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上海市浦东新区1473家制造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管理现状调查

徐甜甜, 陆娟, 章清, 李钢, 朱勇, 黄云彪

徐甜甜, 陆娟, 章清, 李钢, 朱勇, 黄云彪. 上海市浦东新区1473家制造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管理现状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5): 571-57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5.009
引用本文: 徐甜甜, 陆娟, 章清, 李钢, 朱勇, 黄云彪. 上海市浦东新区1473家制造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管理现状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5): 571-57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5.009

上海市浦东新区1473家制造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管理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 

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事业单位民生科研专项项目 PKJ2022-Y32

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科技项目 PDCDC-2023-1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甜甜(1993-), 女, 硕士, 主管医师

    通讯作者:

    黄云彪, 主任医师, E-mail: ybhuang@pdcdc.sh.cn

  • 中图分类号: R134;R136

Investigation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management status of 1473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 摘要:
      目的  对浦东新区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制造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7—10月,按照国家统一编制的调查表,由专业人员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对被调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职业接触人群的分布、接触水平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进行描述性研究,采用χ2检验比较各项计数资料的率。
      结果  共调查浦东新区制造业企业1 473家,总体的人群职业病危害接触率为23.5%。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企业规模由小到大而逐渐降低。不同行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接触率最高,为47.8%。1 044家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申报率为70.9%,不同规模企业申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型企业最高(94.7%),微型企业最低(44.3%)。不同规模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培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微型企业培训率最低。2017—2019年1 087家企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率为73.8%,不同规模企业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型企业的检测率最高(98.3%),微型企业检测率最低,仅有40.8%。职业病危害因素共检测45580个点,超标825个点,超标率为1.8%,不同规模企业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的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040家企业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开展率为70.6%,共有86 289名职工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实检率为91.2%,实检率最高的是大型企业(97.3%),最低的是微型企业(41.3%),不同规模企业实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浦东新区小微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不容乐观,应着重加强对小微型企业职业卫生的监管和干预,提高其职业病防治意识,改善职业病危害现状。
  •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对有关部门确定预防和监管对策至关重要[1]。为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3],了解浦东新区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等现状,2020年7—10月,对辖区内1 473家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制造业企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现况调查,以建立完善辖区职业病危害现状数据库,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和职业卫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全国第4次经济普查数据和2019年1月后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企业名单,选择调查期间正常运行的、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1 473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人群为所选取企业的所有员工。

    按照确定企业名单—入场调查—数据录入及上报的流程,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核实、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企业的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职业健康监护等资料;问卷采用国家统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况调查表。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4]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年修改版)[5]等标准划分所属行业、经济类型;企业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7〕213号)[6]进行分类。

    调查前:统一制定《浦东新区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工作手册》,对调查人员和审核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调查人员由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业卫生条线工作人员组成。每组调查人员不少于2名。调查表收集后及时进行质控并录入系统。区级审核员对所有材料进行质控审核,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员抽取5%审核。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共涉及1 473家制造业企业,包括402 772名企业员工。女职工129 175人,占32.1%;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94 649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为23.5%。根据企业规模对1 473家企业进行分类:数量最多的是小型企业,共886家(占60.1%),其次为微型企业289家(占19.6%),中型企业241家(占16.4%),大型企业57家(占3.9%)。按行业类型分类:通用设备制造业数量最多,共211家,占企业总数的14.3%;其次是金属制品业158家(占10.7%),专用设备制造业137家(占9.3%)。按经济类型分类:有限责任公司最多,有573家,占38.9%;联营企业最少,仅2家,占0.1%。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企业规模由小到大而逐渐降低,微型企业接触率最高(33.3%),大型企业最低(20.6%)。粉尘接触33 327人,接触率为8.3%,其中微型企业粉尘接触率最高,为13.5%;化学毒物接触49 953人,接触率为12.4%,其中中型企业化学毒物接触率最高,为14.0%;物理因素接触51 167人,接触率为12.7%,其中微型企业物理因素接触率最高,为23.5%。不同规模企业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接触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企业规模 企业数 职工总数 女职工数 接害人数
    (率/%)
    接触危害因素[人数(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大型 57 210 598 60 197 43 413(20.6) 13 833(6.6) 25 431(12.1) 18 370(8.7)
    中型 241 108 036 39 491 27 448(25.4) 9 878(9.1) 15 141(14.0) 17 479(16.2)
    小型 886 78 808 27 708 22 011(27.9) 8 896(11.3) 8 947(11.4) 14 063(17.8)
    微型 289 5 330 1 779 1 777(33.3) 720(13.5) 434(8.1) 1 255(23.5)
    合计 1 473 402 772 129 175 94 649(23.5) 33 327(8.3) 49 953(12.4) 51 167(12.7)
    χ2 2 341.32 2 050.54 448.27 6 629.18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不同行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接触率最高,为47.8%;其次为金属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均为47.6%。金属制品业的粉尘接触率最高,为25.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毒物接触率最高,为43.3%。物理因素接触率最高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接触率为28.7%。不同行业企业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接触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不同行业类型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行业分类 企业数 职工数 接害人数
    (率/%)
    接触危害因素[人数(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1 29 910 5 499(18.4) 1 996(6.7) 1 462(4.9) 3 383(11.3)
    金属制品业 158 16 810 7 995(47.6) 4 274(25.4) 3 341(19.9) 4 825(28.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37 29 031 5 345(18.4) 1 612(5.6) 2 742(9.4) 2 832(9.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03 15 759 4 644(29.5) 1 000(6.3) 2 313(14.7) 3 758(23.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89 24 550 3 726(15.2) 1 351(5.5) 1 765(7.2) 2 107(8.6)
    汽车制造业 88 48 027 11 056(23.0) 4 332(9.0) 4 898(10.2) 7 504(15.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0 14 989 7 161(47.8) 2 459(16.4) 6 494(43.3) 3 464(23.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2 34 908 13 725(39.3) 8 343(23.9) 5 297(15.2) 5 622(16.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2 120 284 13 269(11.0) 2 209(1.8) 8 331(6.9) 6 477(5.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54 5 113 1 362(26.6) 212(4.1) 934(18.3) 980(19.2)
    医药制造业 50 15 479 7 361(47.6) 1 072(6.9) 6 119(39.5) 1 623(10.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0 5 664 1 537(27.1) 700(12.4) 350(6.2) 985(17.4)
    其他制造业 329 42 248 11 969(28.3) 3 767(8.9) 5 907(14.0) 7 607(18.0)
    合计 1 473 402 772 94 649(23.5) 33 327(8.3) 49 953(12.4) 51 167(12.7)
    χ2 33 305.20 26 663.52 31 262.71 15 752.36
    P < 0.05 < 0.05 < 0.05 < 0.05
    :①包括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在内的数量 < 50家的其他制造业。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473家企业中有1 044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申报率为70.9%,不同规模企业申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大型企业最高(94.7%),微型企业最低(44.3%)。职业健康培训对象主要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其中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培训率为79.4%,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为78.5%,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为91.6%。不同规模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培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均以微型企业培训率最低。见表 3

    表  3  不同规模的企业职业危害申报和培训情况 [企业数或人数(率/%)]
    企业规模 职业危害项目申报企业 已接受职业健康培训
    主要负责人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
    大型企业 54(94.7) 46(80.7) 48(84.2) 41 805(96.3)
    中型企业 204(84.7) 208(86.3) 210(87.1) 25 090(91.4)
    小型企业 658(74.3) 722(81.5) 725(81.8) 18 740(85.1)
    微型企业 128(44.3) 194(67.1) 173(59.9) 1 105(62.2)
    合计 1 044(70.9) 1 170(79.4) 1 156(78.5) 86 740(91.6)
    χ2 141.82 36.11 771.05 4 459.21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017—2019年有1 087家企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率为73.8%,不同规模企业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大型企业的检测率最高,达98.3%;其次为中型企业,为90.9%;微型企业检测率最低,仅有40.8%。职业病危害因素共检测45 580个点,超标825个点,超标率为1.8%。粉尘检测点数为7 907个,超标点数为18个,超标率为0.2%,不同规模企业粉尘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学毒物共检测19 921个点,超标48个点,超标率为0.2%,不同规模企业化学毒物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中型和小型企业超标率为0.4%,大型和微型企业无超标点。物理因素共检测17 752个点,759个检测点超标,超标率为4.3%,不同规模企业物理因素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微型企业超标率最高,为5.1%;大型企业超标率最低,为3.4%。见表 4

    表  4  2017—2019年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企业规模 企业数 检测企业数
    (检测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大型 57 56(98.3) 1 504 0(0) 7 002 0(0) 5 082 172(3.4)
    中型 241 219(90.9) 2 393 7(0.3) 7 583 29(0.4) 5 518 277(5.0)
    小型 886 694(78.3) 3 683 11(0.3) 5 118 19(0.4) 6 587 281(4.3)
    微型 289 118(40.8) 327 0(0) 218 0(0) 565 29(5.1)
    合计 1 473 1 087(73.8) 7 907 18(0.2) 19 921 48(0.2) 17 752 759(4.3)
    χ2 225.84 18.47
    P < 0.05 0.13 < 0.05 < 0.05
    :①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得。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040家企业在2017—2019年间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开展率为70.6%,共有86 289名职工参加了职业健康检查,实检率为91.2%,实检率最高的是大型企业(97.3%);其次为中型企业(94.2%)、小型企业(79.3%)、微型企业(41.3%),不同规模企业实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粉尘实检32 136人,异常488人,异常率为1.5%;化学毒物实检44 451人,异常325人,异常率0.7%;物理因素实检人34 638人,异常239人,异常率0.7%。不同规模企业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的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5

    表  5  2017—2019年开展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企业规模 应检人数 实检人数
    (实检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大型 43 413 42 240(97.3) 14 818 215(1.5) 22 847 78(0.3) 12 452 25(0.2)
    中型 27 448 25 857(94.2) 9 210 164(1.8) 14 295 122(0.9) 12 558 110(0.9)
    小型 22 011 17 458(79.3) 7 731 108(1.4) 7 080 125(1.8) 9 219 104(1.1)
    微型 1 777 734(41.3) 377 1(0.3) 229 0(0) 409 0(0)
    合计 94 649 86 289(91.2) 32 136 488(1.5) 44 451 325(0.7) 34 638 239(0.7)
    χ2 11 667.03 9.48 156.82 78.55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 473家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制造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行业则是通用设备制造业数量最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为23.5%,低于上海市崇明区调查的778家企业的接害率(32.8%)[7],高于上海市长宁区的接害率(10.0%)[8],原因可能在于浦东新区制造业多为下游的组装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较多的上游产业在周边区县或省市。

    小、微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高于大中型企业,这与苟勇等[9]的报道一致,这可能和小、微型企业的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设备相对落后,厂房布局不太合理有关[10-1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制造业企业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因素和物理因素的接害率随企业规模由小到大而逐渐降低,这与国内其他区域相关研究结果[12-13]一致。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最高,其次为金属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与一些研究结果[11]不同,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地区内的企业行业构成不同。调查结果显示,粉尘和物理因素接触率最高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这可能与金属制品过程包含铸造、成型和焊接等工艺过程,接触到较多粉尘、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化学毒物接触率最高的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可能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过程中工人易接触到挥发的有机溶剂有关[14]

    此次调查的职业健康管理指标包括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职业健康培训率。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和各项职业健康培训率高于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最低。可能是因为小微型企业负责人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较低,投入防治职业病的经费不足,对职业卫生工作不重视。随着《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的贯彻实施,实施职业健康干预措施提高企业职业人群的健康素养迫在眉睫[15]

    2017—2019年有73.8%的企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70.6%的企业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远高于深圳市龙华区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22.4%)和职业健康监护率(17.3%)[16]。企业规模越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和职业健康实检率越高,大、中型企业这两项达到90%以上,而小型、微型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和职业健康实检率均低于80%,特别是微型企业,不足50%。目前,大多数小微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未依法对作业场所和作业工人进行检测和体检,多数工人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综上所述,浦东新区应重点加强对小微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监督管理,加强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其职业病防治意识和员工职业健康素养。小微企业应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规划等要求,加大资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改善防护设备,按规定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用人单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督促相关企业整改落实。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不同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企业规模 企业数 职工总数 女职工数 接害人数
    (率/%)
    接触危害因素[人数(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大型 57 210 598 60 197 43 413(20.6) 13 833(6.6) 25 431(12.1) 18 370(8.7)
    中型 241 108 036 39 491 27 448(25.4) 9 878(9.1) 15 141(14.0) 17 479(16.2)
    小型 886 78 808 27 708 22 011(27.9) 8 896(11.3) 8 947(11.4) 14 063(17.8)
    微型 289 5 330 1 779 1 777(33.3) 720(13.5) 434(8.1) 1 255(23.5)
    合计 1 473 402 772 129 175 94 649(23.5) 33 327(8.3) 49 953(12.4) 51 167(12.7)
    χ2 2 341.32 2 050.54 448.27 6 629.18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行业类型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行业分类 企业数 职工数 接害人数
    (率/%)
    接触危害因素[人数(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1 29 910 5 499(18.4) 1 996(6.7) 1 462(4.9) 3 383(11.3)
    金属制品业 158 16 810 7 995(47.6) 4 274(25.4) 3 341(19.9) 4 825(28.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37 29 031 5 345(18.4) 1 612(5.6) 2 742(9.4) 2 832(9.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03 15 759 4 644(29.5) 1 000(6.3) 2 313(14.7) 3 758(23.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89 24 550 3 726(15.2) 1 351(5.5) 1 765(7.2) 2 107(8.6)
    汽车制造业 88 48 027 11 056(23.0) 4 332(9.0) 4 898(10.2) 7 504(15.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0 14 989 7 161(47.8) 2 459(16.4) 6 494(43.3) 3 464(23.1)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2 34 908 13 725(39.3) 8 343(23.9) 5 297(15.2) 5 622(16.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2 120 284 13 269(11.0) 2 209(1.8) 8 331(6.9) 6 477(5.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54 5 113 1 362(26.6) 212(4.1) 934(18.3) 980(19.2)
    医药制造业 50 15 479 7 361(47.6) 1 072(6.9) 6 119(39.5) 1 623(10.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0 5 664 1 537(27.1) 700(12.4) 350(6.2) 985(17.4)
    其他制造业 329 42 248 11 969(28.3) 3 767(8.9) 5 907(14.0) 7 607(18.0)
    合计 1 473 402 772 94 649(23.5) 33 327(8.3) 49 953(12.4) 51 167(12.7)
    χ2 33 305.20 26 663.52 31 262.71 15 752.36
    P < 0.05 < 0.05 < 0.05 < 0.05
    :①包括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在内的数量 < 50家的其他制造业。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规模的企业职业危害申报和培训情况 [企业数或人数(率/%)]

    企业规模 职业危害项目申报企业 已接受职业健康培训
    主要负责人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
    大型企业 54(94.7) 46(80.7) 48(84.2) 41 805(96.3)
    中型企业 204(84.7) 208(86.3) 210(87.1) 25 090(91.4)
    小型企业 658(74.3) 722(81.5) 725(81.8) 18 740(85.1)
    微型企业 128(44.3) 194(67.1) 173(59.9) 1 105(62.2)
    合计 1 044(70.9) 1 170(79.4) 1 156(78.5) 86 740(91.6)
    χ2 141.82 36.11 771.05 4 459.21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17—2019年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企业规模 企业数 检测企业数
    (检测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检测点数 超标点数
    (超标率/%)
    大型 57 56(98.3) 1 504 0(0) 7 002 0(0) 5 082 172(3.4)
    中型 241 219(90.9) 2 393 7(0.3) 7 583 29(0.4) 5 518 277(5.0)
    小型 886 694(78.3) 3 683 11(0.3) 5 118 19(0.4) 6 587 281(4.3)
    微型 289 118(40.8) 327 0(0) 218 0(0) 565 29(5.1)
    合计 1 473 1 087(73.8) 7 907 18(0.2) 19 921 48(0.2) 17 752 759(4.3)
    χ2 225.84 18.47
    P < 0.05 0.13 < 0.05 < 0.05
    :①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得。
    下载: 导出CSV

    表  5   2017—2019年开展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企业规模 应检人数 实检人数
    (实检率/%)
    粉尘 化学毒物 物理因素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实检人数 异常人数
    (异常率/%)
    大型 43 413 42 240(97.3) 14 818 215(1.5) 22 847 78(0.3) 12 452 25(0.2)
    中型 27 448 25 857(94.2) 9 210 164(1.8) 14 295 122(0.9) 12 558 110(0.9)
    小型 22 011 17 458(79.3) 7 731 108(1.4) 7 080 125(1.8) 9 219 104(1.1)
    微型 1 777 734(41.3) 377 1(0.3) 229 0(0) 409 0(0)
    合计 94 649 86 289(91.2) 32 136 488(1.5) 44 451 325(0.7) 34 638 239(0.7)
    χ2 11 667.03 9.48 156.82 78.55
    P < 0.05 < 0.05 <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王玺凯, 马景晶, 杜永锋. 2018年西安地区在岗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 30(24): 3042-304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JZ202024030.htm
    [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2): 5-2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FW2023S1001.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J]. 安全, 2017, 38(3): 53-5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YYX201803016.htm
    [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等. 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5(11): 7-2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QMK201512006.htm
    [5] 国家统计局. 关于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1号修改单的通知: 国统字〔2019〕66号[A]. 2019-05-21.
    [6] 国家统计局. 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 国统字〔2017〕213号[A]. 2017-12-28.
    [7] 马文娣, 王锦香, 张标, 等. 上海市崇明区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23, 39(1): 19-23;2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K202301005.htm
    [8] 张建华, 吴遄, 戴永光, 等. 上海市长宁区企业职业卫生现状摸底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1): 71-7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1.015
    [9] 苟勇, 古欣星, 张栗. 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微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20, 27(2): 235-2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YY202002031.htm
    [10] 赖晖, 胡凯, 皮伟. 321家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9, 30(6): 55-5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BYF201906014.htm
    [11] 吴培华, 周万里. 上海浦东新区职业性健康监护现况调查[J]. 劳动医学, 2001, 18(3): 19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YX200103032.htm
    [12] 邓琳耀. 2011—2013年北京市密云区工业企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 14(10): 170-171;17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CY201710078.htm
    [13] 陈刚. 我国部分地区职业卫生现状调研分析[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0(3): 150-15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BK201403034.htm
    [14] 徐少文. 佛山市某涂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J]. 绿色科技, 2019(12): 150-15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VKJ201912059.htm
    [15]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共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等.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发布[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 40(1): 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WS202202001.htm
    [16] 荣怿, 余永杰, 毛耿, 等. 2020年深圳市龙华区制造业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J]. 应用预防医学, 2022, 28(2): 167-17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YX202202020.htm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郑晋南,张思雨,余悦,胡伟江. 2020-2021年全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粉尘及噪声监测结果分析.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4(04): 308-312 . 百度学术
    2. 苗芝秋. 职业病防治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24(06): 231-233+23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1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43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5-09
  • 刊出日期:  2023-10-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