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正交设计评价吸附剂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体外试管实验

郭翔, 谢玉璇, 李添娣, 惠长野, 沙焱

郭翔, 谢玉璇, 李添娣, 惠长野, 沙焱. 正交设计评价吸附剂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体外试管实验[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5): 504-50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5.005
引用本文: 郭翔, 谢玉璇, 李添娣, 惠长野, 沙焱. 正交设计评价吸附剂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体外试管实验[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5): 504-50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5.005

正交设计评价吸附剂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体外试管实验

基金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A2021417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 KPⅡ-202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郭翔(1982-), 男, 博士, 副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

    谢玉璇, 副主任技师, E-mail: 71104775@qq.com

  • 中图分类号: R99

Evaluation of effect of adsorbents for paraquat and diquat by in vitro tube test with orthogonal design

  •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外试管实验方法,评价消化道吸附剂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效果。
      方法  通过正交设计以体外试管实验探索毒物质量浓度、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和酸碱度4个因素对百草枯和敌草快清除能力的影响。
      结果  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和酸碱度对百草枯和敌草快清除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百草枯清除率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酸碱度;对敌草快清除率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吸附剂种类>酸碱度>反应时间。上述因素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最佳组合为pH=12的环境下,采用蒙脱石散为吸附剂、反应时间120 min。
      结论  体外试管实验条件下,常用吸附剂蒙脱石散、活性炭粉和捣碎的药用炭片均可有效清除百草枯和敌草快。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和酸碱度对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清除率均有影响。
    + English
  • 百草枯(paraquat,PQ)和敌草快(diquat,DQ)是常用的触杀型除草剂,由于PQ对人体毒性较高,我国已经于2016年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PQ水剂[1],但其水剂库存巨大,市场上仍有出售。DQ是与PQ结构类似的联吡啶类除草剂,其作为PQ的替代产品使用日益广泛,造成的中毒也日益增多[2]。成功救治口服PQ和DQ急性中毒的关键在于早期消化道毒物的有效清除,减少进入内环境的剂量[3]。常用的消化道毒物清除技术包括催吐、洗胃、导泻和吸附结合等[4]。其中消化道吸附剂包括活性炭、蒙脱石散、漂白土等。本研究拟通过开展吸附剂对PQ和DQ清除效果的体外试管实验研究,评价常用吸附剂对上述除草剂的清除效果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百草枯标准品(中国安谱公司,质量浓度100 mg/L)、敌草快标准品(中国安谱公司,质量浓度10 0 mg/L)、百草枯水剂(江苏南通先正达公司,2016年以前购买,实验前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质量浓度为200 g/L)、敌草快水剂(济南天邦化工有限公司,质量浓度200 g/L)、蒙脱石散(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漂白土(江苏南通先正达公司)、活性炭粉(北京艾联联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药用炭片(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UV-透明平底96孔板(美国Corning公司)。

    Multiskan GO酶标仪(美国Thermo公司)、恒温摇床(德国IKA公司)、3K15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Sigma公司)、AUW 220D 1/10万电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MS 3漩涡混匀器(德国IKA公司)、3K15冷冻离心机(德国Sigma公司)。

    盐酸溶液(pH = 2):取浓盐酸1.0 mL,加纯水990 mL,摇匀后调节pH = 2,加纯水定容至1 000 mL。氢氧化钠溶液(pH = 12):取氢氧化钠1.0 g,加纯水990 mL,摇匀后调节pH = 12,加纯水定容至1 000 mL。百草枯溶液:取适量200 g/L市售百草枯水剂,用pH = 2盐酸溶液稀释为1 g/L、5 g/L和10 g/L;同理取适量200 g/L市售百草枯水剂,用pH = 12氢氧化钠溶液稀释为1 g/L、5 g/L和10 g/L。敌草快溶液:取适量200 g/L市售敌草快水剂,配制方法同前述百草枯溶液。所有试剂临用现配,置于不透光的塑料试剂瓶中备用。

    取15 mL具塞塑料离心管,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PQ或DQ溶液5 mL。吸附剂的用量以10倍毒物质量计算,5 mL的1 g/L、5 g/L和10 g/L PQ或DQ溶液对应的吸附剂质量分别为:50 mg、250 mg和500 mg。准确称取对应质量浓度所需的吸附剂,并将其置入对应离心管中混匀,然后将离心管置入恒温摇床,37 ℃,摇速200次/min,反应一定时间后取出离心管,立即4 000 r/min(离心半径16.9 cm),离心2 min,取1 mL上清液至EP管中待测。

    参考有关文献[5-6]报道的PQ和DQ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取百草枯和敌草快标准品,分别用纯水配制成1 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和100 mg/L的标准系列。各取200 μL的80 mg/L的PQ或DQ溶液置于96孔板中进行吸收光谱扫描,选择最大吸收波长进行吸光度检测,以标准系列各点吸光度和质量浓度制作标准曲线。待测上清液通过孔径0.22 μm聚四氟乙烯滤膜过滤后,取200 μL置于96孔板中进行吸光度检测,将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计算质量浓度,如样品超出标准系列的线性范围,则以纯水适当稀释后检测。

    将清除实验前初始PQ和DQ质量浓度分别记为CPQ(0)CDQ(0),将清除实验结束测得的PQ和DQ质量浓度分别记为CPQ(X)CDQ(X),以公式(1)、公式(2)计算PQ和DQ清除率。

    $$ \mathrm{PQ} \text { 清除率 }=\frac{C_{\mathrm{PQ}(0)}-C_{\mathrm{PQ}(\mathrm{x})}}{C_{\mathrm{PQ}(0)}} \times 100 \% $$ (1)
    $$\mathrm{DQ} \text { 清除率 }=\frac{C_{\mathrm{DQ}(0)}-C_{\mathrm{DQ}(\mathrm{x})}}{C_{\mathrm{DQ}(0)}} \times 100 \% $$ (2)

    选取影响清除效果的常见因素:PQ和DQ质量浓度C(1 g/L、5 g/L、10 g/L)、吸附剂的种类H(无吸附剂、药用炭片、捣碎的药用炭片、活性炭粉、漂白土、蒙脱石散)、反应时间t(1 min、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酸碱度E(pH = 2和pH = 12)4个因素作为实验因素,PQ和DQ清除率为考查指标,采用L49(31 × 61 × 51 × 21)混合水平正交表进行实验,每个测试重复3次。实验因素与水平设计见表 1

    表  1  实验因素与水平设计
    水平 C/(g/L) H t/min E
    1 低浓度(CPQCDQ = 1) 无吸附剂 1 pH = 2
    2 中浓度(CPQCDQ = 5) 药用炭片 10 pH = 12
    3 高浓度(CPQCDQ = 10) 捣碎的药用炭片 30
    4 活性炭粉 60
    5 漂白土 120
    6 蒙脱石散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取15 mL具塞塑料离心管6支,分别加入10 g/L的PQ溶液5 mL;另取15 mL具塞塑料离心管6支,分别加入10 g/L的DQ溶液5 mL,以正交实验所得最佳清除条件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4 000 r/min离心2 min弃去上清液,加入5 mL纯水置于恒温摇床37 ℃,摇速200次/min,每隔1 h取上清液按照1.2.3的方法检测PQ和DQ的质量浓度,按照1.2.4的方法计算清除率,持续4 h,以评价吸附剂清除效果的稳定性。

    所有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采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正交设计各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采用SNK检验法进行两两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极差分析法评价各因素的最佳组合。

    PQ和DQ的紫外吸收光谱如图 1所示,PQ在257 nm处,DQ在309 nm处有最大吸收。

    图  1  PQ和DQ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PQ在1 ~ 100 mg/L的标准系列范围内,以257 nm测定吸光度值(x)并对质量浓度(y)进行回归分析,得线性回归方程y = 53.177x - 1.032 5(R2 = 0.999 0,P < 0.01)。DQ在1 ~ 100 mg/L的标准系列范围内,以309 nm测定吸光度值(x)并对质量浓度(y)进行回归分析,得线性回归方程y = 33.977x - 1.321 8(R2 = 0.999 3,P < 0.01)。

    不同实验因素下PQ、DQ清除率见表 2。吸附剂种类、反应时间和酸碱度3个实验因素对PQ和DQ清除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表 4)。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和最佳组合由极差分析获得。R值越大,该因素的影响作用越大,见表 5。各因素影响PQ清除率的大小顺序均为吸附剂种类 > 反应时间 > 酸碱度,即H > T > E;各因素影响DQ清除率的大小顺序均为吸附剂种类 > 酸碱度 > 反应时间,即H > E > T。同一因素中各水平的K值越大,则选取该水平作为最佳组合中该因素的水平,得到清除PQ和DQ的各影响因素的最佳组合均为H6T5E2(毒物浓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即在pH = 12的环境下,采用蒙脱石散为吸附剂、吸附反应120 min,PQ和DQ的清除率均最高。

    表  2  不同实验因素对PQ、DQ清除率影响的正交实验结果
    实验序号 C H T E PQ清除率/% DQ清除率/%
    1 3 3 3 1 90.64 ± 1.24 50.86 ± 5.17
    2 2 4 5 1 98.22 ± 1.30 69.92 ± 1.50
    3 1 2 4 1 34.34 ± 2.70 12.4 ± 0.60
    4 3 5 4 1 51.07 ± 1.35 19.53 ± 2.74
    5 1 2 2 2 99.93 ± 0.19 98.14 ± 0.09
    6 2 1 4 1 3.15 ± 2.75 0.33 ± 0.27
    7 2 5 1 2 68.48 ± 1.03 25.22 ± 1.34
    8 2 3 2 1 77.15 ± 2.17 39.18 ± 3.29
    9 3 6 4 2 99.06 ± 0.59 97.78 ± 0.05
    10 3 2 3 1 83.19 ± 0.82 48.53 ± 6.80
    11 3 4 1 2 105.73 ± 0.19 68.82 ± 0.38
    12 3 1 2 1 2.58 ± 3.34 2.34 ± 2.78
    13 1 4 2 1 55.76 ± 1.29 21.92 ± 1.83
    14 1 6 2 2 97.65 ± 0.66 97.53 ± 0.48
    15 3 1 5 2 7.33 ± 2.41 4.88 ± 3.55
    16 1 3 1 2 96.61 ± 0.50 84.4 ± 0.62
    17 1 5 2 1 48.49 ± 1.40 16.53 ± 0.16
    18 3 6 1 1 100.14 ± 0.29 97.23 ± 0.11
    19 2 6 3 1 98.57 ± 1.18 97.73 ± 0.05
    20 1 1 1 1 4.94 ± 2.20 2.68 ± 2.32
    21 3 1 2 2 9.81 ± 6.94 3.89 ± 2.24
    22 2 2 2 2 100.15 ± 0.59 52.65 ± 0.69
    23 1 3 4 2 95.1 ± 3.59 98.71 ± 0.07
    24 3 5 2 1 51.52 ± 3.85 19.27 ± 2.66
    25 2 1 4 2 2.62 ± 2.16 1.32 ± 0.96
    26 1 6 5 1 99.62 ± 0.23 97.45 ± 0.19
    27 1 1 3 2 5.32 ± 4.66 24.51 ± 1.99
    28 1 5 3 2 71.21 ± 1.51 50.51 ± 1.17
    29 1 1 3 1 3.62 ± 5.00 3.26 ± 0.41
    30 2 6 1 1 99 ± 0.71 98.19 ± 0.08
    31 1 3 1 2 97.51 ± 0.23 84.4 ± 0.62
    32 1 1 1 1 6.09 ± 2.46 2.68 ± 2.32
    33 3 4 1 2 101.28 ± 0.19 68.82 ± 0.38
    34 1 4 4 1 66.39 ± 1.62 23.12 ± 1.85
    35 2 5 1 1 43.6 ± 5.05 16.28 ± 0.47
    36 3 1 2 2 9.81 ± 6.94 3.89 ± 2.24
    37 2 3 2 1 77.15 ± 2.17 39.18 ± 3.29
    38 1 2 1 1 22.86 ± 1.32 11.13 ± 0.70
    39 1 4 2 1 55.76 ± 1.29 21.92 ± 1.83
    40 1 1 1 1 10.07 ± 0.00 2.68 ± 2.32
    41 1 1 5 1 8.54 ± 1.80 2.95 ± 1.20
    42 1 6 2 2 97.65 ± 0.66 97.53 ± 0.48
    43 2 4 3 2 100.69 ± 0.50 81.26 ± 1.08
    44 2 1 2 1 3.27 ± 2.82 1.55 ± 0.59
    45 3 3 5 1 88.37 ± 1.22 54.18 ± 0.65
    46 2 2 5 2 98.73 ± 1.70 71.22 ± 0.06
    47 1 5 5 2 71.5 ± 2.41 58.14 ± 1.47
    48 2 1 1 2 3.06 ± 2.19 3.79 ± 1.69
    49 3 2 1 1 20.97 ± 1.00 14.62 ± 1.8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各因素对PQ清除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ss df F P
    C 380.55 2 0.49 0.61
    H 157 645.16 5 81.02 < 0.01
    T 447.26 4 2.86 < 0.05
    E 8 254.88 1 21.21 < 0.01
    C × H × T × E 204 074.35 40 28.77 < 0.01
    误差 52 144.08 134
    总计 749 992.80 147
    注: ss为离均差平方和,df为自由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各因素对DQ清除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ss df F P
    C 389.84 2 1.08 0.34
    H 140 196.66 5 155.22 < 0.01
    T 5 327.30 4 7.37 < 0.01
    E 21 372.87 1 118.31 < 0.01
    C × H × T × E 190 918.91 40 880.94 < 0.01
    误差 24 206.55 134
    总计 452 589.14 147
    注: ss为离均差平方和,df为自由度。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不同实验因素的清除率均值  (%)
    水平 C H T E
    PQ
    k1 58.99 12.15 62.16 61.78
    k2 62.42 65.74 56.19 76.92
    k3 58.68 88.93 64.75
    k4 83.41 50.25
    k5 57.98 67.47
    k6 98.81
    极差(R 3.74 86.66 17.22 15.14
    DQ
    k1 43.46 4.34 41.50 38.98
    k2 42.70 44.10 36.82 63.34
    k3 39.62 64.42 50.95
    k4 50.83 36.17
    k5 29.35 51.25
    k6 97.63
    极差(R 3.84 93.29 15.08 24.3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毒物质量浓度(C)对PQ、DQ清除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表 5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吸附剂的种类对PQ、DQ清除率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表 4。以SNK法进一步两两比较,不同吸附剂之间清除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PQ和DQ清除率由大到小顺序均为蒙脱石散 > 捣碎的药用炭片 > 活性炭粉 > 药用炭片 > 漂白土。见表 5

    反应时间对PQ、DQ清除率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表 4。以SNK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吸附持续120 min组PQ和DQ的清除率最高(P < 0.05);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反应环境对PQ、DQ清除率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表 4。吸附材料在碱性环境下(pH = 12)对PQ和DQ的清除率均高于酸性环境(pH = 2)。见表 5

    4个因素对PQ、DQ清除率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P < 0.05),见表 4表 5。交互作用可以提高吸附剂对PQ和DQ的清除率。

    蒙脱石散对PQ和DQ的清除作用较稳定,清除后不易洗脱,4 h内清除率均稳定在99.40%以上。见图 2

    图  2  蒙脱石散对PQ和DQ清除稳定性实验

    消化道毒物清除主要依靠吸附剂对毒物或过量药物进行物理吸附,采用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毒物的溶液,通过温浴和摇床,可部分模拟人体口服毒物后的消化道酸性、温度和蠕动环境,以及消化道毒物清除的过程。体外试管实验可以快捷方便地探索各种影响因素对不同毒物的清除效果。采用正交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减少实验次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组合,既减少了工作量,也提高了实验效率[7]

    常用的消化道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漂白土和蒙脱石散等,活性炭粉是较早应用于消化道毒物清除的吸附剂,在各种口服中毒中均有应用[8]。漂白土认为是联吡啶类除草剂的消化道拮抗剂,除了吸附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钝化作用,降低PQ和DQ的毒性[9]。国内PQ诊断与治疗“泰山共识”专家组提出了采用活性炭加漂白土的“白加黑”救治方案救治口服PQ中毒患者[10],但是我国大陆地区暂无注册用于临床消化道毒物清除的活性炭粉剂和药用漂白土,故常采用药用炭片代替活性炭粉。本研究发现,药用炭片虽然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片剂需要遇水崩解才能发挥作用,崩解的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炭片的比表面积,进而影响清除效能,总体效果远不及活性炭粉。但将药用炭片粉碎后,清除毒物的速度和程度均明显升高,甚至可以接近活性炭粉的清除能力,为临床应用药用炭片提供了有效的新方式。蒙脱石散为一种双八面体层状结构、片状结晶的硅酸盐黏土矿,属于天然吸附剂。相比于其他吸附剂,蒙脱石散是规范化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慢性腹泻的治疗[11],也可用于急性经口中毒[12]。实验中发现,蒙脱石散对PQ和DQ清除高于其他吸附剂,作用完全且迅速,不同吸附剂对PQ和DQ吸附能力的差别与以往研究报道结果类似[13]。蒙脱石散清除作用机制与活性炭单纯物理吸附不同,PQ或DQ水剂中的蓝绿色染色剂和PQ或DQ可被活性炭一并吸附,清除反应结束后溶液呈无色透明状;而蒙脱石散对PQ或DQ水剂中的蓝绿色染色剂清除作用有限,清除反应结束后溶液仍可见蓝绿色,但溶液中的PQ或DQ却近乎完全清除,说明蒙脱石散清除毒物除单纯吸附以外还存在“钝化”失活的机制,即富含阴离子的蒙脱石散与吡啶阳离子发生反应,使之失活[9]。清除稳定性实验说明,蒙脱石散对PQ和DQ的清除效果较为稳定,虽然在长时间剧烈震荡混匀的情况下,有少量PQ或DQ重新释放,但相对于10 g/L的初始浓度,所占比例极低,总体清除率仍高达99.4%以上,清除作用稳定。

    根据既往研究的结果[14],除了吸附剂的种类以外,吸附剂的量、毒物质量浓度、反应时间和酸碱度对毒物的清除率也有影响。对于不同浓度的PQ和DQ溶液,10倍毒物剂量的吸附剂均有较好的清除能力,说明实验选择的吸附剂对PQ和DQ的清除能力均较强。实验中观察到吸附剂对PQ或DQ的清除率随时间的延长变化并不规律,包括反应时间1 min在内的各时点平均清除率在50% ~ 60%之间波动,说明清除作用较为迅速,延长反应时间对清除率的提高作用有限。另外,包括PQ和DQ在内的联吡啶类除草剂在碱性环境下易分解,pH = 12的环境下即使无吸附剂,PQ和DQ也有一定程度的分解,故表现为碱性环境下PQ和DQ的清除率较酸性环境时更高。

    综上,在体外环境下,蒙脱石散、活性炭粉和捣碎的药用炭片对PQ和DQ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清除效果迅速且稳定。当然,任何体外实验均无法全面考虑毒物在体内代谢的全过程,也无法完全模拟各种生理活动对清除效果的影响,但体外试管实验可以为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深入的验证。

  • 图  1   PQ和DQ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图  2   蒙脱石散对PQ和DQ清除稳定性实验

    表  1   实验因素与水平设计

    水平 C/(g/L) H t/min E
    1 低浓度(CPQCDQ = 1) 无吸附剂 1 pH = 2
    2 中浓度(CPQCDQ = 5) 药用炭片 10 pH = 12
    3 高浓度(CPQCDQ = 10) 捣碎的药用炭片 30
    4 活性炭粉 60
    5 漂白土 120
    6 蒙脱石散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实验因素对PQ、DQ清除率影响的正交实验结果

    实验序号 C H T E PQ清除率/% DQ清除率/%
    1 3 3 3 1 90.64 ± 1.24 50.86 ± 5.17
    2 2 4 5 1 98.22 ± 1.30 69.92 ± 1.50
    3 1 2 4 1 34.34 ± 2.70 12.4 ± 0.60
    4 3 5 4 1 51.07 ± 1.35 19.53 ± 2.74
    5 1 2 2 2 99.93 ± 0.19 98.14 ± 0.09
    6 2 1 4 1 3.15 ± 2.75 0.33 ± 0.27
    7 2 5 1 2 68.48 ± 1.03 25.22 ± 1.34
    8 2 3 2 1 77.15 ± 2.17 39.18 ± 3.29
    9 3 6 4 2 99.06 ± 0.59 97.78 ± 0.05
    10 3 2 3 1 83.19 ± 0.82 48.53 ± 6.80
    11 3 4 1 2 105.73 ± 0.19 68.82 ± 0.38
    12 3 1 2 1 2.58 ± 3.34 2.34 ± 2.78
    13 1 4 2 1 55.76 ± 1.29 21.92 ± 1.83
    14 1 6 2 2 97.65 ± 0.66 97.53 ± 0.48
    15 3 1 5 2 7.33 ± 2.41 4.88 ± 3.55
    16 1 3 1 2 96.61 ± 0.50 84.4 ± 0.62
    17 1 5 2 1 48.49 ± 1.40 16.53 ± 0.16
    18 3 6 1 1 100.14 ± 0.29 97.23 ± 0.11
    19 2 6 3 1 98.57 ± 1.18 97.73 ± 0.05
    20 1 1 1 1 4.94 ± 2.20 2.68 ± 2.32
    21 3 1 2 2 9.81 ± 6.94 3.89 ± 2.24
    22 2 2 2 2 100.15 ± 0.59 52.65 ± 0.69
    23 1 3 4 2 95.1 ± 3.59 98.71 ± 0.07
    24 3 5 2 1 51.52 ± 3.85 19.27 ± 2.66
    25 2 1 4 2 2.62 ± 2.16 1.32 ± 0.96
    26 1 6 5 1 99.62 ± 0.23 97.45 ± 0.19
    27 1 1 3 2 5.32 ± 4.66 24.51 ± 1.99
    28 1 5 3 2 71.21 ± 1.51 50.51 ± 1.17
    29 1 1 3 1 3.62 ± 5.00 3.26 ± 0.41
    30 2 6 1 1 99 ± 0.71 98.19 ± 0.08
    31 1 3 1 2 97.51 ± 0.23 84.4 ± 0.62
    32 1 1 1 1 6.09 ± 2.46 2.68 ± 2.32
    33 3 4 1 2 101.28 ± 0.19 68.82 ± 0.38
    34 1 4 4 1 66.39 ± 1.62 23.12 ± 1.85
    35 2 5 1 1 43.6 ± 5.05 16.28 ± 0.47
    36 3 1 2 2 9.81 ± 6.94 3.89 ± 2.24
    37 2 3 2 1 77.15 ± 2.17 39.18 ± 3.29
    38 1 2 1 1 22.86 ± 1.32 11.13 ± 0.70
    39 1 4 2 1 55.76 ± 1.29 21.92 ± 1.83
    40 1 1 1 1 10.07 ± 0.00 2.68 ± 2.32
    41 1 1 5 1 8.54 ± 1.80 2.95 ± 1.20
    42 1 6 2 2 97.65 ± 0.66 97.53 ± 0.48
    43 2 4 3 2 100.69 ± 0.50 81.26 ± 1.08
    44 2 1 2 1 3.27 ± 2.82 1.55 ± 0.59
    45 3 3 5 1 88.37 ± 1.22 54.18 ± 0.65
    46 2 2 5 2 98.73 ± 1.70 71.22 ± 0.06
    47 1 5 5 2 71.5 ± 2.41 58.14 ± 1.47
    48 2 1 1 2 3.06 ± 2.19 3.79 ± 1.69
    49 3 2 1 1 20.97 ± 1.00 14.62 ± 1.89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各因素对PQ清除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ss df F P
    C 380.55 2 0.49 0.61
    H 157 645.16 5 81.02 < 0.01
    T 447.26 4 2.86 < 0.05
    E 8 254.88 1 21.21 < 0.01
    C × H × T × E 204 074.35 40 28.77 < 0.01
    误差 52 144.08 134
    总计 749 992.80 147
    注: ss为离均差平方和,df为自由度。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各因素对DQ清除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方差来源 ss df F P
    C 389.84 2 1.08 0.34
    H 140 196.66 5 155.22 < 0.01
    T 5 327.30 4 7.37 < 0.01
    E 21 372.87 1 118.31 < 0.01
    C × H × T × E 190 918.91 40 880.94 < 0.01
    误差 24 206.55 134
    总计 452 589.14 147
    注: ss为离均差平方和,df为自由度。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不同实验因素的清除率均值  (%)

    水平 C H T E
    PQ
    k1 58.99 12.15 62.16 61.78
    k2 62.42 65.74 56.19 76.92
    k3 58.68 88.93 64.75
    k4 83.41 50.25
    k5 57.98 67.47
    k6 98.81
    极差(R 3.74 86.66 17.22 15.14
    DQ
    k1 43.46 4.34 41.50 38.98
    k2 42.70 44.10 36.82 63.34
    k3 39.62 64.42 50.95
    k4 50.83 36.17
    k5 29.35 51.25
    k6 97.63
    极差(R 3.84 93.29 15.08 24.36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1745号[EB/OL]. (2012-04-12)[2020-10-28]. http://www.zzys.moa.gov.cn/gzdt/201204/t20120427_6309814.htm.
    [2] 梁晓丽, 虎晓岷, 龚阳, 等. 2016-2018年间40例敌草快中毒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9, 20(5): 366-370;37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ZLC201905007.htm
    [3]

    SMITH L L. Mechanism of paraquat toxicity in lung and its relevance to treatment[J]. Hum Toxicol, 1987, 6(1): 31-36. doi: 10.1177/096032718700600105

    [4] 马天龙, 黄培培, 张劲松, 等. 中毒患者洗胃后血清电解质异常的临床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7, 18(4): 245-2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ZLC201704002.htm
    [5] 高利娜, 郑晓娇, 聂志伟, 等.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中敌草快[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4, 29(6): 551-5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UAN201406012.htm
    [6] 金从形, 杜有功.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百草枯的含量[J]. 海峡药学, 2010, 22(4): 59-61. doi: 10.3969/j.issn.1006-3765.2010.04.028
    [7] 郭翔, 李添娣, 谢玉璇, 等. 优化血液灌流清除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条件的体外实验[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4): 323-32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9.04.006
    [8] 黎敏, 宋维. 国外急性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6): 348-35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ZH201506021.htm
    [9]

    MAGALHAES N, CARVALHO F, DINIS-OLIVEIRA R J. Human and experimental toxicology of diquat poisoning: Toxicokinetics, mechanisms of toxicit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J]. Hum Exp Toxicol, 2018, 37(11): 1131-1160. doi: 10.1177/0960327118765330

    [10] 菅向东. 百草枯中毒诊断与治疗"泰山共识"(2014)[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4, 27(2): 117-1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OLE201402016.htm
    [11]

    CHEN J, WAN C M, GONG S T, et al. Chines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J]. World J Pediatr, 2018, 14(5): 429-436. doi: 10.1007/s12519-018-0190-2

    [12]

    WANG G, LIAN C, XI Y, et al. Evaluation of nonionic surfactant modified montmorillonite as mycotoxins adsorbent for aflatoxin B1 and zearalenone[J]. J Colloid Interf Sci, 2018, 518: 48-56. doi: 10.1016/j.jcis.2018.02.020

    [13] 姜家瑚, 柳玉华, 褚海涛, 等. 3种吸附剂对百草枯吸附能力的对比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14): 1718-1720. doi: 10.3969/j.issn.1672-9455.2011.14.027
    [14] 陈宵, 郭翔, 李忠生, 等. 活性炭对阿维菌素吸附效果的实验研究[J]. 卫生研究, 2014, 43(2): 286-289;2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YJ201402027.htm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图(2)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0
  • HTML全文浏览量:  37
  • PDF下载量:  24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11
  • 刊出日期:  2021-10-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