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T1mapping技术在锰中毒神经系统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李巍伟, 王欣, 张婷婷, 张宜强, 张淑娟

李巍伟, 王欣, 张婷婷, 张宜强, 张淑娟. T1mapping技术在锰中毒神经系统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 40(3): 315-31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2.03.011
引用本文: 李巍伟, 王欣, 张婷婷, 张宜强, 张淑娟. T1mapping技术在锰中毒神经系统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 40(3): 315-31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2.03.011

T1mapping技术在锰中毒神经系统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巍伟(1979—),男,硕士,副主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135.1

Application of MRI T1mapping technique in nervous system examination of manganese poisoning

  • 摘要:
      目的  使用磁共振成像(MRI) T1mapping技术对慢性锰中毒患者双侧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和胼地体进行定量分析,寻求该技术在锰中毒神经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4例慢性锰中毒患者和36例对照组受试者进行颅脑MRI检查,采用BrainQuant序列生成T1mapping图像,测量双侧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和胼胝体一定范围感兴趣区(ROI)T1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慢性锰中毒组患者双侧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ROI区T1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慢性锰中毒组患者胼胝体ROI区T1值与对照组大致相当(P>0.05)。
      结论  T1mapping技术可用于慢性锰中毒患者的辅助诊断和鉴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English
  • 锰(Mn)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在维持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职业接触锰最常见的方式是吸入,可导致人体组织细胞中的锰含量升高,锰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过度积累会导致锰中毒的发生[1-2]。现行的职业性锰中毒诊断标准GBZ 3—2006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对锰中毒的诊断主要依靠职业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血锰和尿锰作为辅助诊断依据。神经成像研究显示,即使在相对较低的暴露浓度下,脑中的锰沉积也会出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基于锰的顺磁特性,利用T1加权磁共振成像可以间接定量脑中锰的积累[3-4]。MRI图像具有多个成像参数,T1为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代表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的时间。T1mapping技术是一种磁共振定量技术,通过特殊的序列,测量并计算组织的T1纵向弛豫时间。T1弛豫又称为自旋-晶格弛豫,反映自旋质子核与周围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周围环境的改变影响T1弛豫时间,反映组织T1弛豫时间定量信息的图即为T1mapping图像[5-8]。本研究通过使用T1mapping技术对神经核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锰中毒神经核团T1纵向弛豫的特点,评估T1mapping技术在锰中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3月门诊就诊的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1例脑梗死患者,共有24名慢性锰中毒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从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随机招募选取无脑出血、无脑梗死以及无帕金森病史的36名受检者。对两组人群均进行颅脑MRI检查(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flair加权图像和BrainQuant序列),明确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锰中毒组纳入标准:具有可靠的职业史,符合GBZ 3— 2006《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的锰中毒患者。

    检查设备采用东软医疗NeuMR 1.5T磁共振系统,常规脑MRI序列(包括T1和T2加权图像和flair序列),附加扫描颅脑BrainQuant序列,依次扫描生成包括T1map、Pdmap等8组图像。BrainQuant序列扫描参数:重复时间(TR)45 ms,回波时间(TE) 10 ms,翻转角为8°,视野216 mm × 256 mm,扫描层数48,层厚2.7 mm,扫描时间8 min 32 s。

    东软医疗NeuMR 1.5 T磁共振系统颅脑BrainQuant序列一次扫面通过计算能生成8种不同权重的图像,选择T1mapping图像进行研究,测量双侧尾状核头、壳、苍白球、丘脑一定范围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T1值,以及胼胝体一定范围的ROI区的T1值,ROI区大小为神经核团或胼胝体截面最窄处宽度的1/3 ~ 2/3,取ROI区T1值的平均值用于研究,比较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与对照组受试者在不同核团以及胼胝体ROI区T1值,评估锰中毒患者T1值特点。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左右尾状核头、壳、苍白球、丘脑ROI区T1值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纳入研究的锰中毒组24名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患者中男性患者23名,对照组36名受试者中男性34名,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58,P = 0.809)。锰中毒组平均年龄(60.8 ± 13.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7.2 ± 9.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23,P = 0.226)。

    锰中毒组和对照组双侧尾状核头、壳核、苍白球、丘脑T1值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锰中毒组双侧尾状核头、壳、苍白球、丘脑T1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锰中毒组和对照组胼胝体T1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各部位中胼胝体T1值最低,神经核团中苍白球T1值总体较低,其T1均值显著低于其他神经核团。见图 1

    表  1  锰中毒组与对照组对应区域感兴趣区T1值比较 (ms)
    部位 对照组(n = 36) 锰中毒(i = 24) t p
    尾状核头 921.2 ±62.5 829.5 ±25.5 9.64 < 0.01
    893.9 ± 67.8 792.2 ±50.7 8.87 < 0.01
    苍白球 752.1 ±77.3 663.2 ±36.3 7.43 < 0.01
    丘脑 874.1 ±56.0 787.9 ± 13.5 10.44 < 0.01
    胼胝体 551.5 ±41.0 569.2 ± 46.7 -1.55 0.12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锰中毒组和对照组感兴趣区(ROI)T1值 (ms)

    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锰中毒组、对照组左右尾状核头、壳、苍白球、丘脑ROI区T1值,锰中毒组和对照组两侧对应神经核团ROI区T1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双侧神经核团对应感兴趣区T1均值比较
    组别 部位 右侧 左侧 t P
    锰中毒组 尾状核头 830.7 ± 25.6 828.3 ± 26.0 0.66 0.52
    壳苍白球 794.8 ± 57.1 789.7 ± 44.4 1.24 0.23
    苍白球 655.9 ± 36.8 670.5 ± 35.1 -1.87 0.08
    丘脑 785.1 ± 12.9 790.9 ± 13.6 -1.99 0.06
    对照组 尾状核头 921.8 ± 63.1 920.6 ± 62.7 0.31 0.76
    896.9 ± 76.7 891.1 ± 58.5 0.52 0.61
    苍白球 754.2 ± 93.4 750.1 ± 58.4 0.28 0.78
    丘脑 875.1 ± 63.7 873.1 ± 48.0 0.24 0.8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两组各一名研究对象的BrainQuant序列T1mapping图像见图 2

    图  2  BrainQuant序列T1mapping图像
    :图A为对照组59岁男性受试对象,图B为锰中毒组56岁男性患者。

    锰是人体维持身体健康必需的元素,大剂量吸收会产生毒性,可导致人体组织细胞中的锰含量升高,急性锰中毒多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糜烂,胃黏膜坏死,伴随有腹部疼痛、消化出血,严重时出现休克。锰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过度积累会导致锰中毒的发生。慢性锰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神经行为改变。有研究表明锰首先沉积在苍白球,随后沉积在黑质、纹状体、松果体、嗅球等部位[8-9]。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参与精巧运动的形成。慢性锰中毒患者体内锰在基底神经核团沉积导致功能异常,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本研究所用BrainQuant序列基于梯度多回波并通过采集各个回波对应的翻转角(FA) 计算形成的T1值定量参数图,即T1mapping图像,反映的是组织T1弛豫时间。有研究[10]表明脑组织T1弛豫时间与髓鞘性状、脑组织含水量以及铁沉积等因素有关,脑组织脱髓鞘T1值增加,铁沉积T1值缩短。另有研究[11]证明锰在通常富含铁的大脑区域积累。锰沉积在脑组织导致组织纵向弛豫时间变短,相应的T1值变小。纳入本研究的24例慢性锰中毒T1mapping相应ROI区域的T1值与对照组比较,尾状核头、壳、苍白球、丘脑T1值均明显缩短(P < 0.01),说明慢性锰中毒患者尾状核头、壳、苍白球、丘脑锰的沉积导致脑组织T1值缩短。

    另外,苍白球的T1值在慢性锰中毒组和对照组中均偏低,与锰首先沉积在苍白球有关,一方面苍白球的T1值变化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T1值越短。另一方面,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MT1)不均衡分布可能也是苍白球T1值较低的原因之一。锰在神经元细胞转运主要依赖于DMT1,锰在大脑中的积累和神经毒性可能是由于基底神经节、壳核、皮质和嗅觉上皮中DMT1的表达较高[12]。本研究锰中毒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次研究发现测量区域呈对称分布,对应区域T1值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

    脑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相对于皮质及神经核团白质T1值较短,对照组胼胝体T1值(551.5 ± 41.0)ms,低于其他神经核团的T1值,但与锰中毒组胼胝体的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慢性锰中毒患者该区域组织T1值受锰的沉积影响很小。研究对象排除脑出血和脑梗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脑组织变性坏死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对T1值的影响。锰中毒与帕金森病具有类似的表现,帕金森病与锰在神经系统沉积导致的中毒不同,是一种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本研究在人员选择上已进行了排除规避。

    综上,慢性锰中毒患者尾状核头、壳、苍白球以及丘脑由于锰的沉积组织的纵向弛豫T1值变小,结合患者病史,可以有效提示锰中毒可能。T1mapping技术可用于锰中毒患者辅助诊断和鉴别,在锰中毒诊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图  1   锰中毒组和对照组感兴趣区(ROI)T1值 (ms)

    图  2   BrainQuant序列T1mapping图像

    :图A为对照组59岁男性受试对象,图B为锰中毒组56岁男性患者。

    表  1   锰中毒组与对照组对应区域感兴趣区T1值比较 (ms)

    部位 对照组(n = 36) 锰中毒(i = 24) t p
    尾状核头 921.2 ±62.5 829.5 ±25.5 9.64 < 0.01
    893.9 ± 67.8 792.2 ±50.7 8.87 < 0.01
    苍白球 752.1 ±77.3 663.2 ±36.3 7.43 < 0.01
    丘脑 874.1 ±56.0 787.9 ± 13.5 10.44 < 0.01
    胼胝体 551.5 ±41.0 569.2 ± 46.7 -1.55 0.127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双侧神经核团对应感兴趣区T1均值比较

    组别 部位 右侧 左侧 t P
    锰中毒组 尾状核头 830.7 ± 25.6 828.3 ± 26.0 0.66 0.52
    壳苍白球 794.8 ± 57.1 789.7 ± 44.4 1.24 0.23
    苍白球 655.9 ± 36.8 670.5 ± 35.1 -1.87 0.08
    丘脑 785.1 ± 12.9 790.9 ± 13.6 -1.99 0.06
    对照组 尾状核头 921.8 ± 63.1 920.6 ± 62.7 0.31 0.76
    896.9 ± 76.7 891.1 ± 58.5 0.52 0.61
    苍白球 754.2 ± 93.4 750.1 ± 58.4 0.28 0.78
    丘脑 875.1 ± 63.7 873.1 ± 48.0 0.24 0.81
    下载: 导出CSV
  • [1]

    LARSEN N A, PAKKENBERG H, DAMSGAARD E, et al. Top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rsenic, manganese and selenium in the normal human brain[J]. J Neurol Sci, 1979, 42(3): 407-416. doi: 10.1016/0022-510X(79)90173-4

    [2]

    MIAH M R, IJOMONE O M, OKOH C O A, et al. The effects of manganese overexposure on brain health[J]. Neurochem Int, 2020, 135: 104688. doi: 10.1016/j.neuint.2020.104688

    [3]

    KUPELI A, KOCAK M, GOKTEPELI M, et al. Role of T1 mapping to evaluate brain aging in a healthy population[J]. Clin Imaging, 2020, 59(1): 56-60. doi: 10.1016/j.clinimag.2019.09.005

    [4] 张建彬, 赵芳, 刘明朝, 等. 锰的神经毒性机制研究及防护[C]//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 2016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18.
    [5]

    ZHANG C, LI Y, LU J, et al. MR T1 mapping for quantifying brain manganese deposition in type 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rats [J]. Biometals, 2021, 34(4): 841-854. doi: 10.1007/s10534-021-00311-2

    [6] 赵双全. 膝关节正常软骨及骨性关节炎软骨病变的MRI形态及T1、T2、T2* Mapping临床研究[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7] 周笛, 赵世华, 陆敏杰. 心肌T1-mapping进展: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J]. 放射学实践, 2020, 35(7): 933-9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SXS202007028.htm
    [8]

    EDMONDSON D A, YEH C L, HéLIE S, et al. Whole -brain R1 predicts manganese exposure and biological effects in welders[J]. Arch Toxicol, 2020, 94(10): 3409-3420. doi: 10.1007/s00204-020-02839-7

    [9]

    MA R E, WARD E J, YEH C L, et al. Thalamic GABA levels and occupational manganese neurotoxicity: association with exposure levels and brain MRI[J]. Neurotoxicol, 2018, 64: 30-42. doi: 10.1016/j.neuro.2017.08.013

    [10]

    LOTZ A, PESCH B, CASJENS S, et al. Association of exposure to manganese and fine motor skills in welders - Results from the WELDOX Ⅱ study[J]. Neurotoxicol, 2021, 82: 137-145. doi: 10.1016/j.neuro.2020.12.003

    [11]

    CRISWELL S R, NIELSEN S S, WARDEN M N, et al. MRI Signal Intensity and Parkinsonism in Manganese -Exposed Workers[J]. J Occup Environ Med, 2019, 61(8): 641-645. doi: 10.1097/JOM.0000000000001634

    [12] 李波, 朱若凯, 杨少伟, 等. 慢性锰中毒治疗前后头颅MRI动态变化1例报告[J]. 江西医药, 2019, 54(9): 1116-11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YY201909043.htm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刘彬,张健,孔令重,刘成平. 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中定量参数改变及诊断价值.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3(03): 307-31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0
  • HTML全文浏览量:  32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2-30
  • 刊出日期:  2022-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