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刊 双月刊

某市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危害分级及听力损失现状调查

刘浩中, 冯简青, 潘文娜, 王淑玉, 陈浩, 刘新霞

刘浩中, 冯简青, 潘文娜, 王淑玉, 陈浩, 刘新霞. 某市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危害分级及听力损失现状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3): 228-23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3.004
引用本文: 刘浩中, 冯简青, 潘文娜, 王淑玉, 陈浩, 刘新霞. 某市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危害分级及听力损失现状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3): 228-23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3.004

某市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危害分级及听力损失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 

中山市社会公益科技研究项目 2017B104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浩中(1989—),男,硕士,主管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135

Investigation on noise exposure level and workers' 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 in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 摘要:
    目的 

    调查珠三角某市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生产岗位噪声危害分级及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现状。

    方法 

    随机选择3家在珠三角某市的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的全部生产岗位及608名噪声接触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噪声危害情况及工人NIHL检出情况。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NIHL的影响因素。

    结果 

    3家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岗位LEX,W值超标率为39.6%(89/225),NIHL的总检出率为26.3%(160/608)。冲压和钻孔岗位的中度和重度危害级别岗位占比及岗位工人NIHL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岗位(P < 0.05)。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声作业岗位防护设施的配备率和生产工人佩戴护耳器的比例高于其他危害级别岗位(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年龄 < 40岁、工龄 < 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以下,年龄≥ 40岁、工龄≥ 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及以上是NIHL的独立影响因素(OR = 1.75、2.03、1.99,P < 0.05);分别相比无防护设施、未佩戴护耳器,有防护设施、佩戴护耳器则是对抗噪声危害的保护因素(OR = 0.68、0.59,P < 0.05)。

    结论 

    珠三角某市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生产岗位噪声危害较重,作业工人NIHL患病率较高。工艺流程的改进是降低噪声水平的关键。应对工人进行全面的培训,使其了解噪声危害,正确使用护耳器。对接触噪声时间较长的工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 English
  • 汽车零件制造是一类劳动强度高、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1]。以往的资料显示,汽车制造行业中有部分生产岗位噪声超标率高达81.97%,严重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2]。汽车制造行业产品工艺种类众多,生产过程复杂,识别和筛查汽车制造行业不同生产岗位的噪声,对其进行分级管理,可有效预防工人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3-4]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汽车制造比较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之一[5],从业人数众多,积极控制噪声对预防珠三角地区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选择珠三角某市3家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岗位及工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噪声危害和NIHL的现状,以期为合理管理生产岗位的噪声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随机选择珠三角某市3家在2018年已完成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的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的全部生产岗位的噪声作业生产工人608人为研究对象。在取得本单位(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后,向企业的负责人及工人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使其清楚其意义后自愿参与。

    采用自行设计的《劳动者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劳动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龄、是否吸烟等。其中,吸烟定义为最近一个月平均每天吸烟超过2支。该问卷由劳动者自行填写,经调查员检查无明显逻辑错误后当场回收。

    通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调查,在充分了解各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各岗位的具体生产过程后,将现场存在噪声声源、正常生产时现场噪声瞬时A计权声压级值≥80 dB(A)的生产岗位识别为可能的噪声作业岗位。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6]进行布点和检测,对上述可能的噪声作业岗位进行长时间个体噪声声级的检测,把带风帽的SV104IS无线个体噪声剂量计(波兰)在企业工人正常作业时固定在操作工人的肩膀尽量靠近其耳朵处,测量覆盖该岗位噪声声级最高生产时段的时间加权噪声声级值,并换算为40 h/周等效声级的LEX,W值。

    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第4部分:噪声》[7],用LEX,W值对各生产岗位进行噪声危害的分级:LEX,W < 85 dB(A)为0级,无危害;85 dB(A)≤ LEX,W < 90 dB(A)为Ⅰ级,轻度危害;90 dB(A)≤ LEX,W < 95 dB(A)为Ⅱ级,中度危害;95 dB(A)≤ LEX,W < 100 dB(A)为Ⅲ级,重度危害;LEX,W ≥ 100 dB(A)为Ⅳ级,极重危害。

    对以上所有噪声作业岗位的噪声防护设施和工人佩戴护耳器情况进行调查,并详细记录防护设施的名称、数量、运行情况等,以及护耳器的名称、现场劳动者的佩戴情况、单值噪声减少值(single number reduction,SNR)等。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8]的要求,对本次调查中所有噪声作业的生产工人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以获得其NIHL的情况。嘱咐工人完全脱离噪声作业环境48 h,充分休息后接受纯音听力测试。对于初次纯音听力测试结果需要复查者,告知受检者在脱离噪声作业环境7 d后进行复查,无异常后确定为最终结果。本次研究对NIHL定义:因接触噪声LEX,W ≥ 80 dB(A),且已排除由于药物、外伤、肿瘤以及其他疾病,经过年龄校正后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值仍≥ 25 dB,可伴有任一耳语频听阈≥ 25 dB[9]。其中,经过年龄校正后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值≥25 dB定义为双耳高频听阈提高;经过年龄校正后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值≥ 25 dB伴有任一耳语频听阈≥ 25 dB定义为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

    工作场所生产噪声的调查和测量、噪声防护设施和护耳器的调查工作由多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业卫生检测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承担。纯音听力测试检查由多名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纯音听力测试检查人员执行。劳动者基本情况调查由两名具有相关调查经验的公卫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开展。

    使用Excel录入噪声和纯音听力测试检查等结果,EpiData 3.1录入劳动者基本信息。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不符合χ2检验要求的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前进法,自变量引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探讨NIHL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 = 0.05(双侧)。

    608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74(19 ~ 53)岁,平均工龄为6.21(1.1 ~ 12.3)年。检出NIHL患者共160例(检出率26.3%)。不同年龄、工龄研究对象在双耳正常、双耳高频听阈提高、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的分布例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年龄≥ 40岁工人NIHL检出率高于 < 40岁工人,工龄≥ 3年工人NIHL检出率高于 < 3年工人。其中年龄≥ 40岁者双耳高频听阈提高的检出率高于年龄 < 40岁,工龄≥ 3年者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的检出率高于工龄 < 3年者。见表 1

    表  1  608名研究对象NIHL检出情况 [例数(检出率/%)]
    项目 受检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χ2 P
    年龄/岁 15.90 < 0.01
        < 40 326 261(80.0) 41(12.6) 24(7.4)
        ≥ 40 282 187(66.3) 68(24.1) 27(9.6)
    工龄/年 39.11 < 0.01
        < 3 333 279(83.8) 35(10.5) 19(5.7)
        ≥ 3 275 169(61.5) 74(26.9) 32(11.6)
    性别 0.25 0.823
        男 315 230(73.0) 57(18.1) 28(8.9)
        女 293 218(74.4) 52(17.7) 23(7.8)
    吸烟 5.11 0.085
        是 303 211(69.6) 63(20.8) 29(9.6)
        否 305 237(77.7) 46(15.1) 22(7.2)
    文化程度 0.91 0.641
        中专或高中及以下 318 239(75.2) 55(17.3) 24(7.5)
        大专及以上 290 209(72.1) 54(18.6) 27(9.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次研究所纳入的3家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的主要产品分别是汽车紧固球头、自动变速箱、平衡轴等,所涉及的噪声作业岗位有冲压、喷涂、切割、研磨、装配、钻孔等225个,均为非稳态噪声,其中噪声LEX,W值超标岗位为89个(占39.6%)。分级发现无极重度危害岗位。不同岗位的噪声危害级别以及岗位工人NIHL情况的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冲压和钻孔岗位的中度和重度危害噪声岗位占比以及这两个岗位工人的NIHL检出率均高于其他岗位。见表 2

    表  2  各生产岗位噪声危害分级及NIHL情况 [构成数(构成比/%)]
    岗位 噪声LEX,W NIHL情况
    检测点数 无危害(n=136) 轻度危害(n = 52) 中度危害(n= 25) 重度危害(n = 12) 岗位总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冲压 50 22(44.0) 8(16.0) 12(24.0) 8(16.0) 135 85(63.0) 34(25.2) 16(11.9)
    喷涂 34 24(70.6) 8(23.5) 2(5.9) 0(0) 92 68(73.9) 18(19.6) 6(6.5)
    切削 37 23(62.2) 10(27.0) 4(10.8) 0(0) 100 79(79.0) 13(13.0) 8(8.0)
    研磨 28 22(78.6) 6(21.4) 0(0) 0(0) 70 60(85.7) 7(10.03) 3(4.3)
    装配 37 24(64.9) 12(32.4) 1(2.7) 0(0) 89 72(80.9) 12(13.5) 5(5.6)
    钻孔 39 21(53.8) 8(20.5) 6(15.4) 4(10.3) 122 84(68.9) 25(20.5) 13(10.7)
    χ2 41.70 21.49
    P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次调查发现3家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业企业噪声作业岗位的主要噪声防护设施包括消声器、屏蔽罩、减振系统;为生产工人所配备的护耳器主要是耳塞和耳罩。本研究中各岗位由于工艺特点以及条件所限,均未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联用。不同危害级别岗位的防护设施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声作业岗位防护设施的配备率高于其他级别;无危害和轻度危害作业岗位生产工人未佩戴护耳器的比例高于其他级别工人。见表 3

    表  3  不同级别噪声作业岗位防护设施和护耳器佩戴情况 [构成数(构成比/%)]
    防护措施 岗位数 无危害 轻度危害 中度危害 重度危害 χ2 P
    防护设施 37.7 < 0.01
        消声器 50 26(52.0) 18(36.0) 6(12.0) 0(0)
        屏蔽罩 37 21(56.8) 6(16.2) 6(16.2) 4(10.8)
        减振 49 30(61.2) 3(6.1) 8(16.3) 8(16.3)
        无 89 59(66.3) 25(28.1) 5(5.6) 0(0)
    护耳器 20.6 < 0.01
        全部佩戴 81 36(44.4) 22(27.2) 14(17.3) 9(11.1)
        部分佩戴 68 42(61.8) 18(26.5) 6(8.8) 2(2.9)
        都不佩戴 76 58(76.3) 12(15.8) 5(6.6) 1(1.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防护设施不同和护耳器佩戴情况不同工人的NIHL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配备防护设施岗位的工人的双耳高频听阈提高检出率低于未配备岗位工人,佩戴护耳器生产岗位工人的双耳高频听阈提高、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检出率均低于未佩戴工人。见表 4

    表  4  防护设施和护耳器佩戴情况不同工人NIHL情况 [例数(检出率/%)]
    防护措施 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χ2 P
    防护设施 24.82 < 0.01
    362 293(80.9) 45(12.4) 24(6.6)
    246 155(63.0) 64(26.0) 27(11.0)
    护耳器 95.24 < 0.01
    400 345(86.3) 37(9.3) 18(4.5)
    208 103(49.5) 72(34.6) 33(15.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60例NIHL患者中,无危害岗位检出NIHL 42例(检出率15.7%),轻度危害岗位检出54例(检出率24.8%),中度危害岗位检出35例(检出率50.7%),重度危害岗位检出29例(检出率53.7%)。不同危害级别岗位工人NIHL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54,P < 0.01),其中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岗位的NIHL检出率高于其他级别。见表 5

    表  5  不同级别噪声作业岗位工人NIHL情况 [例数(检出率/%)]
    岗位分级 体检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相对无危害 267 225(84.3) 30(11.2) 12(4.5)
    轻度危害 218 164(75.2) 39(17.9) 15(6.9)
    中度危害 69 34(49.3) 21(30.4) 14(20.3)
    重度危害 54 25(46.3) 19(35.2) 10(18.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以是否患NIHL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P < 0.1的因素(工人的年龄、工龄、是否吸烟、接触的噪声危害等级、所在生产岗位是否有防护设施、是否佩戴护耳器)为自变量,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NIHL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年龄 < 40岁、工龄 < 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及以下,年龄≥ 40岁、工龄≥ 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及以上是NIHL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分别相比无防护设施、未佩戴护耳器,有防护设施、佩戴护耳器则是对抗噪声危害的保护因素。见表 6

    表  6  NIHL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 β SE Wald χ2 P OR(95%CI)值
    年龄≥ 40岁 0.56 0.08 4.14 0.04 1.75(1.51,1.97)
    工龄≥ 3年 0.71 0.11 6.33 0.01 2.03(1.84,2.33)
    有防护设施 - 0.39 0.05 4.82 0.03 0.68(0.55,0.74)
    佩戴护耳器 - 0.52 0.10 5.66 0.02 0.59(0.48,0.79)
    噪声分级≥轻度 0.69 0.13 5.09 0.02 1.99(1.71,2.29)
    :因变量赋值:双耳听力正常= 0,双耳高频听阈提高和(或)语频听阈提高= 1。自变量赋值:年龄: < 40岁= 0,≥ 40岁= 1;工龄: < 3年= 0,≥ 3年= 1;吸烟:不吸烟= 0,吸烟= 1;防护设施:无= 0,有= 1;护耳器:未佩戴= 0,佩戴= 1;噪声分级:0级= 0,≥轻度危害= 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次研究发现珠三角某市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生产岗位个体噪声超标率为39.6%,与苏艺伟等[10]类似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本次还发现冲压和钻孔的噪声超标率较高,可能与冲压岗位在作业时产生较大撞击、钻孔岗位在作业时钻头快速运转,从而产生较大噪声有关。同时调查发现这两个岗位工人的NIHL占比均高于其他岗位,提示冲压和钻孔是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噪声危害的重点岗位,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本次研究发现,三家企业所监测的噪声作业岗位的LEX,W值均未达到极重危害,与吴家兵等[11]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与两个研究中汽车零件产品不同或工艺差异有关,但是本研究中依然存在重度危害岗位。路艳艳等[12]指出,部分汽车零件制造企业通过电脑控制、自动化生产设备、机器人等工艺流程改造,减少了工人接触噪声的频率和时间,有助于提高个体噪声的合格率,较本研究对象仅采用普通工程控制的降噪效果更好。不过本次研究也发现,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声作业岗位防护设施的配备率高于轻度危害和无危害岗位,提示该市中型汽车制造企业对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声作业岗位较重视。此外,本研究发现,无危害和轻度危害作业岗位生产工人佩戴护耳器的比例低于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企业,提示工人对轻度危害和无危害级别的噪声关注程度较差。

    本研究中也发现,珠三角某市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声作业工人佩戴护耳器比例较高,但NIHL检出率依然较高,这除了和岗位噪声超标严重外,还可能与个体护耳器的佩戴不规范有关。徐健等[13]也曾指出,部分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工人由于佩戴护耳器不规范导致护耳器实际降噪效果低于设计的SNR值。

    NIHL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后逐渐进展为语频听力损失,甚至可进展为耳聋。本次调查中NIHL的检出率(26.3%)高于鲍二宝等[14]的类似研究结果,这可能与本次研究对象的工龄(6.21年)大于后者(4.28年)有关。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相比年龄 < 40岁,年龄≥ 40岁是NIHL的危险因素(P < 0.05),这可能和40岁以后耳蜗毛细胞顺应性下降导致听阈提高有关[15]。(2)相比工龄 < 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以下,工龄≥3年、噪声危害在轻度及以上均是NIHL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一般认为,长时间接触85 dB(A)以上的噪声,即便是轻度危害,也容易引起NIHL。因此,只要存在噪声危害,就须重视对工龄≥3年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16]。(3)有防护设施、佩戴护耳器是NIHL的保护性因素(P < 0.05)。提示企业要重视有效的防护设施建设,采取自动化生产设备,进一步改造工艺流程,加强对工人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正确佩戴护耳器,即便是从事轻度危害作业,也不能忽视对自身的防护。

    综上,珠三角某市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生产岗位噪声危害较重,NIHL患病率较高。我们建议:可参考听力保护计划[17]的相关要求,针对珠三角中型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岗位特点,加强对重点岗位噪声的检测与管理,改良生产工艺;加强对所有岗位工人的宣传教育,重视工龄较长工人NIHL的筛查,以预防汽车零件制造企业生产岗位噪声危害。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表  1   608名研究对象NIHL检出情况 [例数(检出率/%)]

    项目 受检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χ2 P
    年龄/岁 15.90 < 0.01
        < 40 326 261(80.0) 41(12.6) 24(7.4)
        ≥ 40 282 187(66.3) 68(24.1) 27(9.6)
    工龄/年 39.11 < 0.01
        < 3 333 279(83.8) 35(10.5) 19(5.7)
        ≥ 3 275 169(61.5) 74(26.9) 32(11.6)
    性别 0.25 0.823
        男 315 230(73.0) 57(18.1) 28(8.9)
        女 293 218(74.4) 52(17.7) 23(7.8)
    吸烟 5.11 0.085
        是 303 211(69.6) 63(20.8) 29(9.6)
        否 305 237(77.7) 46(15.1) 22(7.2)
    文化程度 0.91 0.641
        中专或高中及以下 318 239(75.2) 55(17.3) 24(7.5)
        大专及以上 290 209(72.1) 54(18.6) 27(9.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各生产岗位噪声危害分级及NIHL情况 [构成数(构成比/%)]

    岗位 噪声LEX,W NIHL情况
    检测点数 无危害(n=136) 轻度危害(n = 52) 中度危害(n= 25) 重度危害(n = 12) 岗位总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冲压 50 22(44.0) 8(16.0) 12(24.0) 8(16.0) 135 85(63.0) 34(25.2) 16(11.9)
    喷涂 34 24(70.6) 8(23.5) 2(5.9) 0(0) 92 68(73.9) 18(19.6) 6(6.5)
    切削 37 23(62.2) 10(27.0) 4(10.8) 0(0) 100 79(79.0) 13(13.0) 8(8.0)
    研磨 28 22(78.6) 6(21.4) 0(0) 0(0) 70 60(85.7) 7(10.03) 3(4.3)
    装配 37 24(64.9) 12(32.4) 1(2.7) 0(0) 89 72(80.9) 12(13.5) 5(5.6)
    钻孔 39 21(53.8) 8(20.5) 6(15.4) 4(10.3) 122 84(68.9) 25(20.5) 13(10.7)
    χ2 41.70 21.49
    P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级别噪声作业岗位防护设施和护耳器佩戴情况 [构成数(构成比/%)]

    防护措施 岗位数 无危害 轻度危害 中度危害 重度危害 χ2 P
    防护设施 37.7 < 0.01
        消声器 50 26(52.0) 18(36.0) 6(12.0) 0(0)
        屏蔽罩 37 21(56.8) 6(16.2) 6(16.2) 4(10.8)
        减振 49 30(61.2) 3(6.1) 8(16.3) 8(16.3)
        无 89 59(66.3) 25(28.1) 5(5.6) 0(0)
    护耳器 20.6 < 0.01
        全部佩戴 81 36(44.4) 22(27.2) 14(17.3) 9(11.1)
        部分佩戴 68 42(61.8) 18(26.5) 6(8.8) 2(2.9)
        都不佩戴 76 58(76.3) 12(15.8) 5(6.6) 1(1.3)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防护设施和护耳器佩戴情况不同工人NIHL情况 [例数(检出率/%)]

    防护措施 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χ2 P
    防护设施 24.82 < 0.01
    362 293(80.9) 45(12.4) 24(6.6)
    246 155(63.0) 64(26.0) 27(11.0)
    护耳器 95.24 < 0.01
    400 345(86.3) 37(9.3) 18(4.5)
    208 103(49.5) 72(34.6) 33(15.9)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不同级别噪声作业岗位工人NIHL情况 [例数(检出率/%)]

    岗位分级 体检人数 双耳听力正常(n = 448)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n = 109) 双耳高频听阈提高伴语频提高(n = 51)
    相对无危害 267 225(84.3) 30(11.2) 12(4.5)
    轻度危害 218 164(75.2) 39(17.9) 15(6.9)
    中度危害 69 34(49.3) 21(30.4) 14(20.3)
    重度危害 54 25(46.3) 19(35.2) 10(18.6)
    下载: 导出CSV

    表  6   NIHL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 β SE Wald χ2 P OR(95%CI)值
    年龄≥ 40岁 0.56 0.08 4.14 0.04 1.75(1.51,1.97)
    工龄≥ 3年 0.71 0.11 6.33 0.01 2.03(1.84,2.33)
    有防护设施 - 0.39 0.05 4.82 0.03 0.68(0.55,0.74)
    佩戴护耳器 - 0.52 0.10 5.66 0.02 0.59(0.48,0.79)
    噪声分级≥轻度 0.69 0.13 5.09 0.02 1.99(1.71,2.29)
    :因变量赋值:双耳听力正常= 0,双耳高频听阈提高和(或)语频听阈提高= 1。自变量赋值:年龄: < 40岁= 0,≥ 40岁= 1;工龄: < 3年= 0,≥ 3年= 1;吸烟:不吸烟= 0,吸烟= 1;防护设施:无= 0,有= 1;护耳器:未佩戴= 0,佩戴= 1;噪声分级:0级= 0,≥轻度危害= 1。
    下载: 导出CSV
  • [1] 吴小娟, 姚惠琳, 杨跃林.十堰市汽车制造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职业禁忌证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17):3126-3130.
    [2] 陈雅丽.汽车制造企业噪声致听力损失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评估[D].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3] 葛欣, 盛荣建, 郭佳娣, 等. hOGG1、APEX1和X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关联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2):107-112. http://zyws.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9ba38f7f-d4d7-4a70-b599-86a01d7de3f5
    [4]

    ZHANG X H, NI Y Q, LIU Y, et al. Screening of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associated SNPs and the assessment of its genetic susceptibility[J]. Environ Health, 2019, 30(18):869-872. doi: 10.1186/s12940-019-0471-9

    [5] 马超.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 GBZ/T 189.8-2007[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01-30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第4部分: 噪声: GBZ/T 229.4-2012[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4.
    [8]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14[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70-71.
    [9] 李嘉辉. GATA3、GPX3及TRIOB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职业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 广州医科大学, 2018.
    [10] 苏艺伟, 李艳华, 郭尧平, 等. 2017年广州市某汽车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职工健康状况[J].职业与健康, 2018, 34(17):2310-231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yjk201817002
    [11] 吴家兵, 凌瑞杰, 吴琨, 等. 50家汽车制造企业典型工种噪声接触水平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9, 32(3):206-20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yyxzz201903016
    [12] 路艳艳, 柴剑荣, 徐承敏, 等.杭州市新建汽车整车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J].职业与健康, 2017, 33(15):2029-203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yyjk201715004
    [13] 徐健, 白宏, 李荫璐, 等.某汽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2, 30(1):17-21. http://zyws.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f6aaebfb-49d6-442a-a236-0527f5585d69
    [14] 鲍二宝, 苏艺伟, 薛昌红, 等.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2):122-125. http://zyws.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cd714b15-0ad7-45e9-8b76-c472ddc5417e
    [15] 于德财.职业性噪声听力损失敏感人群全外显子SNP特征分析及遗传易感标志的研究[D].南京: 东南大学, 2016.
    [16]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GBZ 49-2014[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1-2.
    [17]

    STEPHANIE K S, PETER M R, LINDA F C. Costs and effectiveness of hearing conservation programs at 14 US metal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J]. Int J Audiol, 2018, 57(S1):3-1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10.1080/14992027.2017.1410237

  • 期刊类型引用(7)

    1. 王欣,朱晓敏,李春云,潘丽君. 7113名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听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4(01): 91-93 . 百度学术
    2. 钟喜,李泽鹏,傅绍杰,黄启帆,张颖茵,苏世标. 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人护听器防护效果及其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关系研究.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4(02): 109-113 . 百度学术
    3. 廖阳,马炜钰,刘鑫,陈琳,彭志恒,丘丛玺,王致. 某汽车座椅制造企业噪声暴露水平调查及听力损失风险评估.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06): 688-692 . 本站查看
    4. 钱佩谊,辛佳芮,陈莹琦,刘双燕,刘昀,何蒙娇,汪海燕,杨磊. 制造业工人噪声暴露特征与高频听力损失关系. 中国职业医学. 2022(01): 48-51+56 . 百度学术
    5. 任婕,刘静,封琳敏,韩承,李欣荣. 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2(03): 184-187 . 百度学术
    6. 史伟伟,吴琨,吴家兵,朱亮亮,郭亮亮,杨少华,姚艳萍. 某汽车企业装配工噪声暴露所致听力损失的风险评估.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2(06): 531-533 . 百度学术
    7. 周郁潮,郑海英,刘浩中,潘文娜,梁永锡,冯简青. 某市金属制造业工人噪声危害知、信、行与听力水平关联性分析.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04): 367-370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2)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4
  • HTML全文浏览量:  57
  • PDF下载量:  53
  • 被引次数: 9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0-1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24
  • 刊出日期:  2020-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