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检测振动性神经病初步研究

刘庆凤, 杨爱初, 黄丽蓉, 李敏, 胡艺斌

刘庆凤, 杨爱初, 黄丽蓉, 李敏, 胡艺斌. 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检测振动性神经病初步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3, 31(4): 201-203.
引用本文: 刘庆凤, 杨爱初, 黄丽蓉, 李敏, 胡艺斌. 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检测振动性神经病初步研究[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3, 31(4): 201-203.

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检测振动性神经病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庆凤(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病临床防治工作。

  • 中图分类号: R135.4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non-invasive technique of nerve conduction in Checking 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

  • 摘要: 目的 分析无创性神经传导技术在振动性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某磨光车间随机抽取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15名作为观察对象,应用Nicolet viking quest神经肌电图机,分别采用传统针电极、皮肤表面电极两种记录方法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神经传导功能的检查,对比分析左右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有无差异。 结果 两种记录方法所得结果中,左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右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参照北京协和医院的正常参考值,差异不影响对诊断结果的判断;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采用两种记录方法所得到的15名观察对象的神经电图检查结果全部一致。 结论 表面电极可以取代针电极,无创性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在振动性神经病的临床诊治方面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English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T 247-2013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

    Brammer A J,Ppykko I. 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detection by never conduction[J].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1987,13(4):317.

    [4] 朱东,孙大辉,高甲子,等. 持续与间歇振动大鼠神经电图的实验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9,28(4):251-254.
    [5]

    Stromberg T,Dahlin L B,Rosen I. Neurophysiolgical findings in vibration-exposed male workers[J]. J Hand Surg,1999,24(2):203-209.

    [6]

    Barregard L,Ehrenström L,Marcus K. 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 in Swedish car mechanics[J]. Occup Environ Med,2003,60(4):287-294.

    [7] 黄丽蓉, 陈朝东,李敏,等. 某五金制品厂手臂振动病调查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2):73-75.
    [8] 郑正涛,陈玲,周武,等. 无创性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F波在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断的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55-56.
    [9] 廖平川. 正常人上肢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潜速率测定[J]. 山西医学院学报,1988,19(3):179-181.
    [10] 王莉,蔡方成,冯成功,等. 应用表面电极测试小儿桡神经传导功能的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9):536-53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9
  • HTML全文浏览量:  51
  • PDF下载量:  3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6-23
  • 修回日期:  2013-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