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一起技术改造失败致人死亡事故调查分析

张琳, 刘汉波, 喻龙

张琳, 刘汉波, 喻龙. 一起技术改造失败致人死亡事故调查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5): 315-316.
引用本文: 张琳, 刘汉波, 喻龙. 一起技术改造失败致人死亡事故调查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5): 315-316.

一起技术改造失败致人死亡事故调查分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琳(1981-),女,硕士研究生,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中图分类号: R135.1

  • 摘要: 目的 查明某骨粉厂技术改造失败致人死亡事故的原因。 方法 采用定点采样结合实验室分析测定现场空气中氨、硫化氢、磷酸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水样中磷酸的浓度。 结果 该事故共造成2人中毒死亡。事故现场均存在上述四种气体,实测二氧化碳气体含量较高,水样中含磷2.05~9.91 mg/L,大大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结论 该起事故不排除是由硫酸二甲酯与磷化氢气体引起的窒息性中毒死亡事故。
  • 百草枯是一种能经多种途径致人体中毒的高效能接触型除草剂,其毒性常常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为农药中毒致死事件的常见病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3]。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是肝损伤敏感性指标,百草枯中毒后可引起肝脏组织损伤,相关研究指出,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AST水平明显上升[4-5]。临床通常采用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活力作为有机磷中毒患者诊断及评判中毒分级的指标[6-7],不过关于其在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判断中的研究并不常见。另有研究[8-9]指出,急性百草枯中毒后,人体肌酐浓度明显升高,通常于摄入5 d内达到峰值,目前已应用于百草枯中毒后呼吸衰竭及急性肾损伤诊断中。基于此,本研究拟动态监测百草枯中毒患者AST、ChE、肌酐变化情况,分析其在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8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接近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尿液百草枯点滴实验阳性,百草枯服用剂量≤ 30 μg/mL,中毒至就诊时间 < 24 h;对照组人员体检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入院时已无生命体征者;伴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中毒前即存在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48例,年龄18 ~ 60岁,平均(41.25 ± 8.65)岁,体质量指数21 ~ 27 kg/m2,平均(24.12 ± 1.57)kg/m2;中毒剂量: < 10 μg/mL 52例,10 ~ 30 μg/mL 33例;预后:死亡30例(入院后6 ~ 18 d死亡11例,19 ~ 30 d死亡19例),生存55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8 ~ 60岁,平均(39.84 ± 9.26)岁,体质量指数22 ~ 28 kg/m2,平均(24.34 ± 1.31)kg/m2。两组性别(χ2 = 0.050,P = 0.823)、年龄(t = 0.939,P = 0.349)、体质量指数(t = 0.889,P = 0.376)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所有患者入院时采用早期尿液快速半定量法(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法)检测百草枯浓度,操作严格遵循实验室无菌要求,由两位医师协同进行。

    空腹状态下,受检者(对照组入院第1天,观察组入院第1、3、5天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高速离心处理(4 5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10 min),分离获取血清、血浆,置于低温环境下待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测定血清AST、ChE、肌酐水平,操作严格遵循试剂盒(武汉博欧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仪器说明书进行。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描述,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入院第1天AST、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但两组Ch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入院第1天时两组AST、ChE、肌酐水平比较(x ± s
    组别 例数 AST/(U/L) ChE/(U/L) 肌酐/(μmol/L)
    观察组 85 57.26 ± 11.43 6 909.82 ± 878.11 275.87 ± 35.34
    对照组 60 24.98 ± 5.96 7 184.36 ± 1 287.47 88.41 ± 15.29
    t 20.025 1.527 38.588
    P < 0.001 0.129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不同中毒剂量患者AST、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毒剂量 < 10 μg/mL组患者AST、肌酐水平低。两组患者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同中毒剂量患者第1天时AST、ChE、肌酐水平比较 x ± s
    中毒剂量/(μg/mL) 例数 AST/(U/L) ChE/(U/L) 肌酐/(μmol/L)
    < 10 52 47.49 ± 8.25 7 012.41 ± 974.39 249.83 ± 19.41
    10 ~ 30 33 72.66 ± 10.31 6 748.16 ± 858.63 317.69 ± 41.22
    t 12.428 1.275 10.240
    P < 0.001 0.206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死亡患者入院第1、3、5天AST、肌酐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P < 0.05),死亡患者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均大于生存患者(P < 0.05)。死亡患者第1、3、5天ChE水平及ChE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与生存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不同预后患者各时间点AST、ChE、肌酐水平及差值绝对值比较 x ± s
    指标 预后 例数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
    AST/(U/L) 死亡 30 88.25 ± 12.84 149.41 ± 35.26 188.26 ± 20.13 100.01 ± 8.25
    生存 55 40.36 ± 9.47 85.87 ± 15.26 62.41 ± 9.38 22.05 ± 5.24
    t 19.595 11.566 39.323 53.226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ChE/(U/L) 死亡 30 6 814.25 ± 855.63 6 559.41 ± 856.49 6 327.63 ± 811.47 487.25 ± 80.25
    生存 55 6 961.95 ± 978.41 6 669.83 ± 825.96 6 494.36 ± 858.96 467.59 ± 87.83
    t 0.694 0.581 0.872 1.016
    P 0.489 0.563 0.386 0.313
    肌酐/(μmol/L) 死亡 30 342.40 ± 38.96 408.36 ± 41.03 457.87 ± 44.89 115.47 ± 24.27
    生存 55 239.58 ± 32.34 306.83 ± 15.87 283.41 ± 12.36 43.83 ±12.06
    t 13.019 16.312 27.117 18.210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以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为响应变量(生存= 0,死亡= 1),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为预测变量(以平均值为界,< 平均值= 1,≥平均值= 2;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均值分别为61.03 U/L、16.01 U/mL),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中毒剂量等因素后,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与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有关(P < 0.05),其中AST、肌酐差值绝对值≥平均值会分别导致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到17.274倍、21.290倍(P < 0.01)。见表 4

    表  4  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与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
    预测变量 β SE值 Wald χ2 OR值 95%CI值 P
    AST差值绝对值 2.866 0.412 48.405 17.574 11.285 ~ 27.369 < 0.001
    肌酐差值绝对值 3.058 0.419 53.274 21.290 14.823 ~ 30.578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以死亡患者作为阳性样本,生存患者作为阴性样本,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进行联合预测百草枯中毒预后的AUC为0.912,较各指标单独预测价值明显提高(Delong值= 12.835,P < 0.001),其诊断灵敏度为87.25%,特异度为90.38%。见表 5图 1

    表  5  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对百草枯中毒预后的预测价值
    指标 AUC值 95%CI值 Z 灵敏度/% 特异度/% P
    AST差值绝对值 0.777 0.674 ~ 0.860 5.018 53.33 86.36 < 0.001
    肌酐差值绝对值 0.747 0.641 ~ 0.835 4.465 86.67 56.36 < 0.001
    联合预测 0.912 0.829 ~ 0.968 12.911 87.25 90.38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预测百草枯中毒预后的ROC曲线

    肝脏极易受各种病因损害,尤其是有毒化学物质可损害肝脏,致使肝细胞坏死[10-11]。有研究[12]证实,肝脏可作为急性中毒相关基因表达的靶器官。百草枯可导致细胞防御机制受到侵害,造成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其对细胞直接毒性作用较强。本次研究纳入的百草枯中毒患者尿液中百草枯≤ 30 μg/mL,此类患者经积极治疗,生存希望较大。本次研究发现,入院第1天百草枯中毒患者(观察组)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AST水平上调可能与百草枯中毒有关。百草枯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一方面经脂质过氧化机制直接损害组织细胞,另一方面经脂质过氧化机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刺激炎症细胞大量释放炎症介质,加重组织损害[13-14]。本研究还显示,死亡患者入院第1、3、5天AST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提示百草枯中毒患者伴随肝脏功能损伤持续存在,增加死亡风险。

    机体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受到抑制,活性明显下降,造成乙酰胆碱水解障碍,机体内大量堆积乙酰胆碱,作用于机体胆碱能系统,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15-16]。但关于ChE活性与百草枯中毒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本研究观察百草枯中毒患者ChE活性发现,百草枯中毒患者ChE活性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别,提示急性百草枯中毒很可能在短期内不影响ChE活性,这与Liu等[17]的研究结论相似。但动物实验[18]发现,长期接触百草枯的小鼠出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认为百草枯可能通过增加氧化应激参与了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因此,百草枯急性中毒对胆碱酯酶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其长期的毒性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体吸收的百草枯有90%以原形通过肾脏排泄,可对肾脏造成二次损害[19]。百草枯中毒引起的肾脏损伤多集中于肾小管,但在高浓度百草枯作用下,肾小球及肾间质也会出现损伤。肌酐为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肾功能血清指标,其作为一种代谢产物,若肾小球滤过率功能下降50%以上,血肌酐才会出现水平升高现象[20],因此通过尿液百草枯浓度评估患者预后时须考虑肌酐水平。本研究中,观察组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肌酐可能参与百草枯中毒病情进展。进一步研究显示,死亡患者入院第1、3、5天的肌酐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提示百草枯患者肌酐水平越高,患者肾损伤越严重,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本研究观察了上述指标在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死亡患者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绝对值均大于生存患者,生存患者的AST及肌酐在第3天上升后趋于回落,这主要是由于百草枯中毒患者经由治疗,病情逐渐转归,提示预后良好。进一步研究显示,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与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独立相关,且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预后的AUC值均在0.7以上,且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说明临床可将AST、肌酐入院第1天与第5天差值绝对值作为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也即绝对值越大,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百草枯中毒患者ChE活性无明显变化,AST、肌酐水平与病情程度有关,且对临床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该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提供数据支持。但本研究病例较少,且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更科学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 黄斌强. 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26例临床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22):2080.
    [4] 杜艳菊. 一起急性磷化氢中毒事故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25(2):95.
    [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S]. 2014-08-3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0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4-26
  • 修回日期:  2014-09-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