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重庆市大足区2015—2019年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

唐春梅, 谢云芳, 李德英, 杜春妮, 丁远虹, 周丹, 吴娟

唐春梅, 谢云芳, 李德英, 杜春妮, 丁远虹, 周丹, 吴娟. 重庆市大足区2015—2019年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4): 453-45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4.020
引用本文: 唐春梅, 谢云芳, 李德英, 杜春妮, 丁远虹, 周丹, 吴娟. 重庆市大足区2015—2019年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4): 453-45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4.020

重庆市大足区2015—2019年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

基金项目: 

重庆市大足区科技发展项目 DZKJ

重庆市大足区科技发展项目 2019ACC1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唐春梅(1972-), 女, 大学本科, 护师

    通讯作者:

    吴娟, 硕士, E-mail: 1042545595@qq.com

  • 中图分类号: R641

Analysis of disease spectrum of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 Dazu District, Chongqing City from 2015 to 2019

  •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庆市大足区2015—2019年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变化特征,了解院前急救患者的发病规律,为提高急救诊疗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重庆市大足区急救中心2015—2019年院前急救患者的病例资料,对病例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就诊时间段等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院前急救患者的发病规律。
      结果  39 04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7∶1,平均年龄为(53.41 ±19.12)岁。2015—2018年院前急救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与2018年基本持平。疾病谱患者数量排名前三的疾病为创伤(占51.55%)、心脑血管疾病(占19.79%),消化系统疾病(占9.61%)。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肿瘤,传染病及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急救例数占当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 < 0.05)。患者年龄主要在50岁及以上(占61.44%)。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创伤患者集中在30~49岁人群,慢性疾病多集中在5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疾病在不同季节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创伤患者以秋季最多,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集中于冬季。院前急救患者占当地人口数为4.59‰,病死率为0.85%。病死率前三的疾病为传染病(4.05%)、症状、体征异常(2.43%)和肿瘤(2.13%)。
      结论  2015年以来,大足区就诊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仍是威胁当地居民的主要疾病。急诊科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急救知识培训,培养全科医师人才,从而提高急诊诊疗效率,满足院前急救的需要。
  •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对有关部门确定预防和监管对策至关重要[1]。为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3],了解浦东新区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等现状,2020年7—10月,对辖区内1 473家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制造业企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现况调查,以建立完善辖区职业病危害现状数据库,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和职业卫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全国第4次经济普查数据和2019年1月后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企业名单,选择调查期间正常运行的、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1 473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人群为所选取企业的所有员工。

    按照确定企业名单—入场调查—数据录入及上报的流程,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核实、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企业的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职业健康监护等资料;问卷采用国家统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况调查表。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4]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年修改版)[5]等标准划分所属行业、经济类型;企业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7〕213号)[6]进行分类。

    调查前:统一制定《浦东新区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工作手册》,对调查人员和审核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调查人员由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业卫生条线工作人员组成。每组调查人员不少于2名。调查表收集后及时进行质控并录入系统。区级审核员对所有材料进行质控审核,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员抽取5%审核。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共涉及1 473家制造业企业,包括402 772名企业员工。女职工129 175人,占32.1%;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94 649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为23.5%。根据企业规模对1 473家企业进行分类:数量最多的是小型企业,共886家(占60.1%),其次为微型企业289家(占19.6%),中型企业241家(占16.4%),大型企业57家(占3.9%)。按行业类型分类:通用设备制造业数量最多,共211家,占企业总数的14.3%;其次是金属制品业158家(占10.7%),专用设备制造业137家(占9.3%)。按经济类型分类:有限责任公司最多,有573家,占38.9%;联营企业最少,仅2家,占0.1%。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企业规模由小到大而逐渐降低,微型企业接触率最高(33.3%),大型企业最低(20.6%)。粉尘接触33 327人,接触率为8.3%,其中微型企业粉尘接触率最高,为13.5%;化学毒物接触49 953人,接触率为12.4%,其中中型企业化学毒物接触率最高,为14.0%;物理因素接触51 167人,接触率为12.7%,其中微型企业物理因素接触率最高,为23.5%。不同规模企业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接触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企业规模 企业数 职工总数 女职工数 接害人数
    (率/%)
    接触危害因素[人数(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大型 57 210 598 60 197 43 413(20.6) 13 833(6.6) 25 431(12.1) 18 370(8.7)
    中型 241 108 036 39 491 27 448(25.4) 9 878(9.1) 15 141(14.0) 17 479(16.2)
    小型 886 78 808 27 708 22 011(27.9) 8 896(11.3) 8 947(11.4) 14 063(17.8)
    微型 289 5 330 1 779 1 777(33.3) 720(13.5) 434(8.1) 1 255(23.5)
    合计 1 473 402 772 129 175 94 649(23.5) 33 327(8.3) 49 953(12.4) 51 167(12.7)
    χ2 2 341.32 2 050.54 448.27 6 629.18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不同行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接触率最高,为47.8%;其次为金属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均为47.6%。金属制品业的粉尘接触率最高,为25.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毒物接触率最高,为43.3%。物理因素接触率最高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接触率为28.7%。不同行业企业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接触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不同行业类型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行业分类 企业数 职工数 接害人数
    (率/%)
    接触危害因素[人数(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1 29 910 5 499(18.4) 1 996(6.7) 1 462(4.9) 3 383(11.3)
    金属制品业 158 16 810 7 995(47.6) 4 274(25.4) 3 341(19.9) 4 825(28.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37 29 031 5 345(18.4) 1 612(5.6) 2 742(9.4) 2 832(9.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03 15 759 4 644(29.5) 1 000(6.3) 2 313(14.7) 3 758(23.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89 24 550 3 726(15.2) 1 351(5.5) 1 765(7.2) 2 107(8.6)
    汽车制造业 88 48 027 11 056(23.0) 4 332(9.0) 4 898(10.2) 7 504(15.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0 14 989 7 161(47.8) 2 459(16.4) 6 494(43.3) 3 464(23.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2 34 908 13 725(39.3) 8 343(23.9) 5 297(15.2) 5 622(16.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2 120 284 13 269(11.0) 2 209(1.8) 8 331(6.9) 6 477(5.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54 5 113 1 362(26.6) 212(4.1) 934(18.3) 980(19.2)
    医药制造业 50 15 479 7 361(47.6) 1 072(6.9) 6 119(39.5) 1 623(10.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0 5 664 1 537(27.1) 700(12.4) 350(6.2) 985(17.4)
    其他制造业 329 42 248 11 969(28.3) 3 767(8.9) 5 907(14.0) 7 607(18.0)
    合计 1 473 402 772 94 649(23.5) 33 327(8.3) 49 953(12.4) 51 167(12.7)
    χ2 33 305.20 26 663.52 31 262.71 15 752.36
    P < 0.05 < 0.05 < 0.05 < 0.05
    :①包括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在内的数量 < 50家的其他制造业。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473家企业中有1 044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申报率为70.9%,不同规模企业申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大型企业最高(94.7%),微型企业最低(44.3%)。职业健康培训对象主要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其中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培训率为79.4%,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为78.5%,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为91.6%。不同规模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培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均以微型企业培训率最低。见表 3

    表  3  不同规模的企业职业危害申报和培训情况 [企业数或人数(率/%)]
    企业规模 职业危害项目申报企业 已接受职业健康培训
    主要负责人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
    大型企业 54(94.7) 46(80.7) 48(84.2) 41 805(96.3)
    中型企业 204(84.7) 208(86.3) 210(87.1) 25 090(91.4)
    小型企业 658(74.3) 722(81.5) 725(81.8) 18 740(85.1)
    微型企业 128(44.3) 194(67.1) 173(59.9) 1 105(62.2)
    合计 1 044(70.9) 1 170(79.4) 1 156(78.5) 86 740(91.6)
    χ2 141.82 36.11 771.05 4 459.21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017—2019年有1 087家企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率为73.8%,不同规模企业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大型企业的检测率最高,达98.3%;其次为中型企业,为90.9%;微型企业检测率最低,仅有40.8%。职业病危害因素共检测45 580个点,超标825个点,超标率为1.8%。粉尘检测点数为7 907个,超标点数为18个,超标率为0.2%,不同规模企业粉尘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学毒物共检测19 921个点,超标48个点,超标率为0.2%,不同规模企业化学毒物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中型和小型企业超标率为0.4%,大型和微型企业无超标点。物理因素共检测17 752个点,759个检测点超标,超标率为4.3%,不同规模企业物理因素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微型企业超标率最高,为5.1%;大型企业超标率最低,为3.4%。见表 4

    表  4  2017—2019年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企业规模 企业数 检测企业数
    (检测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大型 57 56(98.3) 1 504 0(0) 7 002 0(0) 5 082 172(3.4)
    中型 241 219(90.9) 2 393 7(0.3) 7 583 29(0.4) 5 518 277(5.0)
    小型 886 694(78.3) 3 683 11(0.3) 5 118 19(0.4) 6 587 281(4.3)
    微型 289 118(40.8) 327 0(0) 218 0(0) 565 29(5.1)
    合计 1 473 1 087(73.8) 7 907 18(0.2) 19 921 48(0.2) 17 752 759(4.3)
    χ2 225.84 18.47
    P < 0.05 0.13 < 0.05 < 0.05
    :①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得。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040家企业在2017—2019年间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开展率为70.6%,共有86 289名职工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实检率为91.2%,实检率最高的是大型企业(97.3%);其次为中型企业(94.2%)、小型企业(79.3%)、微型企业(41.3%),不同规模企业实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粉尘实检32 136人,异常488人,异常率为1.5%;化学毒物实检44 451人,异常325人,异常率0.7%;物理因素实检人34 638人,异常239人,异常率0.7%。不同规模企业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的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表  5  2017—2019年开展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企业规模 应检人数 实检人数
    (实检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大型 43 413 42 240(97.3) 14 818 215(1.5) 22 847 78(0.3) 12 452 25(0.2)
    中型 27 448 25 857(94.2) 9 210 164(1.8) 14 295 122(0.9) 12 558 110(0.9)
    小型 22 011 17 458(79.3) 7 731 108(1.4) 7 080 125(1.8) 9 219 104(1.1)
    微型 1 777 734(41.3) 377 1(0.3) 229 0(0) 409 0(0)
    合计 94 649 86 289(91.2) 32 136 488(1.5) 44 451 325(0.7) 34 638 239(0.7)
    χ2 11 667.03 9.48 156.82 78.55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 473家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制造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行业则是通用设备制造业数量最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为23.5%,低于上海市崇明区调查的778家企业的接害率(32.8%)[7],高于上海市长宁区的接害率(10.0%)[8],原因可能在于浦东新区制造业多为下游的组装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较多的上游产业在周边区县或省市。

    小、微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高于大中型企业,这与苟勇等[9]的报道一致,这可能和小、微型企业的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设备相对落后,厂房布局不太合理有关[10-1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制造业企业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因素和物理因素的接害率随企业规模由小到大而逐渐降低,这与国内其他区域相关研究结果[12-13]一致。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最高,其次为金属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与一些研究结果[11]不同,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地区内的企业行业构成不同。调查结果显示,粉尘和物理因素接触率最高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这可能与金属制品过程包含铸造、成型和焊接等工艺过程,接触到较多粉尘、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化学毒物接触率最高的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可能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过程中工人易接触到挥发的有机溶剂有关[14]

    此次调查的职业健康管理指标包括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职业健康培训率。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和各项职业健康培训率高于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最低。可能是因为小微型企业负责人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较低,投入防治职业病的经费不足,对职业卫生工作不重视。随着《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的贯彻实施,实施职业健康干预措施提高企业职业人群的健康素养迫在眉睫[15]

    2017—2019年有73.8%的企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70.6%的企业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远高于深圳市龙华区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22.4%)和职业健康监护率(17.3%)[16]。企业规模越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和职业健康实检率越高,大、中型企业这两项达到90%以上,而小型、微型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和职业健康实检率均低于80%,特别是微型企业,不足50%。目前,大多数小微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未依法对作业场所和作业工人进行检测和体检,多数工人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综上所述,浦东新区应重点加强对小微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监督管理,加强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其职业病防治意识和员工职业健康素养。小微企业应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规划等要求,加大资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改善防护设备,按规定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用人单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督促相关企业整改落实。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图  1   2015—2019年重庆市大足区院前急救患者例数

    表  1   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分布及顺位

    疾病种类 总计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创伤 12 023 55.04 1 8 106 47.11 1 20 129 51.55 1
    心脑血管疾病 3 840 17.58 2 3 887 22.59 2 7 727 19.79 2
    消化系统疾病 2 033 9.31 3 1 720 10.00 3 3 753 9.61 3
    呼吸系统疾病 1 773 8.12 4 788 4.58 4 2 561 6.56 4
    神经系统疾病 623 2.85 6 641 3.73 6 1 264 3.24 5
    症状、体征异常 636 2.91 5 555 3.23 7 1 191 3.05 6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 0 0.00 13 662 3.85 5 662 1.70 7
    泌尿系统疾病 285 1.30 7 263 1.53 8 548 1.40 8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181 0.83 8 178 1.03 9 359 0.92 9
    其他 152 0.70 9 174 1.01 10 326 0.83 10
    肿瘤疾病 146 0.67 10 89 0.52 11 235 0.60 11
    传染病 86 0.39 11 62 0.36 13 148 0.38 12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65 0.30 12 80 0.46 12 145 0.37 13
    合计 21 843 100 17 205 100 39 048 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院前急救患者就诊情况及疾病构成

    疾病种类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趋势χ2 P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创伤 3 752 68.27 1 3 767 59.97 1 4 320 51.81 1 4 309 45.29 1 3 981 42.27 1 1 228.663 < 0.001
    心脑血管疾病 648 11.79 2 929 14.79 2 1 511 18.12 2 2 152 22.62 2 2 487 26.41 2 639.310 < 0.001
    神经系统疾病 181 3.29 4 254 4.04 4 346 4.15 5 228 2.40 7 255 2.71 6 24.715 < 0.001
    呼吸系统疾病 144 2.62 5 206 3.28 6 555 6.66 4 770 8.09 4 886 9.41 4 394.039 < 0.001
    消化系统疾病 458 8.33 3 629 10.01 3 832 9.98 3 905 9.51 3 929 9.86 3 3.739 0.053
    泌尿系统疾病 60 1.09 7 65 1.03 8 134 1.61 7 168 1.77 8 121 1.28 8 4.832 0.028
    肿瘤 29 0.53 9 20 0.32 12 59 0.71 11 52 0.55 11 75 0.80 10 7.598 0.006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36 0.66 8 48 0.76 9 92 1.10 9 94 0.99 9 89 0.94 9 3.818 0.051
    传染病 18 0.33 12 19 0.30 13 26 0.31 13 37 0.39 12 48 0.51 12 4.750 0.029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12 0.22 13 27 0.43 11 32 0.38 12 36 0.38 13 38 0.40 13 1.475 0.225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 19 0.35 11 32 0.51 10 79 0.95 10 375 3.94 5 157 1.67 7 154.276 < 0.001
    症状、体征异常 117 2.13 6 214 3.41 5 257 3.08 6 322 3.38 6 281 2.98 5 4.502 0.034
    其他 22 0.40 10 71 1.13 7 95 1.14 8 67 0.70 10 71 0.75 11 0.004 0.951
    合计 5 496 100 6 281 100 8 338 100 9 515 100 9 418 10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院前急救患者年龄分布

    疾病种类 ≤ 14岁 15 ~ 29岁 30 ~ 49岁 50 ~ 64岁 ≥ 65岁 总计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创伤 1 777 8.83 1 2 320 11.53 1 5 977 29.69 1 5 225 25.96 1 4 830 24.00 1 20 129
    心脑血管疾病 47 2.77 5 69 0.89 7 842 10.90 3 2240 28.99 2 4529 58.61 2 7 727
    神经系统疾病 35 2.77 7 76 6.01 6 240 18.99 5 380 30.06 5 533 42.17 5 1 264
    呼吸系统疾病 321 12.53 2 123 4.80 4 217 8.47 6 516 20.15 4 1384 54.04 4 2 561
    消化系统疾病 143 3.81 3 289 7.70 3 906 24.14 2 1000 26.65 3 1415 37.70 3 3 753
    其他疾病合计 151 4.18 676 18.71 847 23.44 812 22.47 1 128 31.21 3 020
    泌尿系统疾病 7 1.28 9 47 8.58 8 187 34.12 8 177 32.30 7 130 23.72 8 548
    肿瘤疾病 1 0.43 11 6 2.55 13 50 21.28 11 61 25.96 10 117 49.79 9 235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2 0.56 10 19 5.29 10 56 15.60 10 86 23.96 8 196 54.60 7 359
    传染病疾病 16 10.81 8 16 10.81 11 36 24.32 12 37 25.00 12 43 29.05 12 148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1 0.69 11 10 6.90 12 24 16.55 13 43 29.66 11 67 46.21 11 145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 0 0.00 13 471 71.15 2 189 28.55 7 1 0.15 13 1 0.15 13 662
    症状、体征异常 46 3.86 6 84 7.05 5 244 20.49 4 334 28.04 6 483 40.55 6 1 191
    其他 78 23.93 4 23 7.06 9 61 18.71 9 73 22.39 9 91 27.91 10 326
    合计 2 474 6.34 3 553 9.10 9 029 23.12 10 173 26.05 13 819 35.39 39 048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院前急救患者季节分布及顺位

    疾病种类 总计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例数 占比/% 顺位
    创伤 4 863 24.16 1 4 654 23.12 1 5 417 26.91 1 5 195 25.81 1 20 129
    心脑血管疾病 1 991 25.77 2 1 756 22.73 2 1 909 24.71 2 2 071 26.80 2 7 727
    神经系统疾病 318 25.16 5 343 27.14 5 296 23.42 5 307 24.29 5 1 264
    呼吸系统疾病 592 23.12 4 548 21.40 4 558 21.79 4 863 33.70 4 。2
    消化系统疾病 994 26.49 3 962 25.63 3 845 22.52 3 952 25.37 3 3 753
    其他疾病合计 955 26.43 962 26.62 768 21.25 929 25.71 3 614
    泌尿系统疾病 137 25.00 8 222 40.51 7 87 15.88 8 102 18.61 8 548
    肿瘤疾病 56 23.83 11 57 24.26 11 45 19.15 11 77 32.77 10 235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87 24.23 10 95 26.46 9 76 21.17 9 101 28.13 9 359
    传染病 38 25.68 13 41 27.70 12 32 21.62 13 37 25.00 12 148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42 28.97 12 38 26.21 13 35 24.14 12 30 20.69 13 145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 184 27.79 7 103 15.56 8 157 23.72 7 218 32.93 7 662
    症状、体征异常 315 26.45 6 320 26.87 6 269 22.59 6 287 24.10 6 1191
    其他 96 29.45 9 86 26.38 10 67 20.55 10 77 23.62 10 326
    合计 9 713 24.87 9 225 23.62 9 793 25.08 1 0317 26.42 39 048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各类疾病的院前急救发生率与病死率情况

    疾病种类 例数 年发生率/‰ 发生率顺位 死亡例数 病死率/% 病死率顺位
    创伤 20 129 2.37 1 147 0.73 8
    心脑血管疾病 7 727 0.91 2 91 1.18 5
    神经系统疾病 1 264 0.15 5 2 0.16 12
    呼吸系统疾病 2 561 0.30 4 24 0.94 6
    消化系统疾病 3 753 0.44 3 14 0.37 11
    泌尿系统疾病 548 0.06 8 3 0.55 10
    肿瘤疾病 235 0.03 11 5 2.13 3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359 0.04 9 3 0.84 7
    传染病 148 0.02 12 6 4.05 1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145 0.02 13 1 0.69 9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 662 0.08 7 0 0.00 13
    症状、体征异常 1 191 0.14 6 29 2.43 2
    其他 326 0.04 10 6 1.84 4
    合计 39 048 4.59 331 0.85
    下载: 导出CSV
  • [1] 苏菊花. 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 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9): 67-6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YX200309052.htm
    [2]

    THOMAS T L, CLEM K J.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China[J]. Acad Emerg Med, 1999, 6(2): 150-155. doi: 10.1111/j.1553-2712.1999.tb01054.x

    [3]

    HUANG W, WANG T B, HE Y D, et al.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in Beijing from 2008 to 2017[J]. Chin Med J (Engl), 2020, 133(11): 1268-1275. doi: 10.1097/CM9.0000000000000770

    [4]

    JIANG B, LIANG S, PENG Z R, et al. Transport and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road to a healthy future[J]. Lancet, 2017, 390(10104): 1781-1791. doi: 10.1016/S0140-6736(17)31958-X

    [5]

    PATEL A, KREBS E, ANDRADE L,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road traffic injury hotspots in Kigali, Rwanda from police data[J]. BMC Public Health, 2016, 16: 697. doi: 10.1186/s12889-016-3359-4

    [6] 贾秀萍. 医疗服务管理[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7] 罗东, 赵海云, 徐超, 等. 20856例急诊患者疾病谱及就诊特点[J]. 西部医学, 2019, 31(12): 1901-1905. doi: 10.3969/j.issn.1672-3511.2019.12.021
    [8]

    CHRISTENSEN E F, LARSEN T M, JENSEN F B, et al. Diagnosis and mortality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patients transported to hospital: a population-based and registry-based cohort study[J]. BMJ Open, 2016, 6(7): e11558.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6/7/e011558.full

    [9] 许金仙, 廖佳奇, 吴勤, 等. 赣州市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危重症疾病谱的研究[J]. 江西医药, 2019, 54(10): 1217-1218. doi: 10.3969/j.issn.1006-2238.2019.10.021
    [10] 姜维民, 周湘鸿. 11361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7, 18(9): 669-6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ZLC201709010.htm
    [11]

    CHRISTENSEN E F, LARSEN T M, JENSEN F B, et al. Diagnosis and mortality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patients transported to hospital: a population-based and registry-based cohort study[J]. BMJ Open, 2016, 6(7): e11558. http://bmjopen.bmj.com/content/6/7/e011558.full

    [12] 林国良, 吴玉梅, 郑玉成, 等. 20305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 10(18): 7-9. doi: 10.3969/j.issn.1674-9316.2019.18.003
    [13] 邓业雯, 耿娜, 江志斌, 等. 国内外急诊预检分诊标准与流程建设概述[J]. 中国医院, 2017, 21(8): 63-65. doi: 10.3969/j.issn.1671-0592.2017.08.020
    [14]

    RODRIGUEZ C J, ALLISON M, DAVIGLUS M L, et al. 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 in Hispanics/Latino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14, 130(7): 593-625.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071

    [15] 寇玉辉, 殷晓峰, 王天兵, 等. 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7(2): 207-21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5.02.004
    [16]

    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Lancet, 2013, 381(9882): 1987-2015. doi: 10.1016/S0140-6736(13)61097-1

    [17] 黄茵, 蔡映杰, 管癸芬. 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患者疾病构成状况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3(6): 539-541. doi: 10.3969/j.issn.1671-301X.2018.06.011
    [18]

    BEURAN M, PAUN S, GASPAR B, et al. Prehospital Trauma Care: a clinical review[J]. Chirurgia, 2012, 107(5): 564-57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116846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郑晋南,张思雨,余悦,胡伟江. 2020-2021年全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粉尘及噪声监测结果分析.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4(04): 308-312 . 百度学术
    2. 苗芝秋. 职业病防治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24(06): 231-233+23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1)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2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29
  • 刊出日期:  2021-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