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two risk assessment models in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of a carbon fiber factory
-
摘要:目的 探讨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操作指南(简称“ICMM模型”)与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在某碳纤维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方法 2021年3月,对某碳纤维厂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检测,应用ICMM模型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对该碳纤维厂工作场所中存在的物理及化学有害因素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该厂以丙烯腈为主要原料生产聚丙烯腈碳纤维,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聚丙烯腈纤维尘、碳纤维尘;丙烯腈、二氧化硫、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噪声。ICMM模型赋值定量法和矩阵法评估结果显示,粉尘、二氧化硫、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危害为可容忍风险、潜在风险或非常低风险;丙烯腈危害为不可容忍风险或高风险。ICMM模型赋值定量法评估各工种噪声危害为非常高风险或不可容忍风险;矩阵法评估除聚合巡检工噪声危害为高风险外其余均为低风险。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粉尘、二氧化碳等低暴露浓度的危害因素,评估结果为无、轻度或中度危害,丙烯腈的评估结果为重度或极度危害,各岗位噪声均为轻度危害。三种方法评估结果一致性均差。接触丙烯腈工人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检出率为55.55%,噪声作业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为17.65%,其余危害因素作业工人异常检出率均为0。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对各类危害因素评估结果与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均较相符。结论 相对ICMM模型,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更加全面、合理、可靠,适用于碳纤维行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优先推荐采用。
-
在抗击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战役中,护士作为支援队伍中的主力军之一,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护理专业在读大学生(简称护生)作为抗疫的后备力量,其应急能力对抗击疫情起着重要作用[2]。因而,了解护理专业在读生的应急能力现状极为重要,是今后有效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提供后备人才的重要依据。既往的研究较少研究、关注疫情防控培训对于护生应急能力的影响,以及疫情前后护生应急能力的变化情况。基于此,本研究以新冠病毒感染常态化防控形势为背景,对护生的风险感知和应急素养情况展开调查,以期找出防控培训的薄弱点,为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1年11月—2022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地区的高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在读护生;(2)处于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地区;(3)自愿参加此次调查。本研究已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253),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根据Kendall原则,样本量取变量个数的5 ~ 10倍[3]。本研究中变量个数根据问卷确定,该问卷共有37个条目,因此应纳入的样本量为185 ~ 370例,考虑到15%的无效样本,共需纳入护生157 ~ 314例,本研究最终纳入样本为535例,其中有效问卷531卷份,有效回收率为99.25%。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调查。研究者将调查问卷导入问卷星制作成电子问卷,取得班主任同意后,通过微信平台将电子问卷二维码发放至班级群,问卷首语中说明调查目的、自愿参与和保密原则。
1.2.2 调查问卷
一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地、居住地、所读学校、家人是否从事医疗卫生相关行业、每月经济开支情况和主要来源等15项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由崔小倩等[4]编制,用于测量公众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感知水平。量表共3个维度9个条目,分别从易感性(3个条目)、严重性(3个条目)、可控性(3个条目)维度来调查护生对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感染的可控制性的认知程度。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依次为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确定(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量表总分9 ~ 45分,得分越高表示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将总分换算成条目均分,条目均分 < 3分,表示风险感知水平低;条目均分3 ~ 4分,表示风险感知水平中等;条目均分 > 4分,表示风险感知水平高[5]。量表的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24,分半系数为0.731。
《居民重大疫情卫生应急素养评价指标》由欧燕玲[6]编制,用于测量公众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素养水平。该评价指标共4个维度、28个条目,分别为应急素养的基本理念(7个条目)、应急素养的基本知识(6个条目)、应急素养的基本技能(7个条目)和应急素养的基本行为(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依次为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确定(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量表总分28 ~ 140分,得分越高表明应急素养水平越高。设定学生得分为满分或维度满分的80%及以上即具备基本卫生应急素养,具备率为具备基本卫生应急素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应急素养的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6、0.937、0.902和0.867。
1.2.3 质量控制
为保证问卷填写的完整性,所有问题均设置为必答题。为避免重复填写造成的偏倚,提交答卷方式设置为同一IP地址只能提交一次。调查结束后及时关闭答题入口,从问卷星客户端导出数据,导出数据后剔除填写时间过短(< 120 s)和所有问题的答案皆为同一选项或可以看出是明显随意作答的答卷。
1.2.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导入到Excel软件中进行预处理,采用SPSS 26.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护生应急素养的影响因素。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的531名护生以女生、四年制本科生和一、二年级学生为主;家人未从事卫生医疗或相关行业的学生占多。三、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在省外见习或实习,或处于低风险地区,因而填写答卷的人数少。具体人口学特征见表 1。
表 1 531名护生风险感知和应急素养得分情况(x ± s,分) 分类 人数
(构成比/%)风险感知 应急素养 性别 男 51(9.60) 24.49 ± 5.40 113.33 ± 15.62 女 480(90.40) 24.45 ± 5.79 112.25 ± 11.37 t值 0.050 0.619 P值 > 0.05 > 0.05 生源地 城市 81(15.25) 24.19 ± 5.46 114.25 ± 12.59 县城 81(15.25) 24.35 ± 5.89 115.30 ± 12.26 乡镇 39(7.34) 24.41 ± 4.96 110.97 ± 12.05 农村 330(62.15) 24.55 ± 5.75 111.34 ± 11.38 F值 0.099 3.396 P值 >0.05 <0.05 居住地 学校 502(94.54) 24.47 ± 5.80 112.30 ± 11.91 家里 7(1.32) 24.29 ± 3.90 114.29 ± 8.71 校外租房 2(0.38) 26.00 ± 2.83 105.00 ± 1.41 实习或实践基地 20(3.77) 23.85 ± 5.56 113.75 ± 11.58 F值 0.125 0.414 P值 >0.05 >0.05 年龄/岁 15 ~ < 18 157(29.57) 25.35 ± 5.76 112.27 ± 11.64 18 ~ < 21 262(49.34) 24.15 ± 5.85 113.06 ± 12.43 21 ~ < 24 105(19.77) 23.89 ± 5.48 111.05 ± 10.39 ≥ 24 7(1.32) 24.14 ± 3.98 107.57 ± 13.40 F值 1.875 1.123 P值 > 0.05 > 0.05 学历层次 本科 436(82.11) 24.48 ± 5.88 112.61 ± 11.84 专升本 95(17.89) 24.31 ± 5.14 111.19 ± 11.80 t值 0.274 1.062 P值 > 0.05 > 0.05 年级 一年级 295(55.56) 24.74 ± 5.86 112.60 ± 11.95 二年级 105(19.77) 25.24 ± 5.26 111.50 ± 12.71 三年级 65(12.24) 22.32 ± 5.86 112.86 ± 11.14 四年级 66(12.43) 24.02 ± 5.42 112.15 ± 10.65 F值 4.065 0.272 P值 < 0.05 > 0.05 家人从事卫生医疗行业 是 52(9.79) 24.56 ± 7.41 115.63 ± 12.91 否 479(90.21) 24.44 ± 5.55 112.00 ± 11.67 t值 0.139 2.109 P值 > 0.05 < 0.05 每月经济开支情况/元 ≤1 000 155(29.19) 24.39 ± 5.85 112.03 ± 11.99 1 00l ~ 2000 352(66.29) 24.45 ± 5.69 112.20 ± 11.58 2 001 ~ 3000 19(3.58) 25.16 ± 5.39 115.95 ± 14.59 3 001 ~ 4 000 2(0.38) 17.00 ± 11.34 127.00 ± 18.38 ≥ 4 001 3(0.56) 28.67 ± 5.77 115.33 ± 6.03 F值 1.322 1.298 P值 >0.05 >0.05 2.2 不同特征研究对象风险感知和应急素养得分
不同特征的护生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应急素养得分的大部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仅表现为不同年级护生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得分,生源地及家人是否从事医疗卫生行业情况不同的护生的应急素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得分,生源地为县城或城市和有家人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的学生的应急素养得分较高。见表 1。
2.3 研究对象风险感知各维度得分
531名护生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总分为(24.45 ± 5.75)分,条目均分为(2.72 ± 0.64)分,各维度中,易感性维度得分最高,严重性维度得分最低。见表 2。
表 2 531名护生风险感知各维度得分x ± s,分 维度 得分 条目均分 易感性 9.15 ± 2.61 3.05 ± 0.87 可控性 8.57 ± 2.24 2.86 ± 0.75 严重性 6.73 ± 2.33 2.24 ± 0.78 风险感知总分 24.45 ± 5.75 2.72 ± 0.64 2.4 护生应急素养各维度得分
531名护生应急素养平均得分为(112.36 ± 13.69)分,其中最高分140分,最低分59分。应急素养具备率为80.41%。各维度中,应急素养的基本行为维度具备率最高(83.43%),应急素养的基本知识维度具备率最低(74.95%)。见表 3。
表 3 531名护生的应急素养各维度得分维度 极小值 极大值 得分
(x±s)合格人数 具备率/% 基本行为 16 40 33.43 ± 3.84 443 83.43 基本理念 14 35 28.57 ± 3.22 433 81.54 基本技能 16 35 27.88 ± 3.42 423 79.66 基本知识 13 30 22.48 ± 3.21 398 74.95 应急素养总分 60 140 112.36 ± 11.83 427 80.41 2.5 护生风险感知与应急素养相关性分析
以风险感知为预测变量,应急素养为响应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护生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总分与应急素养总分两者为正相关关系(P < 0.01)。各维度中,除风险感知可控性维度与应急素养基本知识维度无相关性(P > 0.05)外,其余风险感知各维度与应急素养其他各维度均为正相关(P < 0.01)。见表 4。
表 4 531名护生风险感知和应急素养的相关系数维度 应急素养基本理念 应急素养基本知识 应急素养基本技能 应急素养基本行为 应急素养总分 风险感知-易感性 0.916 0.153 0.879 0.975 0.919 风险感知-严重性 0.966 0.323 0.959 0.974 0.966 风险感知-可控性 0.839 0.005① 0.786 0.941 0.848 风险感知总分 0.920 0.149 0.884 0.981 0.924 注:① P > 0.05。表中其余相关系数所对应的P值均 < 0.05。 2.6 护生应急素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导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的变量(生源地、家人是否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以及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各维度得分为预测变量,以护生应急素养总分作为响应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得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方程的R2 = 0.046,调整R2 = 0.039,F = 6.342,P < 0.01);相比没有家人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的护生,有家人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的护生的应急素养得分提高3.725分(P < 0.05);风险感知各维度中,易感性是应急素养的正向预测因素,易感性每提高1分,其应急素养提高0.824分(P < 0.05)。见表 5。
表 5 531名护生的应急素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 偏回归系数 SE值 标准回归系数 t值 P值 常量 120.163 2.222 54.068 < 0.01 生源地 - 0.364 0.869 - 0.018 - 0.419 >0.05 家人从事医疗卫生行业 3.725 1.694 0.094 2.199 < 0.05 风险感知-易感性 0.824 0.241 0.162 3.424 < 0.05 风险感知-严重性 0.007 0.246 0.001 0.027 >0.05 风险感知-可控性 - 0.313 0.295 - 0.059 - 1.061 >0.05 3. 讨论
3.1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护生的风险感知水平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护生的风险感知总条目均分为(2.72 ± 0.64)分,表示风险感知水平不高。与疫情初期麦剑荣等[7]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风险感知总条目均分低于该学者的研究,这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二年级护生有关。
本研究中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的易感性维度得分(3.05 ± 0.87)高于该研究,分析可能与本研究调查对象处于感染高风险地区有关,周边高风险地区及每日确诊病例数的增加加剧了学生的自身易感性。另有研究指出,不同风险等级地区的学生风险感知水平具有差异性,风险等级高的地区的大学生风险感知易感性维度得分也相对较高[8]。另外,本研究中一、二年级学生的风险感知得分高于三、四年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护生的医学知识较高年级薄弱,不能正确认识疫情,因过度担心感染而产生了过度防疫意识。可见,能否正确认识信息源同样也是风险感知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9],风险感知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过度的风险感知会导致人群焦虑水平显著升高[10-11]。这说明,中高风险地区院校管理机构和部门要规范信息渠道,确保信息内容的全面性、及时性、真实性。对身处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低年级学生还需加强心理干预,降低风险感知易感程度,以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改善或提升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状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提示高等医学院校应增加灾难护理学和灾难心理学的教育,通过实践强化演练,提升在校护生救援应急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
3.2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护生的应急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应急素养具备率为80.41%,和疫情初期陈德鑫等[12]的调查研究结果(80.11%)类似。各维度中,应急素养的基本行为维度得分率相对最高,可能与防控培训侧重于防护技能,且有较多护生前期接受了较好的培训和参与了学校的志愿服务有关。
完善的知识储备是医护人员采取有效应急措施的前提条件。护士作为医疗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第一时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积极配合并开展分诊救治。护生较高的应急素养有助于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个人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有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群防群治的社会机制,还能为医疗服务机构和医护人员适当的“减负”[13]。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仍要重视护生的应急素养能力培养,重视公共卫生教育,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以常见的流行病为例开展预防医学技能竞赛,提高护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另外需利用好媒体和互联网工具,加大最新科学知识宣传力度。
3.3 护生的应急素养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护生风险感知与应急素养两者为正相关,与相关文献[14-16]的研究结果相似。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风险感知中的易感性是应急素养的正向预测因素。护生对疫情的易感性意识有助于提升护生的危机意识,积极学习自救与互救技能,进而提升护生的应急准备水平。风险感知是影响其升自身应急素养的行为的重要因素[17],同样也是预防和减轻非理性风险行为的预测因素[18-19]。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还显示,有家人从事卫生医疗行业的护生,其应急素养能力更高,这可能与这类护生在疫情期间积极和家人沟通,获得了更多的疫情防控知识,有更高的健康意识有关。学校应急教育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感知意识及水平,强化对各类事件的易感性、严重性及可控性的认知,进而提高应急素养能力。建议高校在传染病和预防医学教育中,注重对《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学习,开设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相关课程;而教学医院应该为医护人员和护生提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风险认知和个人防护的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和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风险认知的能力。
本次调查时间点为疫情中后期,调查结果表明护生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感知和应急素养能力和前期相比相差不大。这提示未来针对护生的应急教育仍需加强疫情防范教育和家庭教育,院校应在现有教学课程体系中继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相关内容;同时,高校需加强护生的心理引导,以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良心理反应。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作业条件各等级赋值
等级 暴露人数 每班暴露时间/h 工程控制措施 个使体用防率护/用%品 5 > 50 > 12 无 ≤20 4 26~50 9~12 整体控制,整体换气,消噪或除尘 21~50 3 16~25 6~8 局部控制,有运转但效果不确定 51~80 2 6~15 3~5 局部控制,效果明确 81~90 1 ≤5 ≤2 密闭设施 > 90 表 2 某碳纤维厂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及防护措施
车间 工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 接触水平① 职业接触限值② E/OEL③ 接触人数 日接触时间/h 工程控制措施 排风风速/(m/s) 原丝车间 收丝巡操工 聚丙烯腈纤维尘(总尘) 0.62 2 0.31 3 4 局部除尘 0.03 二氧化碳 382.8 9000 0.04 3 4 局部排风 0.03 噪声 77.4 85 0.91 3 4 局部消声 凝固浴巡操工 丙烯腈 4.86 1 4.86 6 4 局部排风 0.03 二氧化碳 422.7 9000 0.05 6 4 局部排风 0.03 二氧化硫 0.1 5 0.02 6 4 局部排风 0.03 氨 4.7 20 0.24 6 4 局部排风 0.03 噪声 79.5 85 0.94 6 4 局部消声 干燥致密化巡操工 二氧化碳 390.8 9000 0.04 3 4 局部排风 0.03 噪声 83.8 85 0.99 3 4 局部消声 水洗巡操工 二氧化碳 414.7 9000 0.05 6 4 局部排风 0.06 噪声 81.7 85 0.96 6 4 局部消声 碳丝车间 收丝工 碳纤维尘(总尘) 1.85 3 0.61 3 4 局部除尘 0.07 一氧化碳 0.7 20 0.04 3 4 局部排风 0.07 二氧化碳 534.3 9000 0.06 3 4 局部排风 0.07 噪声 82.2 85 0.97 3 4 局部消声 氧化巡操工 一氧化碳 0.8 20 0.04 9 4 局部排风 0.07 二氧化碳 534.3 9000 0.06 9 4 局部排风 0.07 一氧化氮 0.014 5 0.01 9 4 局部排风 0.07 二氧化氮 0.079 5 0.02 9 4 局部排风 0.07 氨 3.1 20 0.16 9 4 局部排风 0.07 噪声 83.4 85 0.98 9 4 局部消声 炭化巡操工 一氧化碳 1.0 20 0.05 6 4 局部排风 0.65 二氧化碳 496.9 9000 0.06 6 4 局部排风 0.65 氨 7.5 20 0.38 6 4 局部排风 0.65 噪声 80.2 85 0.94 6 4 局部消声 表面处理工 一氧化碳 1.0 20 0.05 3 4 局部排风 0.10 二氧化碳 518.4 9000 0.06 3 4 局部排风 0.10 氨 6.2 20 0.31 3 4 局部排风 0.10 噪声 82.7 85 0.97 3 4 局部消声 收丝巡操工 氨 1.5 20 0.08 3 4 局部排风 0.10 聚合车间 聚合巡检工 丙烯腈 1.29 1 1.29 12 4.5 局部排风 0.03 噪声 85.2 85 1.01 12 4.5 局部消声 纯化巡检工 二氧化硫 0.1 5 0.02 12 4.5 局部排风 0.03 注:①粉尘和化学危害因素: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最大值,单位为mg/m3;噪声:40 h等效声级(LEX,40 h),单位为dB(A);②职业接触限值:粉尘和化学危害因素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单位为mg/m3;噪声为85 dB(A);③ E/OEL为暴露比值,即CTWA或LEX,40 h与职业接触限值(OEL)比值。 表 3 碳纤维厂的ICMM模型风险评估结果
工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 ICMM赋值定量法 ICMM矩阵法 C PrE PeE U RR R 标化风险等级 危害等级 防护有效等级 R 标化风险等级 原丝车间 收丝巡操工 聚丙烯腈纤维尘(总尘)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7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凝固浴巡操工 丙烯腈 50 10 6 1 3000 不可容忍风险 5 3 高 高 5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二氧化硫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氨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7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干燥致密化巡操工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7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水洗巡操工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7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碳丝车间 收丝工 碳纤维尘(总尘)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一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7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氧化巡操工 一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一氧化氮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二氧化氮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氨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7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炭化巡操工 一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氨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1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表面处理工 一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二氧化碳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氨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噪声 15 3 6 1 270 非常高风险 4 2 中 低 3 收丝巡操工 氨 1 3 6 1 18 可容忍风险 1 1 低 非常低 2 聚合车间 聚合巡检工 丙烯腈 50 6 10 1 3000 不可容忍风险 5 3 高 高 5 噪声 50 3 10 1 1500 不可容忍风险 5 3 高 高 5 纯化巡检工 二氧化硫 1 3 10 1 30 潜在风险 2 1 低 非常低 2 表 4 碳纤维厂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评估结果
工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 暴露比值 健康效应等级 暴露时间等级 暴露人数等级 工程防护等级 个人防护等级 作业条件等级 风险指数 风险等级 标化风险等级 原丝车间 收丝巡操工 聚丙烯腈纤维尘(总尘) 0.31 0 2 1 3 5 2.34 2.90 无危害 1 二氧化碳 0.04 0 2 1 3 5 2.34 2.41 无危害 1 噪声 0.91 1 2 1 2 5 2.11 7.93 轻度危害 2 凝固浴巡操工 丙烯腈 4.86 2 2 2 3 5 2.78 322.93 极度危害 5 二氧化碳 0.05 0 2 2 3 5 2.78 2.88 无危害 1 二氧化硫 0.02 1 2 2 3 5 2.78 5.63 无危害 1 氨 0.24 0 2 2 3 5 2.78 3.28 无危害 1 噪声 0.94 1 2 2 2 5 2.51 9.63 轻度危害 2 干燥致密化巡操工 二氧化碳 0.04 0 2 1 3 5 2.34 2.41 无危害 1 噪声 0.99 1 2 1 2 5 2.11 8.38 轻度危害 2 水洗巡操工 二氧化碳 0.05 0 2 2 3 5 2.78 2.88 无危害 1 噪声 0.96 1 2 2 2 5 2.51 9.78 轻度危害 2 碳丝车间 收丝工 碳纤维尘 0.61 0 2 1 3 5 2.34 3.57 无危害 1 一氧化碳 0.04 2 2 1 3 5 2.34 9.62 轻度危害 2 二氧化碳 0.06 0 2 1 3 5 2.34 2.44 无危害 1 噪声 0.97 1 2 1 2 5 2.11 8.285 轻度危害 2 氧化巡操工 一氧化碳 0.04 2 2 2 3 5 2.78 11.45 中度危害 3 二氧化碳 0.06 0 2 2 3 5 2.78 2.90 无危害 1 一氧化氮 0.01 1 2 2 3 5 2.78 5.60 无危害 1 二氧化氮 0.02 2 2 2 3 5 2.78 11.28 中度危害 3 氨 0.16 0 2 2 3 5 2.78 3.11 无危害 1 噪声 0.98 1 2 2 2 5 2.51 9.90 轻度危害 2 炭化巡操工 一氧化碳 0.05 2 2 2 3 5 2.78 11.51 中度危害 3 二氧化碳 0.06 0 2 2 3 5 2.78 2.90 无危害 1 氨 0.38 0 2 2 3 5 2.78 3.62 无危害 1 噪声 0.94 1 2 2 2 5 2.51 9.63 轻度危害 2 表面处理工 一氧化碳 0.05 2 2 1 3 5 2.34 9.69 轻度危害 2 二氧化碳 0.06 0 2 1 3 5 2.34 2.44 无危害 1 氨 0.31 0 2 1 3 5 2.34 2.90 无危害 1 噪声 0.97 1 2 1 2 5 2.11 8.27 轻度危害 2 收丝巡操工 氨 0.08 0 2 1 3 5 2.34 2.47 无危害 1 聚合车间 聚合巡检工 丙烯腈 1.29 2 2 2 3 5 2.78 27.22 重度危害 4 噪声 1.00 1 2 2 2 5 2.51 10.04 轻度危害 2 纯化巡检工 二氧化硫 0.02 1 2 2 3 5 2.78 5.64 无危害 1 表 5 风险评估结果与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比较
职业病危害因素 ICMM赋值定量法 ICMM矩阵法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 异常检出人数(检出率/%) 粉尘 1(可容忍) 1(非常低) 1(无) 0(0) 丙烯腈 5(不可容忍) 4(高) 3、5(重度、极度) 10(55.55) 其它化学毒物 1(可容忍) 1(非常低) 1~2(无~中度) 0(0) 噪声 5(不可容忍) 2、4(低、高) 2(轻度) 9(17.65) -
[1] 谭媛, 韩香, 齐肖阳. 碳纤维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21, 50(13): 46-47. doi: 10.3969/j.issn.1008-021X.2021.13.019 [2] 靳高岭. 我国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21, 46(3): 11-14. doi: 10.3969/j.issn.1007-9815.2021.03.001 [3] 李亚楠, 郭亚冰, 蔡贤明, 等.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现状及优劣性分析[J]. 劳动保护, 2021(11): 83-86. doi: 10.3969/j.issn.1000-4335.2021.11.035 [4] 邱奕冰, 边寰锋, 林佰敏, 等. ICMM评估模型在某金属表面处理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职业与健康, 2021, 37(1): 20-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K202101005.htm [5] 卢建国, 唐杰彬, 邓小懂, 等. 基于两种ICMM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健康风险[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5): 482-48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5.011 [6] 林嗣豪, 王治明, 唐文娟, 等. 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6, 24(12): 769-771.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06.12.022 [7] 汤瑛, 江荧荧, 马翠云, 等. 两种风险评估法在某铸造企业生产性粉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2, 28(1): 84-8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XYF202201030.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S].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 160-2007[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 300-2017[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 GBZ/T 192.1-2007[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 GBZ/T 189.8-2007[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3]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ining and Metals. Good practice guidance on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M]. London: ICMM, 2009: 44-49.
[14] 刘耀, 雷鸣. 基于ICMM法和风险指数评估法的某茶业公司茶尘、噪声职业健康风险评估[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3): 242-245;26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3.00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Z 230-2010[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 噪声: GBZ/T 229.4-2012[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 生产性粉尘: GBZ/T 229.1-2010[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8] 伍波, 李铭, 程秀荣, 等. 接苯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4(5): 755-75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GW201805034.htm [19] 冯斌, 张海东, 张放, 等. 某树脂锚固剂生产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估[J]. 中国职业医学, 2021, 48(5): 534-5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YYX202105010.htm [20] 金蕾, 唐天统. 3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海南省西部地区某燃煤发电企业的应用[J]. 职业与健康, 2022, 38(12): 1590-15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K202212002.htm [21] 梁志明, 曾庆民, 邓永愈, 等. 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法在某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噪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0, 37(2): 144-1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YX202002011.htm [22] 张士怀, 张普, 陶玲, 等. 三种风险评估模型在玻璃钢风机制造企业的应用[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1, 47(4): 265-269;27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WZ202104001.htm [23] 冷朋波, 王群利, 王爱红, 等. 基于ICMM风险评估技术的某电镀企业职业健康风险的定量定性评估研究[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6, 15(6): 544-5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X201606004.htm [24] XU Q, YU F, LI F, et al.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models[J]. J Occup Health, 2020, 62(1): e12164.
-
期刊类型引用(2)
1. 覃涛,过玉蓉,吕云火,程畅河,张志涛,刘媛洁,蒋爱芬. 线上行为激活疗法对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志愿者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现代医药卫生. 2024(12): 1996-1999 . 百度学术
2. 许东晴,李俊,吴锟,谭忠良,盛志青,张轶斌,聂莲莲. 新冠疫情期间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03): 237-24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3
- HTML全文浏览量: 51
- PDF下载量: 36
- 被引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