2%),其他50人(占6.4%)。

    有553人(占71.2%)没有听过或知道名字但不太了解SCD,提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了解心源性猝死,仅有224人(占28.8%)基本了解或熟悉SCD。能准确知道SCD的好发年龄段为65岁及以上的仅有219人(占28.2%)。473人(占60.9%)不能正确认识到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是诱发心源性猝死风险最高的因素,多于能正确认识的学生(304人,占39.1%)。

    医学类专业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是诱发心源性猝死风险最高的因素的占比为56.4%,高于非医学类专业的35.0%(P < 0.01)。医学类专业学生心源性猝死的认知水平较高,基本了解及熟悉的占比为78.2%,远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7.3%)(P < 0.01)。

    根据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对SCD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在基本熟悉或了解SCD、正确认识SCD好发年龄以及其相关高危因素各问题上,不同性别的学生对SCD的认知水平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 > 0.05)。而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程度不一,医学类专业学生对SCD的认知水平高于非医学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1),其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基本熟悉及了解SCD的占比为78.2%,但在正确认识SCD好发年龄段和高危因素方面知晓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9.4%和56.4%。高年级(大四、大五)学生对SCD了解熟悉程度高于低年级(P < 0.01),但在正确认识SCD好发年龄段和高危因素方面知晓率均较低。见表 1

    表  1  暨南大学学生SCD认知现况 [知晓人数(知晓率/%)]
    分类 人数 基本熟悉或了解SCD 正确认识好发年龄段 正确认识高危因素
    性别
      男 207 57(27.5) 63(30.2) 82(39.6)
      女 570 167(29.3) 156(27.3) 222(38.9)
      χ2 0.230 0.705 0.028
      P 0.632 0.401 0.866
    专业
      医学类 147 115(78.2) 58(39.4) 83(56.4)
      非医学 630 109(17.3) 161(25.5) 221(35.0)
      χ2 219.151 21.723 28.598
      P < 0.001 0.003 < 0.001
    年级
      大一 128 23(18.0) 35(27.3) 45(35.1)
      大二 139 26(18.7) 29(20.8) 53(38.1)
      大三 143 32(22.4) 43(30.0) 52(36.3)
      大四 263 97(36.9) 87(33.0) 107(40.6)
      大五 104 46(44.2) 25(24.0) 47(45.1)
      χ2 37.539 7.974 3.238
      P < 0.001 0.093 0.51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调查发现,除“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例”知晓率较高外(分别为81.1%和66.3%),其他CPR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低。仅有227人(占29.2%)能正确认知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黄金4分钟”。有492人(占63.3%)对于需要进行CPR的患者的认知尚有偏差或缺失。另外,本次调查参与者中,421名学生(占54.1%)认为CPR是处理SCD的有效急救措施,且有501人(占64.5%)表示愿意参加CPR相关培训。除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外,医学类专业学生对CPR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非医学类专业(P < 0.01)。以答对问题记1分的原则,计算学生对CPR认知现况得分,医学类专业学生总体得分(4.31 ± 1.50)分,高于非医学生的(2.62 ± 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3.222,P < 0.001)。不同性别学生对CPR认知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年级学生对“哪类患者需要心肺复苏”和“心肺复苏的步骤正确顺序”的知晓率高于低年级(P < 0.01),其他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暨南大学学生CPR认知现况 [知晓人数(知晓率/%)]
    分类 人数 题目1 题目2 题目3 题目4 题目5 题目6 题目7
    性别
      男 207 58(28.0) 84(40.5) 33(15.9) 164(79.2) 137(66.1) 59(28.5) 86(41.5)
      女 570 169(29.6) 201(35.2) 87(15.2) 466(81.7) 378(66.3) 171(30.0) 190(33.3)
      χ2 0.195 1.848 0.054 0.632 0.001 0.163 4.472
      P 0.659 0.174 0.817 0.427 0.973 0.686 0.034
    专业
      医学类 147 60(40.8) 98(66.7) 52(35.4) 137(93.2) 135(91.8) 63(42.9) 88(59.9)
      非医学 630 167(26.5) 187(29.7) 68(10.8) 493(78.3) 380(60.3) 167(26.5) 188(29.8)
      χ2 13.609 81.000 59.332 30.097 64.311 22.994 49.116
      P 0.059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0.002 < 0.001
    年级
      大一 128 34(26.5) 37(28.9) 9(7.0) 102(79.6) 83(64.8) 40(31.2) 41(32.0)
      大二 139 47(33.8) 41(29.4) 15(10.7) 103(74.1) 88(63.3) 35(25.1) 39(28.0)
      大三 143 37(25.8) 43(30.0) 21(14.6) 116(81.1) 93(65.0) 40(27.9) 54(37.7)
      大四 263 76(28.8) 126(47.9) 55(20.9) 219(83.2) 178(67.6) 81(30.7) 104(39.5)
      大五 104 33(31.7) 38(36.5) 20(19.2) 90(86.5) 73(70.1) 34(32.6) 38(36.5)
      χ2 2.959 23.387 16.469 7.418 1.709 2.311 6.280
      P 0.565 < 0.001 0.002 0.115 0.789 0.679 0.179
    合计 227(29.2) 285(36.7) 120(15.4) 630(81.1) 515(66.3) 230(29.6) 276(35.5)
    注:题目内容包括:1.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2.哪类患者需要心肺复苏;3.心肺复苏的步骤正确顺序;4.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5.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例;6.胸外按压的正确位置;7.胸外按压心脏的正确频率。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对暨南大学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急救培训的调查中,有206人(占26.5%)完全不了解相关内容;有372人(占47.9%)听说过但没有参加过;有133人(占17.1%)参加过但没有急救证书;有66人(占8.5%)参加过且获得急救证书。在这些没有参加过急救相关培训的578名学生中,有501人(占86.7%)愿意接受免费的CPR相关的培训,而仅有72人(占12.5%)表示无所谓,5人(占0.9%)表示不愿参加。

    “假设经过培训后掌握了CPR,遇到需要抢救的人,大学生会如何去做”的调查结果显示,76.2%的大学生表示具备急救技能后愿意去帮助他人(33.7%的人“选择有顾虑,可以出手帮助但是必须有人证明发病与自己无关”,42.5%的人“选择救人要紧,立即施救”);18.9%的人选择“担心自己救不好,呼叫他人帮忙”,仅有4.0%的人选择“担心责任会归咎于自己而不愿施救”。

    调查发现199人(占25.6%)没听说过AED;356人(占45.8%)听过但没见过AED;171人(占22.0%)见过但不会使用AED;51人(占6.6%)表示见过且会使用AED。不会使用AED的人数占93.4%,远多于会使用AED的人数。

    对是否愿意参加免费开展的AED的使用培训的调查中,659人(占84.8%)表示愿意参加培训,104人(占13.4%)表示无所谓,14人(占1.8%)表示不愿意参加。愿意参加免费AED培训的人数远多于无所谓或不愿意的人数。

    在公共场所中是否看到过AED或张贴有相关指示标志的认知中,643人(占82.8%)表示没有看到过或不清楚以及未留意,134人(占17.3%)表示在公共场所看到过AED或张贴有相关指示标志。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前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每年高达54.4万[7]。本调查显示,暨南大学在校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认知水平较低,知晓率仅为28.8%。高年级学生对SCD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在河南省及广东省粤西地区部分高校的医学类和非医学类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同样表现出SCD知晓率较低的情况(均不超过40%)[9-10]

    突发性心脏骤停时,CPR是抢救SCD患者有效且唯一的办法[11]。本研究结果表明仅有227人(29.2%)能正确认知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黄金4分钟”。虽然有36.7%的学生能正确判断患者需不需要CPR,但仅有8.5%的大学生掌握CPR,提示学生群体对CPR掌握和运用水平不高。在天津市大学生群体中,虽然仅有1.2%的学生掌握CPR,但大部分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意愿(67.9%)[12]。哈尔滨市某高校的非医学大学生群体中,虽然超过八成的学生并不熟悉CPR流程,仅有9.68%的人知道CPR的定义,但大部分被调查者也有较高的学习意愿(62.9%)[13]。暨南大学学生CPR的学习意愿度同样较高(64.5%),并且有54.1%的学生认为CPR是处理SCD的有效急救措施。

    医学类专业学生对SCD的认知水平普遍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可能与所学习的专业有关。医学生可形成广泛的急救知识传播载体,是院外SCD发生时重要的骨干力量[14]。因此,医学生要更努力地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落实,向亲友宣传相关健康知识,从而提高整体人群对SCD的认知及相关急救措施的水平。另外,有71.4%的大学生表示没见过AED,会使用的人仅占6.6%;在公共场所中,仅有17.3%的大学生表示有看过AED标志,并且认为对AED知识普及不到位以及AED位置或标志不够醒目是AED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提示可能是由于社会投放量不足导致。在一项对公众AED使用认知度调查中,接受过AED正确使用培训和见过AED使用的人分别为5.2%和8.4%,也说明我国社会公众对AED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15]。及时有效的CPR和AED使用,可以大大增加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存活机会[16-17]。我国旁观者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及实施质量远低于欧美国家,我国的院外猝死生还率不足1%,远低于欧美的10% ~ 12% [18]。本调查中,有33.7%的大学生会施救但对救人有顾虑,有4.0%的大学生因担心追责而不施救,可能对院外急救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有关,也可能与自身急救技能的认可度有关。更多人还是表示学会后愿意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别人,其他高校学生也是如此(62.8%)[12]

    在大学生群体中,失衡饮食、不健康作息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19],部分青少年处于亚健康水平,甚至已有猝死病例的发生。实际上,多数青少年SCD可通过筛查发现,早期进行预防及治疗[20]。通过对大学生SCD、CPR以及AED的宣传科普,有利于提高人群疾病认知以及风险管理预防水平,从而提高SCD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综上所述,国家应加大宣传和教育急救知识,加大AED的投放力度并附有明显标志,提高人群对SCD的认知以及风险管理预防水平,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暨南大学学生SCD认知现况 [知晓人数(知晓率/%)]

    分类 人数 基本熟悉或了解SCD 正确认识好发年龄段 正确认识高危因素
    性别
      男 207 57(27.5) 63(30.2) 82(39.6)
      女 570 167(29.3) 156(27.3) 222(38.9)
      χ2 0.230 0.705 0.028
      P 0.632 0.401 0.866
    专业
      医学类 147 115(78.2) 58(39.4) 83(56.4)
      非医学 630 109(17.3) 161(25.5) 221(35.0)
      χ2 219.151 21.723 28.598
      P < 0.001 0.003 < 0.001
    年级
      大一 128 23(18.0) 35(27.3) 45(35.1)
      大二 139 26(18.7) 29(20.8) 53(38.1)
      大三 143 32(22.4) 43(30.0) 52(36.3)
      大四 263 97(36.9) 87(33.0) 107(40.6)
      大五 104 46(44.2) 25(24.0) 47(45.1)
      χ2 37.539 7.974 3.238
      P < 0.001 0.093 0.519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暨南大学学生CPR认知现况 [知晓人数(知晓率/%)]

    分类 人数 题目1 题目2 题目3 题目4 题目5 题目6 题目7
    性别
      男 207 58(28.0) 84(40.5) 33(15.9) 164(79.2) 137(66.1) 59(28.5) 86(41.5)
      女 570 169(29.6) 201(35.2) 87(15.2) 466(81.7) 378(66.3) 171(30.0) 190(33.3)
      χ2 0.195 1.848 0.054 0.632 0.001 0.163 4.472
      P 0.659 0.174 0.817 0.427 0.973 0.686 0.034
    专业
      医学类 147 60(40.8) 98(66.7) 52(35.4) 137(93.2) 135(91.8) 63(42.9) 88(59.9)
      非医学 630 167(26.5) 187(29.7) 68(10.8) 493(78.3) 380(60.3) 167(26.5) 188(29.8)
      χ2 13.609 81.000 59.332 30.097 64.311 22.994 49.116
      P 0.059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0.002 < 0.001
    年级
      大一 128 34(26.5) 37(28.9) 9(7.0) 102(79.6) 83(64.8) 40(31.2) 41(32.0)
      大二 139 47(33.8) 41(29.4) 15(10.7) 103(74.1) 88(63.3) 35(25.1) 39(28.0)
      大三 143 37(25.8) 43(30.0) 21(14.6) 116(81.1) 93(65.0) 40(27.9) 54(37.7)
      大四 263 76(28.8) 126(47.9) 55(20.9) 219(83.2) 178(67.6) 81(30.7) 104(39.5)
      大五 104 33(31.7) 38(36.5) 20(19.2) 90(86.5) 73(70.1) 34(32.6) 38(36.5)
      χ2 2.959 23.387 16.469 7.418 1.709 2.311 6.280
      P 0.565 < 0.001 0.002 0.115 0.789 0.679 0.179
    合计 227(29.2) 285(36.7) 120(15.4) 630(81.1) 515(66.3) 230(29.6) 276(35.5)
    注:题目内容包括:1.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2.哪类患者需要心肺复苏;3.心肺复苏的步骤正确顺序;4.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5.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例;6.胸外按压的正确位置;7.胸外按压心脏的正确频率。
    下载: 导出CSV
  • [1]

    AL-KHATIB S M, SANDERS G D, CARLSON M, et al. Preventing tomorrow's sudden cardiac death today: dissemination of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prevention[J]. Am heart J, 2008, 156(4): 613-622. doi: 10.1016/j.ahj.2008.05.027

    [2] 葛均波. 内科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16-322.
    [3]

    MARIJON E, UY-EVANADO A, DUMAS F, et al. Warning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J]. Ann Intern Med, 2016, 164(1): 23-29. doi: 10.7326/M14-2342

    [4] 叶文涛, 王热华. 健康生活, 和猝死说再见: 浅谈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及预防[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 28(6): 414-4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XD201906009.htm
    [5] 曹冰华, 万琪琳, 张雷, 等. 青年心源性猝死病因文献综述[J]. 家庭医药, 2017(10): 23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JT201710292.htm
    [6] 赵鹏程, 张劲松, 曹克将, 等.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由第一目击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优势Meta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18, 38(4): 350-356. doi: 10.3969/j.issn.1002-1949.2018.04.016
    [7] 林丽娟, 郑若菲, 简钢仁, 等. 救命神器AED, "救"在身边[J].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9, 7(3): 162-16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JDZ201903016.htm
    [8] 陆洲, 向英, 胡永红, 等.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15, 28(10): 54-5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XSH201510017.htm
    [9] 赵婧宇, 刘露, 卢冰月, 等. 在校医学生对心脏性猝死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J]. 医药论坛杂志, 2020, 41(4): 26-3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YX202004007.htm
    [10] 戴璟, 何瑜, 颜文贞. 粤西地区非医疗专业院校大学生心脏性猝死认知度调查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J]. 中国校医, 2015, 29(1): 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IYI201501002.htm
    [11] 陈意飞, 殷安康, 李扬. 门急诊区域突发心脏骤停的特点及救治基础[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 2(3): 138-14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WS201603003.htm
    [12] 付衍, 陈宇昕, 渠莉, 等. 天津市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识现状与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 254-256. doi: 10.3969/j.issn.1674-9324.2013.27.192
    [13] 蔡伟红, 焦志勤. 非医学类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现状调查及技能培训[J]. 黑龙江医药, 2017, 30(3): 540-54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YY201703026.htm
    [14]

    BALDI E, CONTRI E, BAILONI A, et al. Final-year medical students' knowledge of cardiac arrest and CPR: we must do more![J]. Int J Cardiol, 2019, 296: 76-80. doi: 10.1016/j.ijcard.2019.07.016

    [15] 曹秋野, 李宗浩, 安佰京. 公众对AED使用认知度调查[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 12(1): 6-8. doi: 10.3969/j.issn.1673-6966.2017.01.003
    [16]

    JOHNSON N J, SALHI R A, ABELLA B S,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after sudden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2013, 84(3): 292-297. doi: 10.1016/j.resuscitation.2012.10.013

    [17]

    MARENCO J P, WANG P J, LINK M S, et al. Improving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the role of the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J]. JAMA, 2001, 285(9): 1193-1200. doi: 10.1001/jama.285.9.1193

    [18] 张文武, 窦清理, 梁锦峰, 等. 政府主导公众急救培训: 深圳宝安的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 126-128.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1.027
    [19] 连蒙蒙, 李瑞琴. 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析因及对策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 9(32): 116-1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YKJ201932067.htm
    [20] 何培欣, 吴林, 蒋捷. 青少年心脏性猝死的病因、预防与治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8): 665-66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8.08.020
  • 期刊类型引用(4)

    1. 邓四安. 院前电话医疗指导对猝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现代养生. 2023(08): 615-617 . 百度学术
    2. 谢雨宏,王思婷,黄佳英,韦亚善,苏幼美,袁林玲. 非医学专业学生对海姆立克急救法认知现状的调查.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10): 1379-1382+1394 . 百度学术
    3. 汪鹏宇,杨汐月,范生根. 医学院校大学生AED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智慧健康. 2023(20): 216-221 . 百度学术
    4. 安媛媛,周晓羽,阮艺宏,周辉,陈丹镝. 我国AED配置标准探讨及建议——基于发达国家配置标准对比及研究进展.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10): 1389-139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8
  • HTML全文浏览量:  82
  • PDF下载量:  25
  • 被引次数: 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08
  • 刊出日期:  2021-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