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南(续9)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南(续9)[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4): 257-258.
引用本文: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南(续9)[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4): 257-258.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南(续9)

  • 摘要: 编者按:《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加拿大运输部、美国运输部、墨西哥交通运输秘书处以及阿根廷应急救援信息中心联合编写,为先期到达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现场的消防队员、警察等应急救援人员制定。本刊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译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1版)有关内容,以分期连载的方式,对2012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汇编,以给国内同行提供参考。
  • 尘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全称为“肺尘埃沉着病”,其发生主要与职业活动中长期接触粉尘有关,多为职业性尘肺病。由于职业性尘肺病易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临床上须对其予以早期诊断和治疗[1-3]。影像学检查是尘肺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如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等,近年来,随着螺旋CT设备的应用,CT诊断尘肺病的准确性得到提高[4-5]。本研究针对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且被怀疑为职业性尘肺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在职业性尘肺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来院就诊且被怀疑为职业性尘肺病的9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接触粉尘作业人员,年龄32 ~ 57岁,平均(45.06 ± 10.93)岁,接触粉尘时间7 ~ 21年,平均(15.64 ± 3.29)年。患者均因不明原因咳嗽、咳痰症状而就诊,其中54例患者伴随有呼吸困难,19例患者伴随有咯血,被初步怀疑为职业性尘肺病,须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患者均对研究目的、检查方法及步骤知情同意。

    对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先行DR检查,再行CT检查,所有检查均由同一批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3人)完成。具体检查步骤为:(1)DR检查:设备为德国西门子AXIOM Aristor MX DR机,电流20 ~ 30 mAs,电压120 kV,患者采取后前位摄影,获取高质量图像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独立阅片诊断,如2名医生的诊断结果不一致,则请另一名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进行商讨,直至得出一致意见。(2)CT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机,患者检查时采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抱头,在患者肺尖-膈下范围内进行扫描,扫描中球管电压设定为130 kV,管电流(智能)为40 ~ 70 mAs,原始层厚0.625 mm,矩阵512 × 512,重建层厚、间隔均为1.0 mm,嘱咐患者屏住呼吸,在患者1次屏气期间完成扫描,获取患者无呼吸运动伪影图像,将图像传送至专业工作站进行诊断(必要时采用螺旋CT后处理软件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生成三维图像)。

    以临床确诊结果(经医院职业病诊断办公室组织的3名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对高千伏胶片进行诊断得出的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 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 100%,符合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 100%;比较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不同分期(包括壹期、贰期、叁期)、并发症(包括肺大疱、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肥厚粘连)的阳性检出率;分析DR、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采取Kappa检验,若Kappa值< 0.4表示两者一致性差,0.4 ≤ Kappa值< 0.7表示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值≥0.7表示两者一致性良好。

    99例疑似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中,有65例患者经临床确诊为职业性尘肺病,其余34例患者为非职业性尘肺病。65例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分期分别为壹期34例、贰期23例、叁期8例,并发肺大疱15例、肺气肿20例、肺部感染29例、胸膜肥厚粘连17例。DR共检出64例阳性、35例阴性,CT共检出64例阳性、35例阴性。见表 1

    表  1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结果分析
    (例)
    检查方法 结果 临床确诊结果
    阳性 阴性 总计
    DR 阳性 63 1 64
    阴性 2 33 35
    合计 65 34 99
    CT 阳性 62 2 64
    阴性 3 32 35
    合计 65 34 9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
    (%)
    检查方法 灵敏度 特异度 符合率
    DR 96.92(63/65) 97.06(33/34) 96.97(96/99)
    CT 95.38(62/65) 94.12(32/34) 94.95(94/99)
    χ2 0.208 0.349 0.521
    P 0.648 0.555 0.47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CT对职业性尘肺病壹期的阳性检出率高于DR(P < 0.05),而DR、CT对尘肺病贰期、叁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不同分期的阳性检出率
    (%)
    检查方法 壹期 贰期 叁期
    DR 73.53(25/34) 91.30(21/23) 100(8/8)
    CT 94.12(32/34) 95.65(22/23) 87.50(7/8)
    χ2 5.314 0.356 1.067
    P 0.021 0.550 0.30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肺大疱、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肥厚粘连等并发症诊断中,DR、CT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  4  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并发症的阳性检出率
    (%)
    检查方法 肺大疱 肺气肿 肺部感染 胸膜肥厚粘连
    DR 93.33(14/15) 100(20/20) 93.10(27/29) 100(17/17)
    CT 100(15/15) 95.00(19/20) 96.55(28/29) 94.12(16/17)
    χ2 1.035 1.026 0.352 1.030
    P 0.309 0.311 0.553 0.31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经一致性分析,DR、CT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间的一致性均达到良好,Kappa值分别为0.933、0.956。

    患者男性,51岁,接触粉尘13年,确诊为职业性尘肺病壹期。DR图像中可见双肺纹理增厚,双上肺仅见模糊散在小阴影(见图 1箭头指处);其CT图像中可见双肺上叶多发小叶中心分布小阴影,相比较DR图像,CT图像中的病灶显示更为直观、清晰,见图 2

    图  1  尘肺病壹期的DR图像
    图  2  尘肺病壹期的CT图像

    职业性尘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内科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病理改变以肺间质弥漫性粉尘沉积、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在发病早期通常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待发展至中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咯血等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6-9],因此,临床上须对职业性尘肺病实施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以往,临床上诊断职业性尘肺病多依靠患者职业史、症状观察等,再利用DR胸片进一步诊断,可显示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肺部阴影,准确检出职业性尘肺病,但DR诊断职业性尘肺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DR对患者肺部病灶的细微特征无法清晰显示,对尘肺病壹期的诊断准确率不高[10-11]。随着近年来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螺旋CT机的应用,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准确性得到提高,成为尘肺病诊断的重要参考,多排螺旋CT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多层薄层扫描,获取原始数据,再采用螺旋CT机自带的后期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可实现对患者病灶部位的三维立体显示;三维重建后的CT图像组织分辨率提高,具有同向性特征和高对比度,可减少伪影干扰,更好地显示病灶细节和患者肺部组织密度差,有利于提高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准确性。相比于DR,CT可对肺内小阴影予以清晰显示,可弥补DR诊断尘肺病壹期准确性不足的局限性[12-15]

    本研究发现,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DR、CT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者对尘肺病贰期、叁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以及对肺大疱、肺气肿、肺部感染、胸膜肥厚粘连等并发症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者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间的一致性均达到良好,充分说明多排螺旋CT扫描可准确检出职业性尘肺病,其诊断准确性与DR相当;但CT对职业性尘肺病壹期的阳性检出率高于DR(P < 0.05),提示多排螺旋CT可对尘肺病早期病变予以更加准确的诊断,可弥补DR对尘肺病早期病变显像不够清晰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将多排螺旋CT扫描用于职业性尘肺病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可对职业性尘肺病及其并发症予以灵敏检出,还可对职业性尘肺病分期予以准确鉴别区分,并更准确地检出DR可能无法检出的早期尘肺病变,故建议临床上将DR作为尘肺病的基础检查方法,并采用螺旋CT进一步明确诊断。但是,由于DR、CT均属于放射学检查,对患者具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加上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其检查费用较单一检查更高,因此,在检查前须向患者详细说明联合检查的重要性,并在检查时对患者做好防护工作。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6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3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