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配置与使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王辉, 许向军, 肖结良, 周建洲

王辉, 许向军, 肖结良, 周建洲. 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配置与使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6): 677-68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6.015
引用本文: 王辉, 许向军, 肖结良, 周建洲. 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配置与使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6): 677-68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6.015

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配置与使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 

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一般类项目 OO2019114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辉(1985-), 男, 大学本科, 主管医师

  • 中图分类号: TD79+3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llocation and use of respiratory protection equipment in employers

  • 摘要:
      目的  构建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配置与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全面评估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是否得到合理使用。
      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采用专题小组讨论建立初步指标体系,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和分析修正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结果  第一轮咨询建立了初始指标体系框架的4条一级指标和25条二级指标,结合专家意见,按照变异系数等指标的纳入标准,删除不符合条件的二级指标4项(防护用品配发现状、防护用品清洗后佩戴情况、防护用品相关违规处罚情况、使用知名品牌防护用品);通过第二轮咨询打分,最终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21条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0名专家两轮咨询的有效回复率为100%,权威系数Cr=0.896、0.875。两轮专家咨询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5、0.11,W值分别为0.695,0.700(P < 0.05),专家协调程度较好。指标体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数为0.860。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结构效度分析,适当性检验统计量(KMO值)为0.736,表明效度较好。
      结论  该呼吸防护用品配置与使用的两级指标评价体系结构稳定,设计合理,可作为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是否得到合理使用的实用性评价工具,为行政监管和职业卫生评价提供参考。
    + English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无偿提供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属于一级预防措施[2],在职业防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呼吸防护用品。有调查表明,我国法定职业病中80%与呼吸系统有关[3]。在职业卫生监督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且目前职业卫生评价中常用的检查表法主要侧重于法规的符合性评价和产品本身的有效性评价[4],获取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劳动者真实的佩戴感受、佩戴效果以及佩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信息也难以被及时发现。为了全面评价劳动防护用品的配置和使用情况,课题组以最常用的呼吸防护用品为代表,从多角度出发开展评价研究,研发呼吸防护用品配备、使用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从一线劳动者和管理者两个角度开展调查,综合分析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配备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用人单位及时发现、整改问题,保护劳动者健康,同时可作为行政部门监管用人单位的手段,为职业卫生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5]、GBZ/T 195—2007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7]等国家法规和标准对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要求,采用专家头脑风暴法[8]集中讨论建立初步指标体系,作为下一步征求专家意见和集中讨论的基础。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防护用品发放、防护用品使用、维护与管理、产品质量)和25个二级指标。

    根据研究需要纳入相关专家共计20名,纳入标准包括: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在职业健康领域工作10年以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职业卫生相关内容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热心和积极支持本研究。为确保专家的代表性,20位专家分别来自浙江省内科研高校、国际知名防护用品开发公司、省市卫生健康委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甲级技术服务机构、大型化工行业的国企等业内机构。

    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咨询表给上述20名专家打分,咨询内容包含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重要性、灵敏性、可操作性、专家权威程度等方面内容的评价。通过两轮打分,汇总后进行数据分析。为取得理想结果,每轮咨询都要求专家在收到邮件后7 d内回复。

    用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对专家进行评价。(1)积极系数表示专家的应答率,积极系数≥80%表示应答率较好;(2)专家权威系数[10]:由专家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判断系数Cs)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系数Ca)两因素决定,计算公式为:Cr =(Cs + Ca)/2。Cr ≥ 0.70表示本次专家权威程度可接受[10]。(3)变异系数、协调系数(W):检验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表示专家意见越一致,变异系数> 0.25的指标予以删除;协调系数范围为0 ~ 1,其数值越大,表示专家意见越协调。有相关研究显示,德尔菲法经过2 ~ 3轮咨询后,若误差控制较好,W值一般在0.5左右,也是可以接受的[11-14]

    使用专家赋值法,采用百分制的方式,由专家对每个指标在其对应层级中的重要性大小在0 ~ 100之间进行赋分,权重以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见式1),X是权重系数,Xi是各专家所取的权重系数,fi是权重系数出现的次数,即为该指标的权重系数。判断系数Cs指标判断依据分别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国内外同行的了解、直觉共4类,影响程度分为大、中、小共3个等级,并分别赋予不同数值[12-13];熟悉程度系数Ca分为非常熟悉、很熟悉、熟悉、一般、不很熟悉、不熟悉6类,由专家对内容进行自评价,分值分别为1.0、0.8、0.6、0.4、0.2、0。

    $$ \overline X = \frac{{\sum {{X_i}{f_i}} }}{{\sum {{f_i}} }} $$ (1)

    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专家打分计算权重。用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来描述专家对各级指标的打分情况,用Kendall W检验协调系数,P < 0.05表示通过协调性检验,使用因子分析检验其结构效度。

    20名咨询专家中,男性13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43.5 ± 6.52)岁,平均工龄(19.00 ± 6.46)年,其中60%的咨询专家具有15年以上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大学本科11人,硕士8人,博士1人;中级职称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4人。

    共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咨询初始指标体系框架的4条一级指标和25条二级指标,结合专家意见,按照变异系数等指标的纳入标准,删除不符合条件的二级指标4项(防护用品配发现状、防护用品清洗后佩戴情况、防护用品相关违规处罚情况、使用知名品牌防护用品);通过第二轮咨询打分,最终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21条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1

    表  1  一级和二级指标得分及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组合权重
    内容 得分 权重 内容 得分 权重
    防护用品发放情况 25.20 0.252 0 1.1配发数量情况 16.45 0.164 5 0.041 5
    1.2免费发放情况 15.85 0.158 5 0.039 9
    1.3及时更换与否 16.95 0.169 5 0.042 7
    1.4岗位危害与防护用品类型是否一致 17.95 0.179 5 0.045 2
    1.5劳务派遣与实习生防护用品配发情况 15.30 0.153 0 0.038 6
    1.6岗位需求情况 17.50 0.175 0 0.044 1
    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24.45 0.244 5 2.1使用培训情况 14.65 0.146 5 0.035 8
    2.2上岗前佩戴情况 15.90 0.159 0 0.038 9
    2.3全程佩戴作业情况 17.90 0.179 0 0.043 8
    2.4岗中取下现象 17.40 0.174 0 0.042 5
    2.5过期、损坏佩戴现状 17.20 0.172 0 0.042 1
    2.6佩戴的正确性情况 16.95 0.169 5 0.041 4
    维护与管理情况 24.40 0.244 0 3.1保存、领用登记 15.55 0.155 5 0.037 9
    3.2经费保障 17.30 0.173 0 0.042 2
    3.3管理制度建设 15.95 0.159 5 0.038 9
    3.4日常监督、定期检查 16.65 0.166 5 0.040 6
    3.5应急防护备用 17.30 0.173 0 0.042 2
    3.6强制报废 17.25 0.172 5 0.042 1
    产品质量情况 25.95 0.259 5 4.1产品合格与否 35.70 0.357 0 0.092 6
    4.2功能和效果 31.05 0.310 5 0.080 6
    4.3舒适性 33.25 0.332 5 0.086 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每轮专家的信息反馈都在7 d内,共有11位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每轮有效回复率均为100%,即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两轮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96、0.875,表示专家对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研究结果可信,见表 2

    表  2  专家权威系数情况汇总
    专家评分指标 第一轮咨询 第二轮咨询
    判断依据(Cs) 熟悉程度(Ca) 权威系数(Cr) 判断依据(Cs) 熟悉程度(Ca) 权威系数(Cr)
    发放情况 0.955 0.910 0.933 0.910 0.900 0.905
    使用情况 0.875 0.920 0.898 0.875 0.900 0.888
    维护与管理情况 0.880 0.880 0.880 0.865 0.850 0.858
    质量情况 0.910 0.840 0.875 0.890 0.810 0.850
    合计 0.896 0.87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用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表示。两轮专家咨询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5、0.11,第二轮均比第一轮小;两轮专家协调系数结果分别为0.695、0.700(P < 0.05),二级指标专家协调系数为0. 51 ~ 0. 54(P < 0. 05),说明专家协调程度较好。

    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指标体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4 ~ 0.933;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数为0.860,各维度的分半信度为0.813 ~ 0.944,说明该指标体系的信度良好。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适当性检验统计量(KMO值)为0.736,Bartlett球形检验χ2 = 1 362.737(P < 0.01),初步表明指标体系的效度合理。

    近年来,在职业卫生监督和评价实践中,有研究[15]提出“企业忽视防护用品有效保护时间、更换周期、配发不合格”等现象依然存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个人防护(尤其呼吸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为了能够全面、详实地调查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的真实使用情况,提高调查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组织20名相关领域专家,从一线视角出发,开发研究呼吸防护用品实际使用和管理状况的评估指标体系。专家来自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或高校,涵盖卫生行政管理、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四大领域,权威系数均大于0.8,可认为他们对呼吸防护用品配置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具有较好的权威性。由于防护用品的配置有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故通过前期梳理,整理出了可参考的配置要求,使得该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更加权威和客观。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有4个指标可能因实际工作中出现概率低,管理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接触率低,对防护用品配备影响不大而被剔除,最终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21条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指标应用的可行性和设置的科学性。

    基于信度、效度分析结果,本研究验证了防护用品发放情况、使用情况、维护与管理情况、质量情况4个一级指标的代表性。发放情况与质量情况是职业卫生管理的前置准备环节,使用情况、维护与管理情况是职业卫生管理的应用环节。发放情况与质量情况所占权重略高于使用、维护与管理情况,反映了现有职业卫生管理仍然在前置准备方面有需求,是确保防护效果的重要性的体现,这与职业卫生管理现场情况相符;在完成前置准备后,后续的使用情况、维护与管理情况反映了企业的具体管理行为,企业对于职业卫生仍要提升管理理念与认知以提升职业卫生管理能力。前置准备和后继的使用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一级指标中,产品质量情况相关指标权重最高,其中又以二级指标“产品合格”占比最高,紧接着为“舒适性”,说明专家一致认为,配备合格、舒适的产品是最为重要的。产品质量与合格情况直接决定着岗位危害的防护效果,是防护的关键性问题;产生的舒适性又决定着劳动者是否愿意佩戴以及坚持佩戴的时间。在职业卫生监督过程中,应加强对“产品是否合格”的关注;无防尘防毒效果的“纱布口罩”等,属于不合格防护用品,应对此重点展开宣传,加强对现场防护佩戴情况的检查。二级指标中,1.4、1.6、2.3权重较高,这是因为,岗位危害与防护用品类型是否一致、全程佩戴作业情况直接决定了劳动者的保护状况,是防护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在职业卫生管理中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可以通过加强检查、巡查、复核配发记录等手段避免;岗位需求情况直接反映出防护管理与实际防护发放可能存在出入和矛盾,应予以重视。岗位需求大,可能说明配发数量不足,配发计划需调整;岗位需求小,可能存在配发过量,造成浪费现象,提高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其余指标占比均较为均衡,也体现了个人防护用品如果要切实发挥作用,从选用、发放、佩戴到培训、管理、维护等,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到位均有可能导致防护失效。用人单位若再停留在“已配备了防护用品,个体防护措施就合格了”的认知水平,将不利于本单位职工的健康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由于现场尘毒危害分布情况复杂,个体防护应根据现场危害的种类和水平情况进行合理地调配和管理[16],并需要用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总体来说,本指标体系结构稳定,专家意见一致,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结合检查表法,可作为用人单位开展呼吸防护用品评价的实用性工具,同时可以在职业卫生监管过程中用于评价用人单位呼吸防护用品的配置状况。

    本研究作为职业病防治领域的探索,将在后续研究中开展进一步现场调研,并逐步优化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一级和二级指标得分及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组合权重
    内容 得分 权重 内容 得分 权重
    防护用品发放情况 25.20 0.252 0 1.1配发数量情况 16.45 0.164 5 0.041 5
    1.2免费发放情况 15.85 0.158 5 0.039 9
    1.3及时更换与否 16.95 0.169 5 0.042 7
    1.4岗位危害与防护用品类型是否一致 17.95 0.179 5 0.045 2
    1.5劳务派遣与实习生防护用品配发情况 15.30 0.153 0 0.038 6
    1.6岗位需求情况 17.50 0.175 0 0.044 1
    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24.45 0.244 5 2.1使用培训情况 14.65 0.146 5 0.035 8
    2.2上岗前佩戴情况 15.90 0.159 0 0.038 9
    2.3全程佩戴作业情况 17.90 0.179 0 0.043 8
    2.4岗中取下现象 17.40 0.174 0 0.042 5
    2.5过期、损坏佩戴现状 17.20 0.172 0 0.042 1
    2.6佩戴的正确性情况 16.95 0.169 5 0.041 4
    维护与管理情况 24.40 0.244 0 3.1保存、领用登记 15.55 0.155 5 0.037 9
    3.2经费保障 17.30 0.173 0 0.042 2
    3.3管理制度建设 15.95 0.159 5 0.038 9
    3.4日常监督、定期检查 16.65 0.166 5 0.040 6
    3.5应急防护备用 17.30 0.173 0 0.042 2
    3.6强制报废 17.25 0.172 5 0.042 1
    产品质量情况 25.95 0.259 5 4.1产品合格与否 35.70 0.357 0 0.092 6
    4.2功能和效果 31.05 0.310 5 0.080 6
    4.3舒适性 33.25 0.332 5 0.086 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专家权威系数情况汇总

    专家评分指标 第一轮咨询 第二轮咨询
    判断依据(Cs) 熟悉程度(Ca) 权威系数(Cr) 判断依据(Cs) 熟悉程度(Ca) 权威系数(Cr)
    发放情况 0.955 0.910 0.933 0.910 0.900 0.905
    使用情况 0.875 0.920 0.898 0.875 0.900 0.888
    维护与管理情况 0.880 0.880 0.880 0.865 0.850 0.858
    质量情况 0.910 0.840 0.875 0.890 0.810 0.850
    合计 0.896 0.875
    下载: 导出CSV
  •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A]. 2002-05-01.
    [2] 金泰廙.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97-403.
    [3] 顾祖维. 个体防护是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重要措施[J].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2(4): 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T200204003.htm
    [4] 张金龙, 秦宏. 检查表法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个人防护用品方面的应用[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1(3): 208-209. doi: 10.3969/j.issn.1002-221X.2008.03.03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T 18664-200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GBZ/T 195-2007[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EB/OL]. (2018-01-19)[2021-06-22]. https://www.mem.gov.cn/gk/gwgg/gfxwj/2018/201801/t20180119_242761.shtml.
    [8]

    LINSTONE H A, TUROFF M. Delphi: a brief look backward and forward[J]. Technol Forecast Soc Change, 2011, 78(9): 1712-1719. doi: 10.1016/j.techfore.2010.09.011

    [9] 吴青青, 郭妤洁, 钟节鸣, 等. Delphi法在编制浙江省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的应用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 2013, 25(6): 16-19. doi: 10.3969/j.issn.1007-0931.2013.06.005
    [10]

    STEURER J. The Delphi method: an efficient procedure to generate knowledge[J]. Skeletal Radiol, 2011, 40(8): 959-961. doi: 10.1007/s00256-011-1145-z

    [11] 宁丽, 邵爱仙, 李益民.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护理评估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12): 6-9. doi: 10.3969/j.issn.1008-9993.2013.12.002
    [12] 曾光, 李辉.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 250-270.
    [13] 孙振球, 徐勇勇. 医学统计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402-421.
    [14] 郭秀花. 医学现场调查技术与统计分析[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25-230.
    [15] 吕琳, 杨璇. 职业病危害评价中个体防护措施评价实践与应用[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1, 29(10): 795-796.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1.10.024
    [16] 吕琳, 高星, 罗伶. 有关个体防护标准与使用现状的思考[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0, 23(1): 68-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OLE201001032.htm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0
  • HTML全文浏览量:  82
  • PDF下载量:  3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10
  • 刊出日期:  2021-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