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常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体温计生产企业中的应用

吴培红, 刘炘, 高玥, 张恒东, 徐艳琼

吴培红, 刘炘, 高玥, 张恒东, 徐艳琼. 常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体温计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6): 699-70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6.007
引用本文: 吴培红, 刘炘, 高玥, 张恒东, 徐艳琼. 常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体温计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6): 699-70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6.007

常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体温计生产企业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 ZDXK202249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 ZD202102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吴培红(1996-), 女, 硕士, 助理工程师

    通讯作者:

    徐艳琼, 主任医师, E-mail: xyq6562100@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R134; R136

Appl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models in a thermomete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 摘要:
    目的 

    探讨常用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某体温计生产企业汞的动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方法 

    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10月,对某体温计生产企业开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检测,运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吸入风险评估模型(EPA法)、新加坡人力部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MOM法)、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ICMM法)以及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评估汞的职业健康风险,对比职业防护设施改造前后风险比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 

    2019年75%(9/12)的岗位存在汞浓度超标。EPA法和ICMM法的风险评估结果主要为不可接受的风险;MOM法的评估结果主要为高风险;作业危害分级的评估结果显示三角体温计生产区岗位为重度危害作业,33%的岗位为中度危害作业。2020年防护设施改造后,所有岗位汞浓度均符合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2020年MOM法、ICMM法和作业危害分级评估的风险比值较2019年均有所下降(P<0.05);EPA法评估的风险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OM法、ICMM法以及作业危害分级法用于汞的职业健康风险动态评估的适用性较好。

    + English
  • 院前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1]。协同治理强调在公共问题中,政府主导,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2]。院前急救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有序运作不仅包括机构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包括与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等外部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而医疗救治能力是院前急救的核心,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以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为评价主题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拟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及政策的基础上,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医疗救治能力进行评价,构建基于协同治理理念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提升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质量,促进院前急救事业健康发展。

    协同治理领域经典的SFIC模型用于描述协同治理过程的通用权变模型[3]。S、F、I、C分别指代影响协同治理过程的四要素,即“起始条件”(starting conditions)、“催化领导”(facilitative leadership)、“制度设计”(institutional design)和“协同过程”(collaborative process)。在院前急救运行中,需要建立公共资源共享的“起始条件”、强化政府部门主导的“催化领导”、构建完善的医疗救治“协同治理制度”和建立高效的医疗救治沟通“协同过程”。围绕核心要点,本研究确定了与医疗救治能力相关的机构设置、体系建设、现场救治能力和质控管理能力4个一级指标。围绕一级指标,通过文献研究[4-5]、基层调研和相关政策性文件回顾[6-7],经收集、整理,初步形成供进一步研究分析的17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

    (1)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多轮专家意见征询及反馈,最终形成专家一致性意见。德尔菲专家函询人数控制在10 ~ 50人为宜[8]。专家遴选标准:①选取院前急救、急诊急救、公共卫生、公共管理、临床护理等相关领域专家;②工作时间≥ 10年;③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④有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救治临床经验的专家优先;⑤自愿参加。依据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原则,最终确定专家18名:男15名、女3名,年龄30 ~ 39岁1名,40 ~ 49岁8名,50 ~ 59岁9名,大学本科12名,硕士及以上学历6名。

    (2)通过邮件函询形式征求专家意见。第一轮函询后,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改,于3周后进行第二轮专家函询,待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终止咨询。

    第一轮函询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①就本课题咨询专家前的情况说明;②指标判定表,由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Likert 5级评分:非常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问卷设有“删除/修改意见/补充指标”栏。③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

    第二轮咨询问卷包括:①指标咨询;②第一轮结果反馈。

    (3)确定评分标准。专家权威系数(Cr)通过熟悉程度(Cs)及判断依据(Ca)进行计算,Cr =(Ca + Cs)/2。其中指标重要性熟悉程度量值分为很熟悉、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别赋值1.0、0.75、0.5、0.25、0;指标重要性判断依据包括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文献、直观感觉等4类,每一类的判断依据的影响程度又分别分为大、中、小3级,分别赋予不同的量化值(见表 1)。Cr范围介于0 ~ 1之间,Cr越靠近1,表明参加函询的专家权威程度越高,可靠性越高[9],一般情况下,Cr ≥ 0.7视为可接受。专家意见一致性采用肯德尔(Kendall)和谐系数和变异系数(CV,各指标的标准差/平均值)表示。W取值范围为0 ~ 1,系数越大,表明专家意见一致性越高[10];当W波动于0.4 ~ 0.5时,表示协调较好可停止咨询[11]。CV值越小,说明专家意见越趋于一致。

    表  1  专家判断依据量化
    判断依据 影响程度大 影响程度中 影响程度小
    理论分析 0.30 0.20 0.10
    实践经验 0.50 0.40 0.30
    参考国内外文献 0.10 0.10 0.10
    直观感觉 0.10 0.10 0.1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指标筛选。采取指标重要性得分均值≤ 3.5且变异系数≥ 0.25作为指标排除的量化标准[12];当平均值> 3.5且CV < 0.20时保留条目[13];其余值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讨论指标去留或做修改。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层次模型,将一级指标作为目标层、二级指标作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作为指标层。

    (2)构建判断矩阵。结合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计算各个指标重要性评分的算术平均数,将其作为初始参数,按照Saaty九级标度法对全部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相对重要性评价尺度:aij表示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1表示ij对上一层次因素的重要性相同;3表示i相比j稍微重要;5表示ij比较重要;7表示i相比j十分重要;9表示i相比j绝对重要;2,4,6,8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aji = 1/aij,表示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ij倒数。

    (3)计算指标权重(层次排序)。根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给出的重要性评分,按照重要性评价尺度,得出对应指标权重值,最后对各指标权重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即i指标的初始权重与i指标所属级别全部指标初始权重之和的比值,隶属于同一级别的指标权重系数之和为1。计算特征向量权重系数值Wi和最大特征根λmax

    设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依据判断矩阵,求出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方程如下:

    $$ A w=\lambda_{\max } w $$

    将所得w归一化,得到各指标权重分配得分。

    (4)一致性检验。引入一致性指标$ \mathrm{CI}=\frac{\left(\lambda_{\max }-n\right)}{(n-1)}$,以及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consistency index),RI值和层级数有固定对应关系。以随机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 CI/RI来度量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 ≤ 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使用Excel 2017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专家的积极性程度以问卷回收率反映;集中程度由重要性赋值均数和综合得分满分的比值表示,权威系数为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算术均值;协调程度由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变异系数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Yaahp 10.3软件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

    两轮德尔菲函询专家均由18名相同人员组成,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第一轮有10名专家给出49条意见建议,其余8名专家仅给出评分。

    根据第一轮专家情况调查表,计算出18名专家的权威系数。每位专家的权威系数均在0.80以上,均分为0.938。说明专家组对指标评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具有充分的判断依据和较高的熟悉程度。

    从和谐系数上看,第二轮较第一轮有较大提升,说明第二轮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更高。从变异系数上看,第一轮指标的变异系数波动范围在4.8% ~ 22.3%,第二轮所有指标变异系数均 < 19.3%,表明第二轮专家评分较第一轮更趋于一致。见表 2

    表  2  两轮德尔菲函询专家评分和谐系数
    指标 第一轮 第二轮
    和谐系数 χ2 P 和谐系数 χ2 P
    一级指标 0.741 50.387 < 0.05 0.846 57.554 < 0.05
    二级指标 0.426 123.066 < 0.05 0.429 123.900 < 0.05
    三级指标 0.311 322.957 < 0.05 0.428 465.642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专家函询反馈,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3.5分以上,且变异系数小于20%,因此保留所有一、二级原始指标。61个三级指标中,根据评分结果、专家反馈及小组讨论,删除2个指标,合并2个指标,修改10个指标,新增7个指标,最终形成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Yaahp 10.3软件中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以“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作为决策目标层,以“机构设置”“体系建设”“现场救治能力”“质控管理能力”4个指标作为准则层,以17个二级指标作为方案层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中各指标重要性算数平均数作为参数,得出各指标重要性评价尺度,录入判断矩阵中。

    相对于总目标而言,各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见表 3。该矩阵的λmax = 4.060 6,CI值= 0.020 2,RI值= 0.90,CR值= 0.022 7 < 0.1。

    表  3  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机构设置 体系建设 现场救治能力 质控管理能力 权重(Wi
    机构设置 1 1 1/2 1 0.209 6
    体系建设 1 1 1 1 0.246 3
    现场救治能力 2 1 1 1 0.297 8
    质控管理能力 1 1 1 1 0.246 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机构设置”二级指标矩阵的λmax = 4.1145,CI值= 0.038 2,RI值= 0.90,CR值= 0.042 9 < 0.1,其对“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权重为0.209 6。见表 4

    表  4  “机构设置”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机构设置 内部机构设置 基础硬件建设 管理制度建设 人力资源配置 权重(Wi
    内部机构设置 1 1/3 1/5 1/4 0.070 6
    基础硬件建设 3 1 1/4 1/3 0.139 3
    管理制度建设 5 4 1 2 0.487 1
    人力资源配置 4 3 1/2 1 0.303 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体系建设”二级指标矩阵的λmax = 3.038 5,其CI值= 0.019 3,RI值= 0.58,CR值= 0.037 0 < 0.1,对“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权重为0.246 3。见表 5

    表  5  “体系建设”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体系建设 网络布局 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 社会环境支撑能力 权重(Wi
    网络布局 1 3 5 0.637 0
    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 1/3 1 3 0.258 2
    社会环境支撑能力 1/5 1/3 1 0.104 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3)“现场救治能力”二级指标矩阵的λmax = 5.108 5,其CI值= 0.027 1,RI值= 1.12,CR值= 0.024 2 < 0.1,对“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权重为0.297 9。见表 6

    表  6  二级指标“现场救治能力”的判断矩阵
    现场救治能力 信息化支撑能力 应急响应能力 人员岗位胜任力 转运患者能力 急救保障能力 权重(Wi
    信息化支撑能力 1 1/3 1 3 2 0.191 3
    应急响应能力 3 1 3 4 3 0.433 7
    人员岗位胜任力 1 1/3 1 3 2 0.191 3
    转运患者能力 1/3 1/4 1/3 1 1 0.082 2
    急救保障能力 1/2 1/3 1/2 1 1 0.101 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质控管理能力”二级指标矩阵的λmax = 5.221 5,其CI值= 0.055 4,RI值= 1.12,CR值= 0.049 5 < 0.1,对“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权重为0.246 2。见表 7

    表  7  “质控管理能力”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质控管理能力 质控体系建设 质控持续改进 满意度评价 人员培训能力 公众培训能力 权重(Wi
    质控体系建设 1 1/2 1/3 3 5 0.191 7
    质控持续改进 2 1 1/2 3 5 0.266 5
    满意度评价 3 2 1 3 5 0.392 0
    人员培训能力 1/3 1/3 1/3 1 3 0.101 5
    公众培训能力 1/5 1/5 1/5 1/3 1 0.048 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同理,三级指标的各层级CR值范围为0 ~ 0.051 6,均 < 0.1。显示专家一致性较好,可以导出数据。各指标权重值详见表 8

    表  8  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构建专家咨询结果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 同级权重 组合权重 三级指标 同级权重 组合权重 变异系数
    机构设置(0.209 6) 1.1  内部机构设置 0.070 6 0.014 8 1.1.1 独立设置、有独立的法人、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0.167 1 0.002 5 0.104
    1.1.2 独立的调度指挥大厅且功能标识清晰 0.167 1 0.002 5 0.104
    1.1.3 各部门设置满足行政管理、业务服务需求 0.498 7 0.007 4 0.066
    1.1.4 各部门间相互协同合作 0.167 1 0.002 5 0.104
    1.2  基础硬件建设 0.139 3 0.029 2 1.2.1 急救站点设置标准化、规范化且功能齐全 0.540 6 0.015 8 0.104
    1.2.2 按半径、人口、既往发病数据优化急救资源配置 0.163 7 0.004 8 0.114
    1.2.3 独立的救护车洗消场所及设备 0.295 7 0.008 6 0.112
    1.3  管理制度建设 0.487 1 0.102 1 1.3.1 院前急救机构依法执业情况 0.140 8 0.014 4 0.104
    1.3.2 制定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0.263 1 0.026 8 0.090
    1.3.3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流程和规范 0.140 8 0.014 4 0.109
    1.3.4 建立健全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0.455 3 0.046 5 0.079
    1.4  人力资源配置 0.303 0 0.063 5 1.4.1 医务人员数质量满足服务需求 0.300 0 0.019 0 0.098
    1.4.2 医务人员具备相应执业资格 0.300 0 0.019 0 0.098
    1.4.3 医助人员按业务需求予以配备 0.300 0 0.019 0 0.098
    1.4.4 行政后勤人员按业务需求予以配备 0.100 0 0.006 5 0.159
    体系建设(0.246 3) 2.1  网络布局 0.637 0 0.156 9 2.1.1 构建省市县三级院前急救医疗救治体系 0.400 0 0.062 8 0.132
    2.1.2 区域内院前院内急救信息数据共享 0.400 0 0.062 8 0.109
    2.1.3 探索海陆空立体救护网络和协同机制 0.200 0 0.031 3 0.138
    2.2  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 0.258 2 0.063 6 2.2.1 发展改革部门改善院前急救基础设施建设 0.152 2 0.009 7 0.098
    2.2.2 财政部门保障急救运营经费足额拨付 0.139 0 0.008 8 0.079
    2.2.3 教育部门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0.199 9 0.012 7 0.135
    2.2.4 编办部门保障急救人员编制 0.090 6 0.005 8 0.098
    2.2.5 人力资源部门保障急救人员合理待遇 0.164 2 0.010 4 0.090
    2.2.6 交通运输部门制定保障救护车辆通行的工作机制 0.075 5 0.004 8 0.159
    2.2.7 医疗保障部门统筹急救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 0.070 1 0.004 5 0.194
    2.2.8 调度系统与电信、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动 0.108 5 0.006 9 0.109
    2.3  社会环境支撑能力 0.104 8 0.025 8 2.3.1 完善院前急救法律法规情况 0.330 2 0.008 5 0.079
    2.3.2 政府主导,公卫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共同参与 0.199 4 0.005 2 0.098
    2.3.3 建立与社会救援力量的联动机制 0.330 2 0.008 5 0.079
    2.3.4 外部主体间沟通协同平台及频次 0.140 2 0.003 6 0.137
    现场救治能力(0.297 8) 3.1  信息化支撑能力 0.191 3 0.057 0 3.1.1 区域内设立统一指挥调度平台 0.091 0 0.005 2 0.193
    3.1.2 与110、119、122联动与协同 0.262 4 0.015 0 0.090
    3.1.3 GPS、智能车载终端设备配置情况 0.140 1 0.008 0 0.112
    3.1.4 电子病历、视频数据无线传输情况 0.262 4 0.015 0 0.090
    3.1.5 智慧急救APP呼叫定位情况 0.244 1 0.013 8 0.098
    3.2  应急响应能力 0.433 7 0.129 2 3.2.1 按分级分类救护原则建立响应机制 0.400 0 0.051 7 0.104
    3.2.2 急救站点24 h待命情况 0.200 0 0.025 8 0.135
    3.2.3 “120”呼救电话接听率和出车率情况 0.400 0 0.051 7 0.104
    3.3  人员岗位胜任力 0.191 3 0.057 0 3.3.1 急危重症现场抢救完成情况 0.222 2 0.012 7 0.079
    3.3.2 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0.222 2 0.012 7 0.090
    3.3.3 业务知识及技能掌握能力 0.111 2 0.006 2 0.079
    3.3.4 现场管理及沟通协调能力 0.222 2 0.012 7 0.090
    3.3.5 应急状态下身心素质能力 0.222 2 0.012 7 0.098
    3.4  转运患者能力 0.082 2 0.024 4 3.4.1 转运流程、设备及人员资质情况 0.500 0 0.012 2 0.098
    3.4.2 院前院内转运患者无缝衔接能力 0.500 0 0.012 2 0.090
    3.5  急救保障能力 0.101 5 0.030 3 3.5.1 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0.200 0 0.006 1 0.098
    3.5.2 药品器械配置情况 0.200 0 0.006 1 0.098
    3.5.3 抢救设备配置情况 0.200 0 0.006 1 0.098
    3.5.4 救护车按标准分类配置情况 0.400 0 0.012 0 0.090
    质控管理能力(0.246 2) 4.1  质控体系建设 0.191 7 0.047 2 4.1.1 三级质控体系建设情况 0.200 3 0.009 5 0.098
    4.1.2 基础医疗救治管理情况 0.200 3 0.009 5 0.098
    4.1.3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情况 0.399 1 0.0187 0.079
    4.1.4 电子病历书写管理情况 0.200 3 0.009 5 0.098
    4.2  质控持续改进 0.266 5 0.065 6 4.2.1 制定质量控制管理手册情况 0.500 2 0.032 8 0.079
    4.2.2 定期开展质量管理评价情况 0.249 9 0.016 4 0.104
    4.2.3 持续改进院前急救工作质量 0.249 9 0.016 4 0.098
    4.3  人员培训能力 0.101 5 0.025 0 4.3.1 人员培训及轮训复训情况 0.400 0 0.010 0 0.090
    4.3.2 专业化培训基地建设情况 0.400 0 0.010 0 0.098
    4.3.3 定期参加行业内学术交流情况 0.200 0 0.005 0 0.109
    4.4  公众培训能力 0.048 3 0.011 9 4.4.1 急救知识宣传普及情况 0.333 3 0.004 0 0.137
    4.4.2 公众急救技能培训情况 0.666 7 0.007 9 0.104
    4.5  满意度评价 0.392 0 0.096 5 4.5.1 公众对“120”电话的知晓情况及满意度 0.493 6 0.047 6 0.104
    4.5.2 患者及家属对“120”的满意度 0.310 7 0.030 0 0.135
    4.5.3 职工对领导班子及政务公开的满意度 0.195 7 0.018 9 0.13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020年国家卫健委联合八部委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7],为进一步提升急救服务能力做了具体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工作质量常常难以具体评估。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调研、政策分析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拟定初始指标,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进一步筛选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本次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较高,且两轮专家的和谐系数较好,因此说明本次研究具备较好的科学性。

    经过第一轮的专家函询,专家给出了较好的意见建议,如在机构设置方面,院前急救站点不仅要按标准服务半径设置,还应结合人口、既往发病数据、信息化手段优化整合急救资源。在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政府财政部门保障急救运行经费长期、稳定、足额拨付。在现场救治能力方面,应根据大数据统计,优化救护车分级响应机制;同时也要加强救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协作能力。在质控管理方面,应建立专业化培训基地、培训队伍及考核机制;同时也应关注公众培训场所及急救体验,从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院前急救协同治理共同体。

    目前院前急救的协同治理存在纵向部门间权责不清、横向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责任监管不到位等现象。借助协同治理理论的理念,可以理顺在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治理中政府各个部门、公共卫生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提升救治效率。

    本次研究得到的指标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中,“现场救治能力”权重最高,为0.297 8,其余为“体系建设”(0.246 3)、“质控管理能力”(0.246 2)、“机构设置”(0.209 6),4个指标权重差距不大,说明以现场救治能力为核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离不开完善的体系建设、质控管理和机构设置。在二级指标的组合权重中,“网络布局”位列第一,权重为0.156 9,表明网络布局是整个院前急救体系的基础,这与我国到2025年要建成以省级急救中心为核心,市级急救中心为主体,县(区)急救中心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目标[1]相契合;“应急响应能力”位列第二,权重为0.129 2,应急响应能力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医疗救治服务水平,也是院前急救医疗救治体系能否高效运行的重要评价指标;“管理制度建设”位列第三,权重为0.102 1,表明良好的管理制度建设是医疗救治能力提升的强大后勤保障。在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中,“构建省、市、县三级院前急救医疗救治体系”位列第一,权重为0.062 8,表明体系建设是救治能力的基础和保障[14],完善的体系建设能够使救治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内院前院内急救信息数据共享”同样位列第一,权重为0.062 8,表明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从而提高救治率,这也是实现急救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和今后院前急救的发展方向[15]。“按分级分类救护原则建立响应机制”“‘120’呼救电话接听率和出车率情况”“公众对‘120’电话的知晓情况及满意度”位列组合权重3~5位,权重分别为0.051 7、0.051 7、0.047 6,表明公共卫生机构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及利用急救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自身的急救素养,普及公众的院前急救知识[16]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2019年涉汞岗位汞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 接触时间/h 样品数 范围/(mg/m3 CTWA/(mg/m3 CSTE/(mg/m3 判定
    三角定点 10.0 3 0.071 ~ 0.074 0.091 0.074 不合格
    三角分号 10.0 3 0.025 ~ 0.074 0.066 0.074 不合格
    三角渗印 10.0 3 0.035 ~ 0.063 0.063 0.063 不合格
    三角烘色 10.0 2 0.037 ~ 0.040 0.039 0.040 不合格
    三角包装 10.0 3 0.023 ~ 0.070 0.060 0.070 不合格
    内标定点 10.0 3 0.013 ~ 0.028 0.024 0.028 不合格
    内标分号 10.0 3 0.011 ~ 0.020 0.019 0.020 合格
    内标装配 8.0 3 0.011 ~ 0.019 0.016 0.019 合格
    内标封头 8.0 3 0.013 ~ 0.024 0.020 0.024 合格
    内标包装 10.0 2 0.017 ~ 0.028 0.029 0.028 不合格
    检验 10.0 3 0.014 ~ 0.029 0.028 0.029 不合格
    破碎 0.8 3 0.105 ~ 0.254 0.016 0.254 不合格
    注:汞-金属汞(蒸气)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0.02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0.04 mg/m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20年涉汞岗位汞浓度检测结果

    岗位 接触时间/h 样品数 范围/(mg/m3 CTWA/(mg/m3 CSTE/(mg/m3 判定
    三角分号 8 9 0.003 ~ 0.018 0.016 0.018 合格
    三角渗印 8 9 0.006 ~ 0.019 0.015 0.019 合格
    三角烘色 8 9 0.003 ~ 0.015 0.013 0.015 合格
    内标分号 8 9 0.002 ~ 0.008 0.006 0.008 合格
    内标装配 8 9 0.002 ~ 0.011 0.007 0.011 合格
    内标封头 8 9 0.005 ~ 0.017 0.012 0.017 合格
    定点 8 9 0.005 ~ 0.018 0.011 0.018 合格
    包装 8 9 0.002 ~ 0.006 0.004 0.006 合格
    检验 8 9 0.004 ~ 0.017 0.013 0.017 合格
    破碎 4 9 0.004 ~ 0.015 0.007 0.015 合格
    :2020年该企业进行了工艺改进,对部分工序进行了合并,因此检测岗位较2019年有所变化,其中三角式体温计定点岗位、内标式体温计定点岗位合并为定点岗位,三角包装、内标包装合并为包装岗位。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19年各岗位接触汞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岗位 EPA法 MOM法 ICMM法 作业危害分级
    EC/(μg/m3 HQ 风险等级 E/OEL ER HR 风险等级 暴露等级 防护措施有效性 暴露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等级 WD WB WL G 作业分级
    三角定点 27.01 90.03 5 4.55 5 5 5 4 8 4.55 1.5 55
    三角分号 19.59 65.30 5 3.30 5 5 5 4 8 3.3 1.5 40
    三角渗印 18.70 62.33 5 3.15 5 5 5 4 8 3.15 1.5 38
    三角烘色 11.58 38.58 5 1.95 4 5 4 4 8 1.95 1.5 23
    三角包装 17.81 59.36 5 3.00 5 5 5 4 8 3 1.5 36
    内标定点 7.12 23.74 5 1.20 4 5 4 4 8 1.2 1.5 14
    内标分号 5.64 18.80 5 0.95 3 5 4 3 8 0 1.5 0 0
    内标装配 3.80 12.66 5 0.80 3 5 4 3 8 0 1.5 0 0
    内标封头 4.75 15.83 5 1.00 4 5 4 4 8 1 1.5 12
    内标包装 8.61 28.69 5 1.45 4 5 4 4 8 1.45 1.5 17
    检验 8.31 27.70 5 1.40 4 5 4 4 8 1.4 1.5 17
    破碎 0.38 1.27 4 0.80 3 5 4 3 8 0 2 0 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20年各岗位接触汞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岗位 EPA法 MOM法 ICMM法 作业危害分级
    EC/(μg/m3 HQ 风险等级 E/OEL ER HR 风险等级 暴露等级 防护措施有效性 暴露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等级 WD WB WL G 作业分级
    三角分号 3.80 12.66 5 0.80 3 5 4 3 8 0 1.5 0 0
    三角渗印 3.56 11.87 5 0.75 3 5 4 3 8 0 1.5 0 0
    三角烘色 3.09 10.29 5 0.65 3 5 4 3 8 0 1.5 0 0
    内标分号 1.42 4.75 5 0.30 2 5 3 2 8 0 1.5 0 0
    内标装配 1.66 5.54 5 0.35 2 5 3 2 8 0 1.5 0 0
    内标封头 2.85 9.50 5 0.60 3 5 4 3 8 0 1.5 0 0
    定点 2.61 8.71 5 0.55 3 5 4 3 8 0 1.5 0 0
    包装 0.95 3.17 5 0.20 2 5 3 2 8 0 1.5 0 0
    检验 3.09 10.29 5 0.65 3 5 4 4 8 0 1.5 0 0
    破碎 0.83 2.77 5 0.35 2 5 3 3 8 0 1.5 0 0
    下载: 导出CSV

    表  5   2019、2020年各岗位接触汞的风险比值结果比较

    岗位 EPA法 MOM法 ICMM法 作业危害分级
    2019年 2020年 2019年 2020年 2019年 2020年 2019年 2020年
    三角定点 1 1 1 0.8 1 0.75 1 0.25
    三角分号 1 1 1 0.8 1 0.75 1 0.25
    三角渗印 1 1 1 0.8 1 0.75 1 0.25
    三角烘色 1 1 0.8 0.8 1 0.75 0.75 0.25
    三角包装 1 1 1 0.6 1 0.5 1 0.25
    内标定点 1 1 0.8 0.8 1 0.75 0.75 0.25
    内标分号 1 1 0.8 0.6 0.75 0.5 0.25 0.25
    内标装配 1 1 0.8 0.6 0.75 0.5 0.25 0.25
    内标封头 1 1 0.8 0.8 1 0.75 0.75 0.25
    内标包装 1 1 0.8 0.6 1 0.5 0.75 0.25
    检验 1 1 0.8 0.8 1 1 0.75 0.25
    破碎 0.8 1 0.8 0.6 0.75 0.75 0.25 0.25
    Z 1.000 - 2.946 - 3.377 - 3.616
    P 0.755 0.010 0.001 0.001
    注:2020年三角定点、内标定点合并为定点岗位,三角包装、内标包装合并为包装岗位,因此两种体温计对应岗位风险比值相同。
    下载: 导出CSV
  • [1] 陆春花, 单利玲, 周萍, 等. 某生产1-氯蒽醌染料企业14人尿汞超标事件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1): 114-116.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1.025
    [2] 杨蕾, 单淑娟, 李娜, 等. 医疗机构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的替代现状研究与分析[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0(11): 120-1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JZ202011035.htm
    [3]

    XU Q, YU F, LI F, et al.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models[J]. J Occup Health, 2020, 62(1): 11.

    [4] 范鹏辉, 刘凯, 张璘, 等. 2018-2020年中国八省小微型非煤矿山企业矽尘暴露职业健康风险评估[J]. 卫生研究, 2022, 51(2): 251-25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YJ202202021.htm
    [5]

    DENG C, XIE H, YE X, et al. Mercury risk assessment combi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osure methods for a population living near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J]. Environ Pollut, 2016, 219: 1060-1068. doi: 10.1016/j.envpol.2016.09.006

    [6]

    XU Y, ZHANG X, XIN Y, et al. Occupational mercury exposure at a thermometer facility-Jiangsu Province, 2019[J]. China CDC Wkly, 2020, 2(42): 827-831. doi: 10.46234/ccdcw2020.17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59—2004[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8部分: 汞及其化合物: GBZ/T 300.18—2017[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19[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10]

    CAI Y, LI F, ZHANG J, et al.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EPA model[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8, 15(10): 2061. doi: 10.3390/ijerph1510206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 化学物: GBZ/T 229.2—2010[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2] 冯玉超, 赵远, 高原, 等. 多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污水处理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1): 45-4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1.009
    [13] 姬婧云, 周文慧, 姚武. 两种评估模型在某碳纤维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3): 305-31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3.010
    [14] 张美辨, 唐仕川.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学实践应用[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6.
    [15] 王璇, 龚俊辉. 我国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现状研究[J]. 江苏预防医学, 2019, 30(5): 536-5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YF201905023.htm
    [16] 周莉芳, 张美辨.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学研究进展[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0, 37(2): 125-1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YX202002008.htm
    [17]

    TIAN F, ZHANG M B, ZHOU L F, et 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on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models in typical industries[J]. J Occup Health, 2018, 60(5): 337-347. doi: 10.1539/joh.2018-0039-OA

    [18] 徐秋凉, 张美辨, 邹华, 等. 六种常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小型印刷企业中的定量比较[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0, 37(2): 131-1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YX202002009.htm
    [19] 周志洋, 苏世标, 曾运良. 常见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涂料生产企业中的比较[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1, 20(5): 719-7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X202105005.htm
    [20] 孙悦, 江泽标, 康向涛. 多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法在煤矿企业粉尘危害评估中的应用[J]. 煤矿安全, 2020, 51(6): 158-16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KAQ202006035.htm
    [21] 李亚楠, 郭亚冰, 蔡贤明, 等.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现状及优劣性分析[J]. 劳动保护, 2021(11): 83-8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BH202111038.htm
  • 期刊类型引用(2)

    1. 罗蔓,金珊,何淑通.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院前急救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4(05): 628-632+654 . 本站查看
    2. 郑小坚,张志锋,张瑜,董钧. 上海院前急救体系现代化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06): 751-756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9
  • HTML全文浏览量:  25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4-2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2-27
  • 刊出日期:  2023-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