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两家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及控制效果分析

石峻岭, 杨思佳, 宁勇, 孙广文, 张莉萍, 陈健

石峻岭, 杨思佳, 宁勇, 孙广文, 张莉萍, 陈健. 两家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及控制效果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6): 364-367.
引用本文: 石峻岭, 杨思佳, 宁勇, 孙广文, 张莉萍, 陈健. 两家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及控制效果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6): 364-367.

两家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及控制效果分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石峻岭(1978-),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职业卫生。

  • 中图分类号: R134.2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two lithium-ion battery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 摘要: 目的 对上海两家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特征和卫生防护效果进行调查与评价,为控制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确定其危害特点和危害性,并评价其防护效果。 结果 两家企业业存在磷酸铁锂粉尘、活性炭粉尘、石墨粉尘、氧化铝烟(粉)尘、氧化铁粉尘、镍及其无机化合物、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聚偏氟乙烯树脂、N-甲基吡咯烷酮、乙醇、铜烟、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噪声、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所测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均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未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病人。 结论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规定,该行业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行业,本次调查的两家企业各项防护措施基本达到防护效果,但需定期进行危险性评价,实行危险度管理。
    + English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傅筱,伊杰,曾垂焕. 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重点分析[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3,26(6):444-445.
    [7]

    Hammami A,Raymond N,Armand M. Lithium-ion batteries:runaway risk of forming toxic compounds. Nature,2003,424(6949):635-636.

    [8] 古小明,钟学飘,刘双喜,等. 1起急性N-甲基吡咯烷酮中毒的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2010,37(4):358-35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5
  • HTML全文浏览量:  72
  • PDF下载量:  5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7-14
  • 修回日期:  2014-09-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