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oxicodynamics of paraquat administered by gavage in rabbits
-
摘要:目的 探讨家兔经口染毒百草枯的毒物效应动力学规律。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以2 mL/kg体质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低剂量染毒组(6只):以100 mg/kg体质量的百草枯溶液灌胃;高剂量染毒组(8只):以200 mg/kg体质量的百草枯溶液灌胃。各组家兔分别在染毒前和染毒后8 h、24 h、72 h及7 d采集外周血用于生化指标、细胞因子和血气分析指标的检测;染毒后7 d,取动物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高剂量染毒组有2只家兔分别于染毒后30 h和75 h死亡(不纳入统计)。染毒动物在观察期的体质量增加量低于对照组(P < 0.05),高、低剂量染毒组之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染毒7 d后,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尿素、肌酐、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染毒7 d后,各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升高幅度更大;高剂量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 < 0.05)。百草枯可致急性肺损伤和早期肺纤维化等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 经口染毒百草枯可导致生长受限,部分炎症因子水平增加,还可引起肺组织损伤。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百草枯中毒救治措施的动物实验提供基础数据,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disorders,WMSDs)是一组与体力负荷过重、不良体位和姿势、重复操作等不良工效学因素有关,以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工作相关疾病,可累及多个部位,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不适、麻木等,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生活质量[1]。世界各地为治疗WMSDs每年均需耗费巨额的资金,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耗费130亿~ 540亿美元,欧洲WMSDs的治疗费高达240亿欧元[2]。
以往对于WMSDs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体力负荷较大的工作如汽车制造[3]、搬运重物[4]等。近年来亦有较轻体力负荷作业[5]和短时间内重复操作[6]引起工人WMSDs的报道,且多发生于一些作业环境相对较好的行业或岗位,容易被忽视。电子制造业属于现代轻工制造业的范畴,对劳动者体力和脑力要求都不高,管理也相对规范,因此倍受劳动者青睐,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中占很大的比例[7]。然而,电子制造业需要工人长时间重复做相同的工作,更有报道指出电子制造业存在不良工效学负荷[8],这些都是发生WMSDs的重要诱因。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珠三角某市某企业的电子制造工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WMSDs患病现状,分析WMSDs与不良工作姿势的关联性,为预防和控制电子制造业工人发生WMSDs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珠三角某市某中型电子制造企业的全部生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充分告知研究对象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后,将符合以下条件的工人作为本次研究的纳入对象:(1)年龄≥ 18岁;(2)从事电子制造生产≥ 1年;(3)无其他可引起肌肉、骨骼损伤的基础疾病如外伤,先天性肌肉骨骼疾患、肿瘤等;(4)能准确理解问卷的内容。于2018年12月—2019年1月采用国内扩展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问卷[9]调查其基本情况、工作过程中的人体工效学情况和WMSDs患病情况,包括用力、动态负荷、静态负荷、重复性负荷、工效学环境、振动、气候等方面。在排除不能清楚理解问卷内容或不能配合调查者后,获得最终的研究对象350名。本次调查通过了设计和实施单位的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调查研究对象的工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平均月收入、吸烟情况、是否罹患其他基础疾病等。
1.2.2 WMSDs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中WMSDs是指由于工作的原因导致受力部位出现持续的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休息后24 h仍无法缓解的,且排除其他原发疾病如外伤、肿瘤等。参考袁志伟等[10]的研究,本研究中WMSDs的年患病率定义为过去12个月内发生WMSDs的人数/研究对象的总人数。参考程菊[11]的研究,各部位WMSDs的检出率定义为过去12个月内该部位发生WMSDs的人数/发生WMSDs的总人数。为方便研究对象的理解,用图示的形式调查研究对象颈、肩、上背、下背或腰、肘、腕、手、臀或大腿、膝、踝或足等部位在过去12个月内是否发生WMSDs。采用Likert 4级评定法调查WMSDs患者在过去12个月内的累计患病时间,其中:全年累计患病1 ~ 7 d记为1分;全年累计患病8 ~ 30 d记为2分;全年累计患病超过30 d,但不是每天记为3分;几乎每天都患病记为4分[12-14]。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5]对过去12个月内WMSDs患病期间最不能耐受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即采用0 ~ 10分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其中0分表示无感觉或无疼痛,而10分表示坐立不安、疼痛难忍,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
1.2.3 工作情况和工效学负荷情况的调查
问卷法调查研究对象的工作情况和工效学负荷情况。工作情况包括研究对象的开始工作年龄,从事目前岗位的开始时间、工龄等。工效学负荷又分为力量负荷、姿势负荷、振动负荷情况:力量负荷包括工作时需要上肢或手用力等,姿势负荷包括是否一直坐位工作、工作时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工作时背部弯曲(> 10°)、工作时背部保持同一姿势、工作时颈部弯曲(> 10°)、工作时颈部保持同一姿势、经常低头作业等,振动负荷包括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等;其中,对于工作时背部弯曲(> 10°)和工作时颈部弯曲(> 10°)辅以图示方便研究对象理解。以上项目采用Likert 2 ~ 4级法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作业时采用以上姿势的频率越高。
1.2.4 质量控制
本研究的所用到的调查量表经检验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以上,效度Kaiser-Meyer-Olkin系数均在0.7以上。一般情况、WMSDs现状调查、工作情况和不良工作姿势的调查由多名经考核合格且有相关经验的公卫医师使用统一用语指导调查对象通过手机APP自行填写,设有逻辑纠错处理功能,填写完整无误才可提交。
1.2.5 信息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APP数据直接导出,用SPSS 22.0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 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定性资料率的比较用Pearson χ2检验,涉及理论频数值小于1者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两两比较用χ2分割。分析研究对象WMSDs与工作情况、不良姿势的关联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ethod = forward,LR;Entry = 0.05,Removal = 0.1),等级变量直接纳入分析,名义变量设置哑变量后纳入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双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50名研究对象中,主要包括看炉、检查、贴片加工操作、表面装贴、测试、焊锡、返修、插机、包装等岗位的工人,350名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 1。本次研究共203名工人在过去12个月内曾发生WMSDs,147名工人未发生WMSDs,即WMSDs在过去一年的年患病率为58.0%。结果显示,WMSDs工人中已婚、平均月收入较低的占比高于非WMSDs研究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 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人数(占比/%) 项目 人数 WMSDs组 非WMSDs组 χ2值 P值 性别 1.78 0.18 男 101 53(26.11) 48(32.65) 女 249 150(73.89) 99(67.35) 年龄/岁 2.91 0.23 < 30 49 23(11.33) 26(17.69) 30 ~ 40 174 105(51.72) 69(46.94) > 40 127 75(36.95) 52(35.37) 文化程度 0.13 0.94 初中及以下 160 93(45.81) 67(45.58) 高中或中专 105 62(30.54) 43(29.25) 大专及以上 85 48(23.65) 37(25.17) 婚姻情况 0.002a 未婚 47 18(8.87) 29(19.73) 已婚 296 183(90.15) 113(76.87) 其他 7 2(0.99) 5(3.40) 平均月收入/元 9.57 0.002 ≤ 3 000 191 125(61.58) 66(44.90) > 3 000 159 78(38.42) 81(55.10) 吸烟情况 0.096a 不吸烟 316 189(93.10) 127(86.39) 吸烟 27 12(5.91) 15(10.20) 戒烟 7 2(0.99) 5(3.40) 2.2 WMSDs的罹患情况
203名在过去12个月内曾发生WMSDs的工人各部位WMSDs检出率统计:颈部153名(占75.37%),肩部114名(占56.16%),踝部75名(占36.94%),上背部73名(占35.96%),手部65名(占32.02%),其他部位检出率均在30.00%以下;出现多个(≥ 2个)部位的WMSDs患者95名(占46.80%)。手部和上背部VAS分值中位数高于其他部位。过去12个月内WMSDs患病对象的各部位累计患病时长和VAS分值见表 2。
表 2 WMSDs研究对象累计患病时间构成和VAS分值中位数[人数(占比/%)] 部位 人数 1 ~ 7 d 8 ~ 30 d > 30 d,但非每天 几乎每天 VAS分值[M(P25,P75)] 颈部 153 71(46.41) 34(22.22) 30(19.61) 18(11.76) 4.0(3.0,5.0) 肩部 114 57(50.00) 25(21.93) 23(20.18) 9(7.89) 4.0(3.0,5.0) 踝部、足部 75 41(54.67) 16(21.33) 10(13.33) 8(10.67) 4.0(3.0,6.0) 上背部 73 41(56.16) 14(19.18) 11(15.07) 7(9.59) 4.5(3.0,6.0) 手部 65 36(55.38) 13(20.00) 6(9.23) 10(15.38) 4.5(3.0,6.0) 腕部 53 39(73.58) 7(13.21) 4(7.55) 3(5.66) 4.0(3.0,7.0) 腿部、臀部 52 29(55.78) 9(17.31) 10(19.23) 4(7.69) 4.0(3.0,6.0) 膝部 52 30(57.69) 8(15.38) 8(15.38) 6(11.54) 4.0(3.0,6.0) 下背部、腰部 47 34(72.34) 5(10.64) 6(12.78) 2(4.26) 4.0(3.0,6.0) 2.3 工作情况和不良姿势
WMSDs组研究对象的工龄 > 5年、一直坐位工作、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工作时背部弯曲(> 10°)、工作时背部保持同一姿势、工作时颈部弯曲(> 10°)、工作时颈部保持同一姿势、经常低头作业的构成比高于非WMS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MSDs组研究对象经常需要上肢或手用力、经常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的比例高于非WMS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两组研究对象工作情况和不良姿势情况比较[人数(占比/%)] 项目 人数 WMSDs组 (n = 203) 非WMSDs组(n = 147) χ2值 P值 工龄/年 6.84 < 0.01 ≤ 5 72 32 (15.76) 40 (27.21) > 5 278 171 (84.24) 107 (72.79) 一直坐位工作 4.29 0.038 否 256 140(68.97) 116(78.91) 是 94 63(31.03) 31(21.09) 需要上肢或手用力 20.13 < 0.01 很少 88 35(17.24) 53(36.05) 有时 142 83(40.89) 59(40.14) 经常 120 85(41.87) 35(23.81) 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 36.14 < 0.01 很少 188 83(40.89) 105(71.43) 有时 131 92(45.32) 39(26.53) 经常 31 28(13.79) 3(2.04) 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 12.68 < 0.01 是 158 108(53.20) 50(34.01) 否 192 95(46.80) 97(65.99) 工作时背部姿势 12.43 < 0.01 直立(≤ 10°) 178 87(42.86) 91(61.90) 弯曲(> 10°) 172 116(57.14) 56(38.10) 工作时背部保持同一姿势 5.21 0.02 是 201 127(62.56) 74(50.34) 否 149 76(37.44) 73(49.66) 工作时颈部姿势 21.81 < 0.01 直立(≤ 10°) 99 38(18.72) 61(41.50) 弯曲(> 10°) 251 165(81.28) 86(58.50) 工作时颈部保持同一姿势 7.84 < 0.01 是 227 144(70.94) 83(56.46) 否 123 59(29.03) 64(43.54) 经常低头作业 12.45 < 0.01 是 191 127(62.56) 64(43.54) 否 159 76(37.44) 83(56.46) 2.4 WMSDs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罹患WMSDs为因变量,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WMSDs的影响因素。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赋值情况见表 4。分析显示,婚姻情况、一直坐位工作、工龄 > 5年、需要上肢和手用力工作、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工作时颈部弯曲(> 10°)是WMSDs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其中,相对于未婚、不是一直坐位工作、工龄≤ 5年、不需要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工作时颈部直立(≤ 10°),已婚(OR = 2.39)、一直坐位工作(OR = 1.83)、工龄 > 5年(OR = 1.89)、需要上肢和手用力工作(OR = 1.71)、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OR = 2.42)、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OR = 1.87)、工作时颈部弯曲(> 10°)(OR = 2.42)是罹患WMSDs的危险因素(P < 0.05);“需要上肢或手用力”“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的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工人罹患WMSDs的危险性增加0.71、1.42倍(P < 0.05)。见表 5。
表 4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赋值表变量名称 赋值 婚姻情况 未婚= 0,已婚= 1,其他= 2 一直坐位工作 否= 0,是= 1 需要上肢或手用力 很少= 1,有时= 2,经常= 3 工作时颈部姿势 直立(≤ 10°)= 0,弯曲(> 10°)= 1 平均月收入 > 3 000元= 0,≤ 3 000元= 1 工作时背部姿势 弯曲(> 10°)= 0,直立(≤ 10°)= 1 工作时背部保持同一姿势 否= 0,是= 1 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 很少= 1,有时= 2,经常= 3 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 否= 0,是= 1 经常低头作业 否= 0,是= 1 工龄 ≤ 5年= 0, > 5年= 1 表 5 WMSDs的影响因素自变量 β值 S x值 Wald χ2值 P值 OR(95%CI)值 婚姻情况 已婚 0.87 0.38 5.18 0.023 2.39(1.13 ~ 5.06) 其他 - 0.38 1.05 0.13 0.720 0.69(0.09 ~ 5.34) 一直坐位工作 0.61 0.29 4.43 0.035 1.83(1.05 ~ 3.23) 工龄 > 5年 0.63 0.27 5.34 0.021 1.89(1.10 ~ 3.23) 需要上肢或手用力工作 0.54 0.17 10.50 0.001 1.71(1.24 ~ 2.37) 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 0.88 0.22 15.82 0.000 2.42(1.57 ~ 3.73) 每分钟重复多次操作 0.63 0.26 5.90 0.015 1.87(1.13 ~ 3.11) 工作时颈部弯曲(> 10°) 0.88 0.28 10.30 0.001 2.42(1.41 ~ 4.14)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珠三角某市电子制造行业工人WMSDs的患病率(58.0%)高于王世娟等[16]的研究结果(46.8%),可能是因为,WMSDs是一组原因复杂的疾病,即使同为电子制造行业,两组研究对象的工作负荷、工作方式不太一致也会导致患病率的差异。以往的报道发现重体力负荷型引起的WMSDs主要累及下背部或腰部[17],本次研究发现电子制造行业工人的WMSDs主要累及颈部和肩部,且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这可能与电子制造作业需要颈部和上肢肌群活动有关。黄阿美[13]指出,WMSDs的累计患病时间多为1个月以内,而本次发现电子制造行业工人WMSDs累计患病时间多为1周内,较重体力型工作持续时间短,这可能与电子制造业规律的作息制度有关。颜萍[18]指出,VAS评分中3 ~ 4分属于轻度疼痛,5 ~ 6分属于中度疼痛,本次研究发现WMSDs引起电子制造行业工人的疼痛多属轻度疼痛或中度疼痛,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该指标进行更大样本量的观察和验证,为电子制造行业工人诊断WMSDs提供量化的依据。
朱子豪[19]的研究认为,年龄是WMSDs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骨骼系统老化导致机体对姿势负荷的适应性下降从而诱发WMSDs,但该研究并未指出具体在多大年龄时WMSDs的风险会增加,而本研究发现,年龄并不是WMSDs的影响因素,这可能与本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多为30 ~ 45岁有关,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多纳入其他年龄的研究对象加以验证。李雪等[20]认为,WMSDs是由于肌肉-骨骼系统长期损害引起的慢性疾病,因此工龄越长,发生WMSDs的风险就越高,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崔娅等[21]认为,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和职业紧张可能使工人产生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生产行为,导致下背痛等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本研究发现,已婚研究对象罹患WMSDs的风险高于未婚研究对象,这可能与已婚研究对象需承担更大的家庭压力和经济压力有关[22]。
现代工效学理论认为,一直坐位工作缺乏工间休息、工作时颈部弯曲(> 10°)、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均可增加静态姿势负荷,使肌肉-骨骼组织处于静态收缩状态,因此更容易产生疲劳[23]。长期从事坐位工作的办公室人员,发生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风险较高,这可能与坐位工作时下背部肌肉承受的负荷较大且得不到活动有关[24]。工作时低头作业或颈部弯曲,可使操作者头颈肌肌电活动幅度和不对称系数异常,引起头颈肌群生理功能受损[25]。经常或频繁地以不舒服的姿势工作可使发生WMSDs的风险增加,这可能与频繁以不舒服的姿势干活使肌肉-骨骼系统的顺应性改变有关[26]。邬堂春等[27]认为:经常在短时间内完成重复多次操作可使肌肉-骨骼系统氧耗增加,局部组织氧供不足,产生大量乳酸等物质,使WMSDs的发生风险增加。
综上,珠三角某市电子制造行业WMSDs的患病率较高,但患病的持续时间和引起的疼痛感、不适感较轻。改善电子制造行业生产流程的工效学设计,对工人加强科学作业姿势和标准生产技能的培训,合理安排其休息,排除其社会心理压力,可能有助于预防电子制造行业WMSDs的发生。
-
表 1 各组实验动物肝功能、心肌酶、肾功能检测结果及分
(n = 6) 指标 分组 时间 F组间
值F组内
值F交互
值0 h 8 h 24 h 72 h 168 h TP/(g/L) 对照组 62.25 ± 7.23 55.75 ± 5.85 54.50 ± 7.59 56.75 ± 6.80 59.50 ± 6.24 0.22 25.15① 2.51① 低剂量组 63.16 ± 4.26 57.83 ± 7.08 57.33 ± 3.83 57.50 ± 2.59 57.17 ± 2.64 高剂量组 62.00 ± 4.56 56.33 ± 1.36 62.50 ± 4.55 59.33 ± 7.12 56.50 ± 5.05 ALB/(g/L) 对照组 38.75 ± 3.09 34.50 ± 1.29 33.50 ± 1.73 35.00 ± 1.63 36.75 ± 2.06 3.23 6.52① 1.51 低剂量组 36.00 ± 0.89 34.17 ± 2.63 34.50 ± 2.07 34.33 ± 1.21 33.83 ± 1.47 高剂量组 38.67 ± 2.87 35.00 ± 2.37 37.17 ± 0.75 35.83 ± 4.02 35.00 ± 2.09 GLB/(g/L) 对照组 23.50 ± 5.45 21.25 ± 4.79 21.00 ± 6.16 21.75 ± 5.25 23.00 ± 4.32 1.07 3.23① 1.67 低剂量组 27.16 ± 4.35 24.67 ± 5.61 25.17 ± 3.97 24.83 ± 3.82 23.67 ± 2.42 高剂量组 23.33 ± 2.80 21.33 ± 2.80 25.67 ± 4.03 23.50 ± 3.51 21.50 ± 3.62 ALT/(U/L) 对照组 49.50 ± 8.54 52.50 ± 10.53 54.75 ± 16.29 41.25 ± 9.77 30.75 ± 15.58 1.46 7.51① 0.92 低剂量组 45.83 ± 12.13 53.66 ± 17.41 55.00 ± 18.34 44.00 ± 13.09 34.16 ± 9.84 高剂量组 33.33 ± 12.50 38.50 ± 8.34 50.50 ± 28.86 29.83 ± 14.19 26.16 ± 10.07 AST/(U/L) 对照组 19.75 ± 4.35 41.25 ± 17.85 23.00 ± 12.97 14.25 ± 4.11 24.00 ± 18.78 3.00 13.87① 1.31 低剂量组 15.83 ± 3.06 42.67 ± 23.41 25.17 ± 10.02 12.50 ± 2.25 13.33 ± 3.26 高剂量组 22.00 ± 2.76 51.67 ± 26.12 42.67 ± 25.42 11.33 ± 4.96 63.50 ± 48.14 LDH/(U/L) 对照组 124.75 ± 77.46 254.25 ± 178.29 210.25 ± 229.54 67.00 ± 22.64 42.25 ± 9.81 0.43 5.65① 1.05 低剂量组 71.33 ± 13.69 264.33 ± 161.57 171.16 ± 69.29 58.83 ± 39.42 43.00 ± 14.79 高剂量组 88.00 ± 31.98 298.66 ± 220.42 209.66 ± 169.99 71.33 ± 48.78 145.50 ± 107.18 α-HBDH/(U/L) 对照组 85.25 ± 69.34 70.00 ± 24.56 69.25 ± 45.42 47.75 ± 19.83 21.00 ± 4.51 2.19 2.34 1.56 低剂量组 44.83 ± 11.94 68.50 ± 28.00 72.83 ± 26.80 30.00 ± 27.75 23.66 ± 8.91 高剂量组 55.33 ± 22.28 109.33 ± 77.79 70.66 ± 36.30 44.83 ± 34.93 108.17 ± 95.27 CKMB/(U/L) 对照组 680.25 ± 390.83 304.25 ± 17.9 1 391.00 ± 115.82 372.25 ± 45.27 235.25 ± 40.11 0.69 5.52① 2.38 低剂量组 471.66 ± 129.33 334.83 ± 111.44 527.33 ± 141.43 272.33 ± 143.01 263.83 ± 105.20 高剂量组 546.66 ± 217.34 530.33 ± 282.64 399.67 ± 120.28 374.67 ± 302.98 371.17 ± 114.31 UREA/(mmol/L) 对照组 9.47 ± 1.38 10.85 ± 1.69 5.10 ± 0.63 5.65 ± 1.07 6.70 ± 1.89 2.67 41.09① 3.31① 低剂量组 8.51 ± 0.79 9.95 ± 1.50 5.10 ± 1.07 5.15 ± 1.27 4.51 ± 1.55 高剂量组 7.33 ± 1.72 10.11 ± 2.41 9.25 ± 3.15 10.47 ± 4.55 7.30 ± 1.32 CR/(μmmol/L) 对照组 93.75 ± 29.67 83.75 ± 18.26 69.25 ± 13.57 77.00 ± 17.61 85.25 ± 21.88 2.37 9.46① 2.34 低剂量组 83.50 ± 12.80 71.33 ± 12.31 67.33 ± 13.36 67.50 ± 13.86 67.33 ± 15.16 高剂量组 100.33 ± 10.05 80.67 ± 13.08 90.17 ± 17.48 100.00 ± 34.16 79.83 ± 19.02 注: ①P < 0.05。 表 2 各组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n = 6)
指标 分组 时间 F组间
值F组内
值F交互
值0 h 168 h TGF-β1/(pg/mL) 对照组 151.50 ± 19.36 173.53 ± 20.00 10.20① 17.72① 5.32① 低剂量组 161.15 ± 19.47 169.00 ± 12.60 高剂量组 171.89 ± 19.28 230.21 ± 30.26 HMGB1/(ng/mL) 对照组 77.70 ± 11.46 76.23 ± 1.73 4.19① 0.01 0.16 低剂量组 81.22 ± 4.90 81.13 ± 4.78 高剂量组 88.04 ± 12.61 96.92 ± 9.17 MCP-1/(pg/mL) 对照组 63.79 ± 8.31 59.30 ± 8.14 2.97 < 0.01 2.70① 低剂量组 70.39 ± 6.93 67.49 ± 5.78 高剂量组 69.59 ± 13.13 76.61 ± 6.91 注: ①P < 0.05。 表 3 各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n = 6)
指标 分组 时间 F组间
值F组内
值F交互
值0 h 168 h PaO2/(mmHg) 对照组 83.75 ± 3.30 87.25 ± 4.92 0.91 0.12 0.82 低剂量组 89.92 ± 4.60 86.58 ± 5.77 高剂量组 93.00 ± 10.60 90.50 ± 13.84 SatO2/% 对照组 95.25 ± 0.50 96.25 ± 0.50 2.40 5.08① 0.28 低剂量组 96.08 ± 0.66 96.50 ± 1.00 高剂量组 96.50 ± 1.22 97.17 ± 1.33 PaCO2/(mmHg) 对照组 34.63 ± 1.36 34.53 ± 3.44 0.64 2.40 1.01 低剂量组 31.92 ± 4.28 33.64 ± 2.54 高剂量组 32.00 ± 3.61 36.48 ± 5.34 TCO2/(mmHg) 对照组 21.00 ± 5.10 20.33 ± 3.40 0.11 10.92① 3.13 低剂量组 17.58 ± 2.71 25.00 ± 1.84 高剂量组 18.17 ± 4.12 25.33 ± 7.61 pH 对照组 7.29 ± 0.10 7.35 ± 0.06 1.29 17.01① 1.11 低剂量组 7.31 ± 0.06 7.45 ± 0.02 高剂量组 7.33 ± 0.07 7.41 ± 0.11 BE/(mmol/L) 对照组 - 5.33 ± 5.43 -6.00 ± 4.24 0.19 9.61① 2.67 低剂量组 - 8.00 ± 4.10 0.08 ± 2.13 高剂量组 - 8.67 ± 5.20 0.00 ± 9.14 HCO3-/(mmol/L) 对照组 19.97 ± 4.43 19.43 ± 3.29 0.12 9.61① 2.92 低剂量组 16.65 ± 2.70 24.07 ± 1.70 高剂量组 17.28 ± 4.15 24.28 ± 7.47 注: ①P < 0.05。 -
[1] YIN Y, GUO X, ZHANG S L, et al. Analysis of paraquat intoxication epidemic(2002-2011)within China[J]. Biomed Environ Sci, 2013, 26(6): 509-512.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ocdown/docdownload.aspx?filename=SWYX201306015&dbcode=CJFD&year=2013&dflag=pdfdown
[2]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13)[J]. 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6): 484-48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CWZ201412002.htm [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10[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4] 李运明, 曹文君, 陈长生. 不等距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用SAS和SPSS实现的对比[J]. 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4(4): 352-356. doi: 10.3969/j.issn.1002-3674.2007.04.005 [5] HONG G, HU L, TANG Y, et al. Prognosis and survival analysis of paraquat poisoned patients based on improved HPLC-UV method[J]. 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 2016, 80: 75-81. doi: 10.1016/j.vascn.2016.05.010
[6] CHEN H, FU X. Dynamics study on the role of curcumin on TGF-β1 express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cute paraquat poisoned rats[J]. Exp Ther Med, 2018, 16(5): 3841-384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0344661
[7] HUANG M, GUO M, WANG K, et al. HMGB1 mediates paraquat-induced neu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via activating RAGE signaling pathway[J]. Neurotox Res, 2019, 37(4): 913-92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0726711
[8] AMIRSHAHROKHI K, KHALILI A R. Carvedilol attenuates paraquat-induced lung injury by inhibi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chemokine MCP-1, NF-καρραB activ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mediators[J]. Cytokine, 2016, 88: 144-153. doi: 10.1016/j.cyto.2016.09.004
[9] 陈高飞, 宋祖军, 尹文, 等. 百草枯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的病理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3): 257-260;插1. [10] 白光兴, 李晋, 徐贵森, 等. 大剂量百草枯中毒对大鼠肺损伤的病理观察[J]. 四川医学, 2011, 32(4): 466-467. doi: 10.3969/j.issn.1004-0501.2011.04.007 [11] HU L, LIN F, LI H, et al. An intelligent prognostic system for analyzing patients with paraquat poisoning using arterial blood gas indexes[J]. 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 2017, 84: 78-85. doi: 10.1016/j.vascn.2016.11.004
-
期刊类型引用(12)
1. 郁文龙,曾繁鑫,王忠旭,白晓鹏,李斯文,贾宁,徐擎,李刚. 辽宁省1295名医护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4(04): 342-345 . 百度学术
2. 李晓艺,陈惠清,虞心阳,黄曼琪,杨敏,陈嘉斌. 长工时对电子制造业工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和抑郁症状的影响.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4(06): 729-733 . 本站查看
3. 张丹,朱宝余,梁展珲,陈涛,李宏彦,高阳,李嘉杰,陈青松. 供电企业攀爬作业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3(01): 21-26 . 百度学术
4. 曾建诚,杨燕,钟思武,刘移民,王忠旭,贾宁,王致. 某家具制造厂作业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3(01): 6-12+20 . 百度学术
5. 姚岩,梅勇,李洲,陈凤梅,付丹,吴家兵,凌瑞杰. 某汽车制造厂电焊工上背部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3(02): 171-175+183 . 百度学术
6. 谢尔瓦妮古丽·阿卜力米提,祖丽皮努·木台力甫,邓慧君,李富业. 新疆煤矿工人腰部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与健康. 2022(01): 18-22 . 百度学术
7. 谢尔瓦妮古丽·阿卜力米提,郑帅印,马翔宇,迪丽娜尔·艾克拜尔,李富业. 煤矿企业员工多部位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2(06): 617-624 . 百度学术
8. 徐晓文,赵立昀,应圣洁,陆敏,杨凤,顾怡勤,尹艳. 上海市闵行区电子行业作业工人肌肉骨骼疾患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05): 565-570 . 本站查看
9. 何易楠,彭志恒,黄贵荣,黄天艺,张晋蔚,马炜钰,周海林,刘移民. 广州市某啤酒制造厂工人颈肩背多部位肌肉骨骼疾患危险因素研究.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06): 679-684 . 本站查看
10. 周郁潮,郑海英,潘文娜,刘浩中,傅绍周,冯简青. 电子行业工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调查分析.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6): 98-100 . 百度学术
11. 原毅璨,徐蕴辉,姚孔轩,郭聖煜,孔刘林. 基于TDC的施工人员非健康工作姿态评估研究. 工程管理学报. 2021(03): 111-116 . 百度学术
12. 易孝婷,李雪,刘继文. 新疆煤矿工人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 2021(11): 1291-129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